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邵亦楊:藝術死亡之後更需要批評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26 16:34:06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中央美院副教授邵亦楊在批評家年會上發言

編者按:9月16-17日,2012年第六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在西安美術館隆重舉行。中央美院副教授邵亦楊以“藝術死亡之後的藝術批評為題”,借助丹托的“藝術死亡”理論,對藝術家、藝術批評在當代的作品闡釋了自己的觀點,在她看來“在這個看似什麼都可以的時代,藝術家的作用、藝術批評家的作用,其實比任何時期都更重要。”

今天我要説的是藝術死亡後的藝術批評,因為它在藝術批評界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個就是在1964年的時候,丹托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超市裏隨處可見的包裝箱,如果它也可以成為藝術品的話,那麼藝術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之間還有什麼樣的區別呢?什麼是藝術品呢?如何定義藝術呢?藝術還存在嗎?他得出了一個很驚人的結論,在科普藝術之後,藝術死亡了。

具體來説,丹托把藝術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中期,當然是模擬再現期;第二個階段就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這是自我反省的階段。第三階段就是藝術發展到最後的階段,就是從20世紀60年代之後,藝術終結了、藝術死亡了,同時藝術也變成了非常自由的時期。藝術家在不斷探索藝術的純粹性,什麼是藝術,應該怎樣才能標新立異,藝術終結了,但同時藝術家獲得了無比的自由和光榮,他不會再受到條條框框的約束,不再受到理論批評家的指責,藝術家怎麼做,做什麼,好像都變得可以了,也不是説沒有好的藝術出現了,而是指西方藝術史某種方式終結了,換句話説藝術不是真的死亡了,它只是不再被某種觀念美學所定義,也不再受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

丹托不是形式主義者,也不是反形式主義者,當代藝術圈裏的批評家堅持藝術必須傳達明確的社會或者政治資訊,而丹托説,藝術作品有社會政治內容很好,但是你也不能説那些不傳達社會資訊的內容就不是好的藝術品。在他的書中他經常説,上帝如果不存在,那麼一切都可以被允許。藝術家的創作都是藝術品,如果説有標準,那麼創新本身就是標準,藝術不應該是平庸的,人們習以為常的樣子,藝術需要創新,他勸大家盡可能去多看藝術,多欣賞藝術,多用自己的眼光分析藝術,並做出自己的判斷。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丹托這種無所不可的態度,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諷刺説,如果藝術能夠在社會和政治上,而不在經濟上起到重要作用,那麼就不會導致什麼是藝術。美學家瑞琪兒他認為,你不能事先判定藝術必須怎麼做,但是藝術包含價值判斷,比如美、表現,美學交流,如果真的什麼都是藝術,那麼藝術就沒有意義。作為一個批評家,你可以對在藝術死亡之這樣的言論提出各種各樣的意見,這正是丹托所想要看到的,丹托引導我們進入到了一個更加自由、更有活力、更加有風格的這樣一個時期,沒有什麼教條的時期,這個藝術時代就比過去更加自由了。

在宣稱藝術死亡之後,其實丹托還説藝術萬歲,因為他自己也做批評家,也做很多藝術評論,他只是不做那種判斷性的藝術評論,他做各種分析,希望大家更多了解藝術。所以當什麼都可以是藝術時,藝術批評的作用不僅在欣賞如何鑒別藝術,而且在於如何通過藝術的解讀拓寬人們的思想,分析和鑒別哪些藝術在歷史上更重要、更有意義。在這個看似什麼都可以的時代,藝術家的作用、藝術批評家的作用,其實比任何時期都更重要。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而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