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專訪張大力:中國現代藝術作品並不輸于西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5 13:03:23 | 文章來源: 南方日報

人物素描:

張大力,“漂”在廣州的青年藝術家。1975年出生於江西。1997年南昌大學新聞系畢業。輾轉于北京、廣州,做過電視記者,紀錄片導演,後專心油畫創作。2007~2008年,其《寒鴉》影像作品在雲之南03、05、07屆競賽單元(上海、廣州、北京)三站巡展。2008年12月榮獲中國美術家香港協會迎春畫展作品評選活動當代藝術油畫金獎。2003~2009年,創作《我的1975》油畫系列作品;2006~2009年,創作《我的1979》影像加油畫作品。其作品近年來廣受業內好評,多次在嘉德拍賣參與競拍。

我的作品體現“飄”一代對故鄉的呼喚

南方日報:比如您的代表作《1975》系列,您在作品中想表達什麼?

張大力:像我們這代人,帶著夢想從農村考上大學到大城市發展自己,可是有一天在大城市中突然自問自己從哪來往何處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故鄉里很多東西不存在了。我想能不能通過繪畫,把內在的東西表達出來。03、04、05年我想了三年都沒有動筆,這期間我看了三年南懷瑾的書。人要找坐標,重新看前30年走過的路,在繪畫裏我找到了。

直到到了一個點上,1975系列油畫的靈感相繼而來。我認為我的作品是70飄一代對故鄉,飄是精神上的,是對人性的呼喚,是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侵蝕的批判。

我想藝術能穿透時空理解彼此。藝術把人對樸實、美好、幸福生活追求不變的精神凝固包括怎樣面對一次次失敗、理想破滅所付出的青春年華和內心的困頓,無奈,無助,迷茫。因為時間浸泡了太多人的辛酸苦辣,悲歡離合。我討厭70那個年代,可是魂還飄在那裏,我想通過藝術,感受許許多多渺小生命在來臨和無聲無息消失過程中遺留下的資訊帶給我對生命的敬畏和敬重。

現代藝術中國同時期作品並不比西方差

南方日報:剛涉收藏界的人士通常都會認為,談到油畫,一定西方比東方的作品更有收藏價值。對此您怎麼看?

張大力:國內有不少人唯西方的藝術至上,包括現代藝術的油畫作品。這種思想在我看來始於晚清,西學被引進後文人士大夫開始對西方先進科學的推崇。但是這個度過了,五四運動時就把東方傳統的文化徹底抹掉,解放後又破四舊……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這種人與人之間,人與文化物件之間的關係找不到。精神上出現了斷裂,反映在藝術上很多人就會認為是西方的美術是主流,是我們要推崇繼承的。其實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是西方的藝術體系和價值體系根本無法企及的。包括中國現代藝術的油畫作品,和西方同一時期相比並不比他們差。未來相信中國會出越來越多優秀的藝術家人才。不自信和盲目崇拜的原因就是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所説的那句話:“我們走的太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當代藝術必須和歷史大背景相關才有生命

南方日報:對於收藏者來説,我們該如何理解中國現代藝術?您眼中中國現代藝術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哪?

張大力:我認為中國現代藝術的變遷主要分為六個時期。第一是五四,西方美術引進中國時期,徐悲鴻是代表人物。第二是1949~1979年,英雄主義時期,主要畫作的對像是偉人和工農兵學生;第三個階段非常重要。是中國美術作品從“神”到“人”的轉變。代表作是羅中立的《父親》。藝術圈在那個時期開始蓬勃,像張藝謀,崔健,路遙一併出現不是偶然。第四個時期,上一輩人對紅色記憶,傷痛的控訴;第五個時期的美學代表作,像賈樟柯拍的《站臺》,《小伍》;第六個時期,就是“飄一代”。反映對農業社會的緬懷,對工業主義的批判,一直尋找回家的路。

談到中國未來美術應該怎麼走,什麼才是留得下來的作品。我認為當代藝術必須和歷史大背景相關才有生命。主題和歷史的共性,作品的個性,傳遞的語言、色彩、感情。是這些因素共同成就的。從大的格局要有共鳴,站在歷史的角度,人的共性去看。同時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隨波逐流。就是一個時代最根本的問題被你無意中碰到,並用畫筆反映出來。

現代人對玉的審美基本停留在乾隆時期

南方日報:我了解到,您在創作油畫和拍紀錄片之餘。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藏家。尤其對玉石的收藏情有獨鍾。能講講您對玉的了解和認知嗎?

張大力:玉貫穿了中國文化整個歷史。從史前文化來講,玉是古人對神的敬畏;夏商西周,青銅器上有的記錄元素一般玉器上都會有;春秋以後玉和文化二者對接上了。譬如老子,孔子把君子比喻為玉。古人從漢代開始知道和田玉是好的,一塊和田玉只有國家才能擁有。從宋開始,對玉的認知就開始世俗化了,而現代人的審美基本停留在清乾隆時期。

明清傢具和紅酒並不是收藏界最有價值的部分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時下一些藏家對紅酒以及明清傢具的追捧?

張大力:對文化的破壞,一部分人和當下有些老闆在沒有積累文化藝術知識的前提下,財富對“陽春白雪”的渴望造成的。在我看來就是暴發戶文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社會上對“紅酒、茶、明代傢具”的趨之若鶩。其實最有價值的肯定不是這個時期的東西。

為什麼在紐約佳士得拍賣都是明清時期的物件價值連城?那是因為外國人清楚中國“藏家”傾向於追逐明清時期的藝術品,他們先把不值錢的東西炒到最高,讓中國人買單。相反,國際上行家的鑒別能力和知識儲備完全清楚什麼算是有價值的部分,這些東西他們只收不賣。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幾年,中國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私利導致我國真正有價值的藏品流失海外,有些成為我們重金都難再拍回來的藝術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