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鏞:中國應補現代藝術的課而非追隨和模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18 18:22:42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中國美術界曾有一種説法,認為我們幾年之內走完了西方現代藝術一百多年的歷程,我覺得這種説法並不確切。儘管我們翻譯了一些西方現代藝術的圖書,看到了不少西方現代藝術各個流派的作品,但我們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哲學背景和藝術觀念,至今還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即使走完了,除了對西方現代藝術風格流派的簡單模倣,中國本土的現代藝術的創造又在哪?雖然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已經逐漸擺脫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簡單模倣,但真正創造中國本土的現代藝術,仍然是我們未竟的事業。靳尚誼先生曾多次説過:中國應該補現代藝術的課,尤其是補現代設計的課。中國的現代藝術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就從傳統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一下子跳到“當代藝術”。今天的中國藝術家應該充分發展中國本土的現代藝術,而不必急於追隨和模倣西方的當代藝術,當然也不必排斥對西方當代藝術的借鑒。

究竟什麼是現代藝術的特徵?西方和中國的理論家至今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和公認的標準。通過對西方現代哲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對東西方各國現代藝術的考察和比較,我提出了一個現代藝術的理論假設和衡量標準: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是現代藝術的共顯特徵,而且是東西方現代藝術的普適特徵。強化個性的核心是表現自己的個性情感,摒棄自然的模倣,揭示心理的真實;簡化形式的重點是凸顯作品的內在結構,刪除繁瑣的細節,追求豐富的單純。

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首先是西方文化從傳統轉向現代的産物。西方現代藝術在印象派之後也大致沿著兩條路徑演變:一條路徑注重理性的結構分析,從崇尚理性秩序的古典主義,逐漸衍生出簡化形式的立體派、純粹幾何抽象、構成主義、極少主義;一條路徑注重直覺的自我表現,從崇尚非理性直覺的浪漫主義,逐漸衍生出強化個性的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塞尚正處於西方現代藝術起點的路口,同時指示著兩條不同的路徑,因此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強化個性可能形式複雜,晦澀費解;簡化形式可能削弱個性,情感落空。但一般説來,形式越簡潔,個性越鮮明;形式越繁瑣,個性越模糊。簡化形式的結果必然走向抽象,而抽象發展到極端極少主義,形式倒是極端簡化了,卻完全失去了個性,也就失去了現代藝術的特徵。

東西方現代藝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類似或相通的藝術特徵。東方的現代藝術,許多是在西方現代文化藝術的影響和催化之下發生的,但也有其自身的文化基因和發展契機。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維護綱常禮教的傳統觀念,歷來強調共性壓抑個性,重視內容輕視形式,在這種文化語境中不強調張揚個性與追求形式。改革開放初期,張揚個性(自我表現)還被批評為個人主義,追求形式還被指責為形式主義,而個人主義(或者説個性主義)與形式主義恰恰是西方現代文化藝術觀念的核心。中國的五四運動與改革開放兩次思想解放,為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促進了中國藝術家的個性解放和形式追求。從五四運動到改革開放時期,在引進或參照西方現代哲學和現代藝術的時候,我們似乎比較側重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爾等人的非理性主義和凡·高、野獸派、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而相對忽視羅素、卡爾納普、維特根斯坦、波普爾等人的理性主義和印象派、立體派、純粹幾何抽象、構成主義,比較側重強化個性而相對忽視簡化形式。這恐怕一方面出自我們對封建禮教壓抑個性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又由於我們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偏重直覺、感悟而弱于邏輯、分析的哲學美學的潛在影響。不過,這也提醒我們,創造中國本土的現代藝術,離不開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

西方現代藝術崇尚個性,通常不太強調民族性,注重個性與國際性的一致;東方現代藝術重視個性,往往更加強調民族性,提倡個性與民族性的統一。這大概是因為東方比西方擁有更古老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如果説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是東西方現代藝術共顯的特徵,那麼強調民族性則是東方現代藝術獨具的特徵。根據中國崇尚中庸之道的文化傳統和審美習慣,極端的個性自我表現、極端的心理宣泄和極端的幾何抽象構成,都很難被中國公眾理解和接受。所以在中國,達利式的超現實主義和蒙德里安、馬列維奇式的幾何抽象藝術始終不太發達。齊白石主張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以及現在中國美術界流行的“意象”理論,似乎更符合中國現代藝術的特點,也可以作為調和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之間的矛盾的折中方案。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為當代中國藝術家創造中國的現代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資源。實際上,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資源中,也蘊涵著類似現代藝術特徵的基因和萌芽。明清時期確實是中國現代藝術思想的萌芽時期,諸如李贄的“童心”説、袁宏道和袁枚的“性靈”説、石濤的《畫語錄》、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等,都屬於中國近代的浪漫主義思潮,發出了追求個性解放的先聲。中國傳統藝術的寫意精神,特別是明清文人畫的寫意精神,恰恰是尚意、尚簡,崇尚個性,簡化形式,為中國現代藝術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今天我們還特別欣賞梁楷的減筆人物、徐渭的寫意花鳥、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大概也因為他們鮮明的個性和簡化的形式富有“現代感”,容易喚起現代人審美情感的共鳴。不僅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可能轉化為現代藝術的形式,而且中國原始文化和民間藝術元素也可能,甚至更可能轉化為現代藝術的形式。

儘管我們強調民族性,提倡個性與民族性的統一,但現代藝術的兩大特徵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仍然是衡量藝術是否具有現代性或現代感的可操作的標準。用這種標準來衡量20世紀以來的中國藝術,我們也許會獲得對中國現代藝術的再認識和重新評價。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畫傳統四大家”。他們主要繼承了中國畫傳統的寫意精神,一般都沒有受到西方現代文化藝術的直接影響,卻不同程度地推進了中國本土現代藝術的發展。特別是齊白石“衰年變法”之後自創的“紅花墨葉”大寫意花卉,既傳承了明清文人畫的筆墨韻味,又吸收了民間藝術的樸拙氣息,從清雅冷逸的文人情調轉變為鮮活明麗的民間野趣,創造了中國現代花鳥畫的嶄新樣式,藝術個性異常鮮明,筆墨形式高度簡化,現代感極強。如果説塞尚是西方世界的“現代藝術之父”,那麼齊白石則可以説是中國本土的“現代藝術之父”。潘天壽極力主張拉開中西繪畫的距離,而他的作品個性突出,筆力雄強,結構簡潔,也富有現代感。在優秀的中國現代藝術家身上,個性與民族性是水乳交融的。他的個性已經融入民族性,民族性已經內化為他的個性;他的個性豐富了民族性,民族性也強化了他的個性。

當然,現代性並非評價中國藝術的唯一標準,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也並非現代藝術的全部特徵。不過,今天的中國藝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工藝、設計的普遍缺點,仍然是缺乏個性,形式繁瑣。沒有個性就沒有現代性,同時形式一繁瑣現代感就消失了,形式一簡化現代感就出來了。因此我提倡強化個性與簡化形式,可能對促進中國本土現代藝術的發展會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