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1960年代以後的格林伯格:批評與反批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6 14:20:05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二戰”之後西方最權威的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以及其所重點推崇的美國表現主義畫派成為中國藝術批評家們常常討論的議題。

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教授沈語冰與策展人王南溟日前在上海朱屺瞻藝術館進行了關於“二戰”之後西方最權威的藝術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的理論討論。

王南溟:他在推動年輕藝術家的時候,也很年輕

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等等的那些流派,共同在這樣一種藝術史裏面孰輕孰重,從什麼角度切入這樣一種問題成了藝術家和理論家需要思考的。到了20世紀上半葉初過了以後,有一個評論家開始發言,這個評論家就是我們今天重點要討論的格林伯格。

格林伯格在1930年代到1950年代主要的評論文章都彙編在他自己編的一本評論集裏面,這本評論集就叫做《藝術與文化》,這些文章在討論假如美國要做自己的藝術,應該怎麼做。所有的批評理論格林伯格在1930年代開始就鎖定好了。

列賓的蘇聯油畫是格林伯格批判的對象,它是一個庸俗藝術。格林伯格説,當一個人站在畢加索的畫面前,他會欣賞畢加索的畫,但是當一幅列賓的畫放在畢加索邊上的時候,那個人肯定會從畢加索的畫掉頭轉到列賓,去讚賞列賓的畫如何好。格林伯格認為列賓的畫不屬於前衛藝術而屬於庸俗藝術。格林伯格為了建立美國的繪畫,他對歐洲以往出現的繪畫和美國本土的繪畫開始激烈地批判,可以説他在這個書裏面一路狂批。把他表現主義的筆觸和自己的情感合在了一起的繪畫,用繪畫來傳達一種宗教的情懷的繪畫,都不叫繪畫,就是與宗教、文學相關的東西不能稱為繪畫。

格林伯格認為康定斯基的抽象畫,只是成為音樂的註釋,就是繪畫還沒有從音樂當中獨立出來,康定斯基的繪畫不是真正的繪畫而是音樂。當然他會倒過去切掉兩個流派,一個是達達主義。他認為達達主義不在他討論的範圍裏;另一個未來主義也不在格林伯格的範圍內,整個現代藝術評論家也把未來主義認為這是一個革命口號,未來主義也是我要創造一個新世界。格林伯格的結構,首先把現代藝術史裏面,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等,那些藝術是用來改造社會,藝術是跟社會生活沒有邊界的這些藝術統統撇開不要,然後把代表表現主義靈魂深處宗教情懷的繪畫也不要,跟音樂相關的不要。那麼接下來他要的就是從畢加索開始的這樣一條線,他認為抽象繪畫一定要從立體主義這樣一個方向走出來,才能真正達到自己繪畫本身的結構要素,就是立體主義是一個結構關係。那麼視覺的結構關係再往前推,就是藝術不代表任何其他的説法,藝術只是回到自己特定的視覺關係,比如説一個幾何的結構、還有色彩組合的幾何結構等等這樣一類關係。有了這樣的方法,格林伯格就開始繼續批,他批塞尚是走了回頭路,就是他已經在畫一個蘋果畫一個幾何形,但是他還是在畫蘋果。畢加索立體主義瓦解了塞尚固定的幾何體,變成多重幾何在平面上同時呈現的,但是畢加索就走到這個位置走不下去了,對畢加索的晚年格林伯格也是持批判態度。這樣他所主推的那些藝術慢慢就開始清晰起來了,即顏色就是顏色,線條就是線條,它不代表任何東西,不解釋任何東西,這樣的繪畫才能組成繪畫裏面的前衛,這樣一種繪畫才能區別於文學,區別於音樂,區別於宗教,就是繪畫回到它的自身,這個自身可能會推動繪畫向前走。

