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批評的淪落

時間:2012-05-14 09:04:27 | 來源:天津日報 作者:周凡愷

資訊>展評>

一家中央媒體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稱當今的“藝術批評”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其中或充斥著吹捧虛誇氣息,或批評言論與藝術實踐脫節,無法對藝術創作、藝術市場産生正面的引導作用。在藝術資本和大眾媒體崛起的當今,藝術批評影響力式微,而藝術批評家們則多將評論文字安置在拍賣會拍出高價、美術館舉行大展時閃耀出場,其“定位效果”來得更為醒目和實惠。文章甚至指責,這類的收費寫作,與小姐“出臺”有何差異?

文藝批評或者是文化批評,水準的高低,關乎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文化觀照、文化反思、文化發展的能力,而虛假的甚至是“紅包化”的批評,卻將此推入溝壑。與往昔相比,今日的文藝批評,仿佛更像促銷廣告一樣華而不實,內容蒼白而貧乏。大概是七八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小文,名曰《創作晃悠,評論胡掄》。至今,我還能憶起文章發表後的情景,讓各路“精英”們罵了個狗血噴頭,悻悻然如喪家之犬。

當然,事發後我也檢討過自己,我究竟捅了他們哪根心肝肺管子,以致如此招恨?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我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戳到某些人的痛處,並斷了人家的財路啊!這些年當記者,每天出席這個會那個會,倒也有了些定力,冷眼旁觀,且看別人如何表演。

説到文藝評論家,起初我對他們的印像是好得不能再好,你想想,同樣的一本書一部電視劇或一幅畫,我看過之後,糊裏糊塗,人家卻能總結出一二三四,哪好哪不好,整得明明白白。後來有些批評家就變臉了,對作品只説好而很少説不好。為啥呢?被潛規則啦,伸手拿主家的啦!剛吃過人家喝過人家,便説人家不好,不厚道也不善良,那就還是一二三四,你好我好大家全都好。此後我又發現,批評家的發言越來越概括,越來越抽象,這一二三四,用在張三的身上可以,安在李四的身上也行,倒是省了某些懶惰記者的事兒,根本不用聽他們睜著眼睛胡説,提前就把稿子寫好了,然後大傢夥互道萬福,誰都高興。倒楣的是誰呢?當然是讀者和觀眾,他們自始至終都被蒙在鼓裏,以為又蹦出來個啥大師呢!

有話語權的批評家不講真話,也難講真話,使一些真正的好作品難見天日,逼得很多創作者不得不改弦更張,大走捷徑,且形成風潮。放眼當下,投機取巧之輩大行其道,那些曾受人尊重的“麥田守望者”,究竟在哪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