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金鐘區的新亞洲協會香港中信
就在上周,亞洲協會在美國之外最主要的分支機構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式成立,新成立的中心坐落在香港金鐘正義道,前身曾是一座軍火庫。
建築師托德·威廉姆斯(Tod Williams)和比利·森(Billie Tsein)承擔了此次的建築改造工作——這裡曾經是英國軍隊存放軍火和彈藥的倉庫,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閒置。兩位建築師將曾經的軍火庫改造為一個文化和傳承的博物館,與亞洲協會位於公園大道著名的總部相呼應。亞洲協會由洛克菲勒三世在1956年成立,在過去的56年中,在亞洲和美國分設了超過十個中心,並獲得了相當大的發展,它的初衷是作為一家非盈利的教育機構,促進亞洲文化遺産在美國的宣傳。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建築在高樓林立之中顯得有些異類。這個位於市中心的藝術館,就坐落在茂盛的植物之間。因為這座城市一直被當做是文化沙漠,該美術館顯然成為了這一區域文化構造的結實補充。
亞洲協會藝術館的策展項目以“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作為起點,該展覽是佛教影響藝術的一次泛亞洲觀察,展覽會呈現亞洲協會的頂級永久收藏,與之並排的將是例如張洹、森萬里子(Mariko Mori)和邁克爾 珠(Michael Joo)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ARTINFO駐香港的記者採訪了亞洲協會總監招穎思女士,她本人也擔任此次開館展的首席策展人。
ARTINFO:亞洲協會藝術館的選址挑選了托德·威廉姆斯和比利·森作為此次改造的建築師,能聊聊為這個項目挑選適合的建築師的過程嗎?
招穎思:實際上我們舉行了一次設計的方案比評。選中他們是因為這兩位建築師有著關於校園的最好設想,而且美術館本身的建造就包含了三幢傳統建築,緊挨一個斜坡並依勢而建,除此之外,建築周圍的自然因素也被很好的考慮在他們的方案中。藝術館的選址確實是一個很獨特的地點,尤其是在香港。在這裡,你可以嗅到香港的傳統氣息。當我們第一次來看場地時,社會的關注度並不高。但當我們逐漸將逐步對這個地方進行恢復時,人們對這裡的關注度也隨之增長。
ARTINFO:威廉姆斯和森的設計中吸引你們的是什麼?
招穎思:我認為是他們的方案中關於校園的觀點,這個看法可以將幾棟建築聯合在一起。要和這片起伏的地勢相合,便要求建築具有複雜的結構。他們的設計也某種程度改變了建築的原樣。我只能説這個選址是超出想像的複雜,他們的改造方案和實際的實施著實了不起。而這個藝術館似乎也略微的改變了亞洲協會的傳統角色,原本它是作為根基紮在香港一個呈現結果的機構,但現在它轉向為告訴了人們亞洲的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相互關係。對,我想這就是我們想做的。我們實際上在近期已經改變了宗旨,並對此做出反應。50年前,當洛克菲勒三世建立亞洲協會時,他就相信亞洲在某個時刻會變得非常重要,而且他堅信美國人需要多加了解亞洲。那是正值戰後,大多數人開始思考亞洲,思考二戰和貧困。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場景,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還明確的知道,21世紀不會是一極化的世界,而是一個共用的未來。所以我們也在做準備,美國人也是成為共用的未來的一部分。
ARTINFO:從美國同齡人對此一般是怎麼看的呢?
招穎思:我認為我的大多數在美國美術館的同事們都非常嫉妒我們的情境。身在香港所面臨的現況允許我們聚焦于一個全球性的項目。我認為我們都非常的關切接下來的幾年,那是一個有關真正的交換和互惠的理想。我認為香港的現況都使得這一些得以發生。
ARTINFO:你是這次開館展“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的首席策展。能聊聊這個展覽的緣起嗎?
招穎思:作為一個開幕展,我們選擇作品的標準是真正能體現亞洲協會的實力以及我們對香港社會生活所能做出的貢獻。一方面,我那時考慮更多的是這個展覽將是泛亞洲的。香港的觀眾已經看過不少中國藝術,尤其是傳統類型的作品。但是在這個展覽裏,我們有傳統的佛教肖像,有偉大的藝術作品,而且這些作品來自超過十個不同的國家。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所挑選的藝術家的作品都從不同面向來實踐佛教教義,但這意味著他們創作的作品是關於佛教圖像或者是佛教的修行,以及佛教意識。你將看到每一名藝術家有關這個主題的思考。
ARTINFO:展覽的結果是你所期待的嗎?
招穎思:我認為這個展覽很少有,它同時涉足了過去和現在,並開啟了一場對話。我們時常可以看到的古物的展覽,實驗的、特別是當代藝術展也很普遍,但是“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則是少有的激發了上述兩種類型展覽的對話,它呈現了關於過去的新觀點,而且我認為這個展覽做到了這一點。展覽“緣生意轉:佛教的藝術”的展期將於5月20日結束。(作者: 瑪麗·阿格紐)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