格林伯格在《藝術與文化》這本書收錄的評論文章中,把美國鄉土現實主義也是一個一個批判過去的,他認為那些美國鄉土現實主義只是代表了美國本土的地方畫家,不能夠跟歐洲抗衡的,他認為能夠抗衡的就是從霍夫曼、德庫寧到波洛克等的畫家,當然抽象表現主義是一個群體,他會把一些比較邊緣和核心的畫家放到一起,整個美國鄉土現實主義跟美國三十年代紐約不被看好的畫家中間誰重要誰不重要,隨著格林伯格的評論開始發生了錯位發展,原來認為很重要的美國鄉土現實主義被格林伯格認為是庸俗藝術,然後還有一些不被看好的抽象畫家,格林伯格認為的前衛藝術,在格林伯格評論裏面慢慢確認了地位。

今天説有太多的責備,説中國沒有評論家,評論家太弱,我們應該向西方重要評論家學一點什麼東西,我覺得至今為止,格林伯格依然是值得我們很好學習的一位批評家,至少有一點,格林伯格他在推動這些年輕畫家的時候,他自己也很年輕。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的時候,這些畫家都是不被看好的,到了1947年美國中央情報局成立的時候,那些藝術家已經成熟了,格林伯格的理論也已經成熟了,也就是説格林伯格的理論也已經贏得了大家的認可了。最早格林伯格為波洛克寫過一篇文章,但是他被認為是很古怪的人,他居然還稱波洛克為美國最偉大的畫家,人家就是這樣嘲笑格林伯格的。但是實際上後來證明了,能夠超越巴黎繪畫的,能夠超越蘇俄前衛等等繪畫的,波洛克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人物,其他畫家還曖昧不清。

沈語冰:藝術本體語言與社會關係之間的張力

格林伯格恰好構成了一個經典個案,一個有關美學與政治,或者説藝術本體語言與社會關係之間的張力問題上的一個經典個案。

以波洛克等人為代表的美國抽象畫家,在經過了從1930年代下半葉到整個1940年代的努力後(包括藝術家和批評家,特別是格林伯格的努力),已經形成了西方最強有力的藝術運動之一。只有到了1950年代之後,它才被美國政府所利用,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冷戰的武器。因此説這個藝術運動從頭至尾都是美國政府一手策劃出來的“藝術陰謀論”,根本站不住腳。

今天我主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想介紹格林伯格研究本身的三個階段。從格林伯格在世的時候,到1994年去世,人們已經研究他,差不多有60年時間了。我將對這段文獻史做一個簡單的梳理。第二個問題,我們以1947年以前波洛克的作品為例,來看一看美國的抽象畫家從什麼時候開始追求抽象的。CIA,即美國中情局是在1947年9月18日成立的,但在差不多10年前,美國的這些畫家已經在從事抽象藝術的創作。

格林伯格研究文獻的各個階段。格林伯格的名聲在1950年代初就已經牢固地確立了,但是他從確立名聲之日起,就遭到了很多方面的圍攻。在1950年代一直到差不多1970年代後期,有20多年的時間,學術界把這段時間人們對格林伯格的研究概括為Clem-bashing,Clem是他的名字Clement的簡寫,Clembashing的意思,就是“抨擊格林伯格”或“怒毆格林伯格”。第二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3年,這個時期的學術研究一般多凸顯抽象表現主義及格林伯格的批評理論,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因此這段時間的文獻被概括為“作為政治的藝術”。當時一些左派美術史家成長起來,對美國政府,以及美國政府之利用抽象表現主義感到十分不滿。那時美國政府也正好由於介入越戰,處於比較被動的時期,好像這個政府,甚至這個國家都一下子喪失了歷史合法性,當時的激進青年,特別是左翼知識分子,全部起來反對美國。而在藝術史中,這表現為激進的左派藝術史家對美國國家利用抽象表現主義的批判,順便也就批判了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形象的恢復是在1985年之後,一直到現在。格林伯格的文集陸續出版,關於格林伯格的各種傳記也出版了。然後形成了所謂“第二波”,這一波浪潮反對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藝術史寫作將美國的抽象藝術和格林伯格一律貶低的做法,試圖重新恢復歷史真相,以及藝術與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

