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建築界"諾獎"得主王澍:多一些另類對中國有好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01 10:44:39 | 文章來源: 新華報業網

王澍

5月25日下午,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今年49歲的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登上領獎臺,他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中國建築師。

依然是一襲黑色襯衫,5月29日午後,王澍回到即將迎來110歲生日的母校東南大學,與東大學子分享事業感悟。1987年,讀研的他用一篇鋒芒畢露的長文《死屋手記》抨擊建築史的種種瑕疵。20年後,被業內稱作“狂人”的他,用他充滿實驗意味的建築和思考,被寫進中國乃至世界的建築史。

多些“另類”,對中國有好處

坐在記者面前的王澍,笑容謙和,語調低緩,讓人以為當年那個“如一把帶著寒光的刀”的叛逆青年已經遠去。然而,記者從他的談吐中很快就發現,那個大二時就公開宣稱“沒人可以教我了”、帶頭向教授抗議畫商業效果圖的王澍從未改變,只是在人文層面進行了更深刻的思考。

王澍坦言,“特立獨行”得益於母校言傳身教。“我剛入校時,就接受過當時的校長錢鐘寒先生的訓話,他有一句話我至今記得‘你們要特立獨行。’”

站在東大禮堂的演講臺上,王澍向學子們展示他的代表作品“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時説:“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拍我的建築!”台下的東大學生給予掌聲。他笑。台下他的妻子陸文宇,搖著頭,熟悉他、佩服他、又無可奈何地會心一笑。

沒錯,就是這樣一位年少輕狂的年輕人,在1988年碩士生畢業後到1998年開始讀博士的這10年時間裏,他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投入建築設計工作,而是泡在工地上和工匠們一起從事最基礎的手工勞動,閒暇時就讀書練字,背著背包到處溜達,抑或坐在西湖邊一整天什麼都不幹。當與他同時代的設計師“只爭朝夕”地設計出一大批如今已被人淡忘的建築、換來荷包的豐盈時,王澍卻花10年寶貴的光陰學習、感受和積累,不得不靠太太的工資過活。直到2002年,王澍開始接手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的設計工作,有人説這是他十年磨一劍的成果。

他不認為自己設計的摹本來自歐洲建築大師,可以看到他向另一個方向揮手中國傳統文化。王澍的代表作裏,都能找到建築和繪畫之間互譯的密碼。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王澍用人工的方式為建築墊起山坡。寧波博物館好像是把南宋畫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中的高山巨石再現世間。中國美院院長許江站在象山新校區3號樓數米高的門洞前往外看,突然説:“咦,這不是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麼?”王澍帶著孩童惡作劇被發現般的驚喜答:“你發現了?”

王澍説:“我被稱為另類都已經習慣了,但是我覺得被稱為另類是一件好事,因為中國快速發展當中有這麼多的問題,如果只有一種主流在解決這些問題是不行的,需要有多種的意見、更加開放的意見,所以多一些另類對中國的發展有好處。”

“絕不做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拆除”

不鼓勵拆遷、不願意在老房子上“修舊如新”、不喜歡地標性建築、幾乎不做商業項目。在鄉村快速城市化、建築設計産業化的中國,王澍始終與潮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使他備受爭議,更讓他獨樹一幟,也讓他的另類成為偉大。

2009年9月南宋禦街改造完成正式開街,在這條南北長4000多米的古街上,王澍再一次實現了他一直堅守的中國本土建築學理念。那麼,相對於當下全國很多城市競相建設遠遠背離中國本土文化背景的地標性建築來説,王澍和他設計改造的這條古街帶給我們的是另外一種反思。

2001年,杭州市政府找到王澍,請他主持改造歷史上著名的南宋禦街中山路。王澍“張狂”地提出自己的3個條件:時間至少要3年,之前還要給我半年的時間調研;原住居民不能遷走,要保持沿街生活場景的真實性;絕不做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保護性拆除”。

王澍“另類的堅持”勝了。杭州中山路24米寬的街面被縮窄到12米,沒有動遷一戶居民,原地改造所有老舊建築,同樣再現了南宋禦街的繁華勝景。

5月25日,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主席帕倫博勳爵用簡潔和深刻的語言説明瞭王澍獲獎的理由:“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係是一個當今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築。”

“你怎麼看這個評價?”記者問。王澍説:“工業化進程中‘回不去’了,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比如最近巴黎在推行園藝運動,試圖喚起人們對植物和‘緩慢時間感’的熱愛。要知道,放棄容易重拾難。”

“接下來10年,再過五個人生”

1997年,王澍創辦業餘建築工作室,他自稱“業餘建築師”。為什麼?“周圍的建築師似乎都在建曼哈頓廣場似的建築,我的建築,只能算是業餘的。”昨天,他對東大學子説,“世界上有兩種建築,一種包含已有的東西,另一種則是不包含的。兩種建築氣氛截然不同。而我,有幸是前者。”

他一直被視為非主流的異類,卻得到了主流社會最高規格的認同。25日,王澍發表獲獎感言:“在多年孤獨地堅持之後,對一個在獲獎之前沒有出版過作品集的建築師,一個只在中國做建築的建築師,一個自稱為業餘的建築師來説,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驚喜。”

確實是個驚喜。昨天,他再次説到這個話題:“建築不單是造房子,而是實現哲學觀物化給世界變成人的生活方式。我剛開了個頭,還沒走幾步,他們居然就把這個獎給我了!”他笑,東大的學子也笑。“人的境界是一層又上一層,一山又過一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接下來,10年的時間,再過五個人生,差不多!”

“有沒有想過,萬一你沒得這個獎……?”最後,記者問他。王澍聳聳肩:“特立獨行與堅守,都意味著自己內心強大。得不得獎,我都是我,走自己選定的人生道路,默默行走,看能走多遠,就走多遠。”

“所有偉大的建築一開始都伴隨著質疑聲成長,時間能幫我們辨別它們是否偉大。但很奇怪,當你真正走上一條獨創的道路時,你會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無競爭的市場。”王澍説,“當一些人重新考慮要不要走我這條道路時,我已經騎著一匹快馬絕塵而去,只留下一團煙塵。”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