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殷雙喜:如何看當代雕塑的擴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9 10:03:11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近年來中國當代雕塑發生的重要變化,是雕塑家對於裝置藝術形式的借用,以及許多非雕塑專業的藝術家進入雕塑展覽,在雕塑作品中引入“現成品”(Ready-made),他們的作品引發了“雕塑與裝置的界限”這一問題的困惑、思考與討論。事實上,早在1994年,在中央美院畫廊舉辦的隋建國、傅中望、張永見、展望、姜傑五人雕塑展中,這一問題已經被提出。

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關鍵在於材料與空間的認識。在我看來,當代雕塑和裝置藝術都使用現成品和實物材料,但雕塑家更注重的是作品與周圍空間的關係、材料之間的諸種關係(空間、材質、形體、質感、色彩等),而裝置藝術只是運用材料和現成品創造一種有意味的文化組合,它也涉及環境,但這是具有文化意味的心理場。大體來説,裝置(實物藝術)以比興和聯想為手段發揮作用,雕塑則通過形式的影響(即空間、體量、構成等形式語言)産生視覺影響。因此雕塑家對於材料本身的特性及空間處理具有高度敏感,裝置藝術家對於文化、歷史的背景積累、現成品與當代文化的視覺對應給予關注。同樣是注意“關係”,雕塑家首先注意的是形體的形式關係,而裝置注重的是某一物體和當下社會文化的暗喻聯繫。當然,在當代藝術中,雕塑的意義正在泛化,裝置藝術的概念也日益寬泛,兩者之間有交叉混合的趨勢,有時給界定帶來困難。但是優秀的雕塑家仍然能夠區分兩者之間的基本差異,並且在創作中自由出入,以獨特的材料表現出新穎的創意與觀念。作為觀眾,我們對於雕塑的日益泛化——它與其他藝術門類的交叉特別是與裝置藝術的混搭感到困惑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我們對雕塑與裝置的概念區分不必過於關注,而應該多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思路,多欣賞他們的作品,從中獲得更為新鮮的藝術感受。

2011年12月在浙江溫州開幕的“中國姿態:第二屆中國雕塑大展”的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10年來中國雕塑的發展和變化,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現代雕塑對於材料與觀念的重視。這一發展趨勢可以追溯到1992年在浙江杭州由曾成鋼、孫振華、楊奇瑞策劃的“青年雕塑家邀請展”。那個展覽中的許多中青年雕塑家的參展作品,雖然還是在雕塑的基本框架中探索,但是突出了雕塑材料的多樣化和硬質化。這看起來只是一個材料的轉換問題,卻反映了雕塑家對新的現代工業材料的重視。它帶來了中國雕塑界對材料語言及雕塑觀念的轉變,使中國雕塑從傳統的手工塑造向現代製作轉換,這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當代實驗雕塑産生了潛在的影響,新觀念、新材料、新技術的引入與研究已成為中國現代雕塑發展的持續課題。

近10年來中國雕塑界對於材料運用的現代主義的實踐與努力初步展開,在許多院校的雕塑係中,增加了以材料處理與加工為主,以抽象形態的形式探索與空間關係研究為主體的現代雕塑課程。但是在當代雕塑展覽中,已經有許多青年藝術家轉向現代主義之後的觀念藝術,這種當代雕塑的藝術轉向,來源於對於雕塑藝術的材料與觀念的新認識。美國藝術批評家、藝術史家邁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 1939— )1998年在其代表作《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中,強調了現代主義繪畫懸置了自身的“物性”,即它僅僅承認繪畫基底的物質實在性,但應該保持繪畫與媒介之間的張力。而極少主義藝術則強調和突顯藝術作品自身的物性,將藝術作品的“實在性”置於首要地位,成為超越繪畫性的基礎。對待藝術材料的態度,成為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非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區別。自畢加索開始,由現成品導入而帶來的向裝置藝術的轉型,也影響了雕塑藝術的發展,當代雕塑家對於特定空間中材料的認識和運用,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創作基點。美國藝術家理查德·蒂特(Richard Tuttie)認為,人身上自然的東西應該與自然有一種和諧——材料就是自然。對我們來説,材料語言怎樣在觀念表達中恰如其分地展開敘述,工具和技術怎樣在創作中推動表現的力度,以及物質材料怎樣在藝術家手中魔幻般地超越原本的文化屬性,始終是問題所在。如果説現代藝術發展的作用是視覺形式的拓展,後現代藝術則是把藝術變為無所不在的生活——感覺狀態。這是從“形”到“態”的演變。

從近年來的國際與國內若干重要的雕塑展覽來看,中外雕塑家對於材料的運用與觀念的表達,都表現出深入的思考與積極的實踐,並且出現了一批很有思想深度的藝術家。如英國的葛姆雷、卡普爾,他們積極研究各種材料,探討材料在空間中的特殊形態與表現,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他們的成就再次表明瞭,作為視覺藝術的力量,正在於藝術家對於作品形式語言的綜合性處理與表達,真正的藝術存在於整體性的表現,而藝術中的表現性就存在於結構之中。既然色彩、肌理、速度、形狀、方向等結構性質是被視覺直接把握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性質傳達的表現性同樣是被視覺直接掌握的。當代雕塑藝術中的知覺樣式不是任意的,它不是一種由形體和色彩組成的純形式,而是藝術家對於各自民族的傳統文化、哲學與人文精神的理解的綜合表達,雕塑家對於材料與形式的表現,使他成為傳統精神和自我觀念的解釋者。這樣,觀念就存在於材料之中,存在於材料的表現之中,存在於藝術家對於材料的理解與處理之中,這或許是中國雕塑藝術在今後10年中需要全力以赴、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