格林伯格在1950年代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當時美國最好的批評家,由於美國那時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因此他也就成了具有世界影響的批評家。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當時的學術界不願意承認格林伯格的功勞。這段時間在學術界稱為“詆毀格林伯格”的時期,一方面承認抽象表現主義的美學成就,另一方面卻排斥他。

1970年代以後,格林伯格實際上已慢慢退出批評界,因為60年代後期隨著新藝術運動,特別是波普和極簡藝術的産生,格林伯格沒有為這些新的運動提供批評和幫助,所以他在更年輕的藝術家心目中就成了一個保守的人。而這個時候的美術史又發生了一個變化,就是開始注重從社會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問題。這個時候有大量新左派的美術史家,他們都很年輕,很多還是女性,對格林伯格公開發難。格林伯格説:我的意圖並不是想要將前衛運動藝術家説成是有明確的政治動機,也不是想要暗示他們的行動是某種陰謀的産物。(《紐約如何竊得現代藝術的理念》,第3頁)

第三個階段比較客觀地認識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以及格林伯格的歷史地位,及其與當時美國社會的複雜關係。因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在歐美學界已經達成了強烈的共識,大家都認為藝術,尤其是前衛藝術是很難脫離政治的。既然我們承認了這個前提,那麼,格林伯格只支援抽象表現主義畫家,而不支援其他抽象畫家,更不支援鄉土現實主義,也就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了。他有他的政治立場,OK!沒有問題。為什麼他要捍衛自由民主以反對當時的史達林主義就是錯誤的呢?到了第三個階段,人們又對第二個階段進行了平衡,這在學術界被稱為“對修正主義的再修正”。所以到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從1985年到現在,文獻史的主流觀點反而欣賞戰後文化與政治環境以及紐約畫派的畫家思想和理論成分的複雜性,不再把它們簡單化。因此,國外的格林伯格研究,有一個漫長的學術過程,而國內學界的問題是,往往忽略了國外幾十年真正的學術研究,只是拿來一個浮光掠影的東西,抓住一兩個口號,誰喊的響,誰就管用,這是很糟糕的。

格林伯格説:“有大量這類屁話,説什麼國務院支援美國藝術,那是冷戰的一部分等等,只有當美國藝術在國內和國際,尤其在巴黎,都已經成功以後,國務院才説我們可以出口這類東西了,在這之前,他們根本不敢這麼做,而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仗早已打勝了。”

這個仗,不能理解為是國家層面上的仗,而是藝術家個人的戰爭,因為藝術家想要贏得藝術史上的地位,就必須贏得這場個人的戰爭。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藝術家個人的戰爭,藝術家個人的戰爭從來不可能是離開時代和社會的集體的戰爭。倒過來講,也沒有一場集體戰爭離得開個人的戰爭。美國的抽象藝術家和格林伯格在這個時候已經打贏了戰爭。到1940年代末,他們的仗早已經打贏了,無論是美國藝術家的數量、活力、美學,還有他們的新穎性,這個時候都已經得到了世界的認可。然後美國政府説,我們可以出口這類東西了,這類東西很好,可以代表我們美國的形象。最近的20年文獻表明,人們對格林伯格的重要性越來越強調,一些人認為格林伯格不僅僅是一個藝術批評家,而且還是一個文化理論家。也就是把他上升到當時紐約知識分子的核心圈的高度,在1940年代,他是紐約左派知識分子中,特別是托洛斯基派知識分子中反對史達林主義的核心人物之一,1950年代後,他的立場又逐漸轉移到為美國的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辯護,換句話説,他的立場已經接近於新保守主義。

我們都不是要否定藝術的政治性,不是要否定格林伯格批評理論及其實踐的政治關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歐美,幾乎沒有一個負責任的學者會提出抽象表現主義是美國政府一手策劃出來的陰謀這樣的極端看法。我始終認為,美國政府利用抽象表現主義來推廣它的文化,是一回事;而説抽象表現主義這個運動本身就是美國政府策劃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