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眼見並不為實 解讀立體主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2 09:58:33 | 文章來源: 科學時報

從文藝復興時期算起,已經歷時500年的西方寫實繪畫傳統(以觀察為手段,以寫實為技法,以透視為理論),到了19世紀下半葉時,受到了質疑和挑戰。發起者是一位命運乖戾的法國畫家塞尚(1839~1906)。他提出了一個觀點:眼見並不一定為實。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讀者不妨做個小實驗:把手指放在離鼻尖15釐米遠處,盯著它看。為了看清指頭,眼睛將所有背景模糊成有色彩的平面;反之,為了看清背景,指頭又變得模糊不清。我們知道這是因為只有物體的像正好落在視網膜上才能構成清晰的像。

但塞尚説,這是人的意識讓視覺集中到某個地方的時候,會逼使它與別的事物分離。所以眼睛看見的並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因此他認為繪畫在描述自然界景物的時候,還應該加入本人對自然的認識。據此,他創造了自己的畫法: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把房屋、樹木、山丘和河流等的幾何形狀記錄下來。

請注意,這些事物並不是他從同一角度看到的,而是今天關注了樹木,明天留意了山巒,然後通過自己的想像把這些東西組合在一幅畫中。觀眾可以認出畫中的單個物體,但整個風景卻是塞尚靠想像連接起來的。在《從艾斯塔克眺望馬賽海灣》一畫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他繪畫的某些特點。

畫面很平坦,缺乏景深感。塞尚是想通過色彩的對比關係來表示景物的遠近和深度,不再依賴傳統的透視法則。畫由色彩區分為4塊,第一塊是艾斯塔克海岸,近景的房屋,煙囪畫得很大,還用細線勾勒,以增強其立體感。樹木鬱鬱蔥蔥,掩映在簡化成幾何形狀的建築物之間。遠處的樹木被歸結為單一的筆觸,建築物變成了一個個六面體。通過這樣的處理,讓觀者對近、遠景之間産生了空間和距離感。

第二塊畫了藍色的海灣,貼近遠岸的海水幾乎成了深紫色;第三塊畫了對岸的山崗,藍色浸潤了山巒,顯得層峰疊障,霧氣朦朧;第四塊畫了天空,天上的白雲與籠罩在群山上的霧氣呼應,從前景的赭石、黃色、紅色、綠色到後景中的以藍色為主的色調經歷了一個漸進的變化過程。幾何學的構圖和層次與排列有序的色彩變化,把地中海的風景生動表達出來。

然而,此畫與我們親臨海邊登高望遠時的所見大相徑庭。因為塞尚在這山、這海、這天、這雲裏都加入了自己的個人意識,並非是客觀景色的寫真。評論稱他是一位“用頭腦作畫的人”,認為他的作畫方式顛覆了西方寫實主義的繪畫傳統,為現代藝術之父也。事實上,這種把意識融入繪畫創作之中,我國早已有“意在筆先”之説,故我國的繪畫雖然在寫實上比不過西洋,但在創作意識上則勝他們遠矣。

塞尚的畫對後世影響很大,直接從中受惠的要算當代藝術大師畢加索(1881~1973)。説起此公可謂聲名顯赫。這位3歲會作畫、17歲就嶄露頭角的畫壇奇才,在弱冠之年便來巴黎尋求發展,過起了“巴漂一族”的生活。

在目睹了朝夕相處的馬蒂斯一夜成名之後,畢加索覺得只有創新求變才能出人頭地。他吸取了塞尚把主觀意識融入畫中和將客觀事物簡化成球體、錐體和圓柱體等做法,經過7年探索畫了幾百幅草圖,創作了一幅驚世駭俗的名畫《亞維農少女》。

畫中畫的是他匆匆穿越巴黎紅燈區時見過的場景,對於當時青澀年少的畢加索來説,這些光怪陸離的片斷讓他揮之不去,於是他激情創作了這幅畫。畫面上五位半裸體少女形態怪異,面目可怖,那是畫家依據支離破碎的印象拼剪而成,故難以為一般觀者所接受。但因其突破了傳統繪畫的時空觀,褒揚者認為此畫對時空的理解可以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媲美。

接著,畢加索又推出了他的“立體派”畫法,如畫一個立方體,把看得見的面和看不見的面一併描入畫裏,讓觀者的視點輪流換置於前後左右各面。這樣一來原先觀者只能見到一兩個面,要通過聯想才能了解的其餘諸面,如今只要面對畫面便可一目了然。這種畫法雖然名氣很大,但筆者也不敢恭維,因為看不懂所以也不跟著起鬨。

事實上,正統的藝術史家也有與我類同的認識。《康橋藝術史》曰:“就我們眼睛所能見的而言,立體主義繪畫傳遞的資訊要大大少於傳統繪畫。沒有見過杯子和吉它的人能從畫中知道它們是什麼樣的嗎?”

立體主義風行了10年,出名的除了畢加索還有勃拉克(1882~1963),後來畢加索自己也不玩了,又重新改畫傳統寫實風格。《靠椅上的奧爾迦像》便是畢加索嘗試立體派畫法之後的作品,畫得細膩動人,有安格爾的寫實風格。對於畢加索的繪畫創新是否與20世紀的科學發展有著某種直接(包括借鑒、參考)聯繫,討論的文章很多。筆者贊同物理學家兼藝術史家史萊茵的“平行論”的説法:“科學上存在這樣的情況,即科學發現之後,人們發覺它對物理世界的描述早已被以往的藝術家以奇妙的方式放入自己的作品。”即藝術與科學各自沿著自己的軌跡行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當然,這也不是説畢加索的繪畫創作與科技發展毫無瓜葛。據香港中文大學陳方正教授的研究,認為畢加索曾對下述幾項科學技術發明饒有興趣:一、電影捕捉的動態;二、攝影,畢加索是攝影愛好者;三、X光的發現,對通過觀察表像來認識世界觀念的衝擊,以及展示人體器官和對物體重疊顯示的合理性;四、畢加索有了解現代科學的意願,聽過數學家龐加萊介紹非歐幾何和四度空間理論,對平面上的“投影”很感興趣。

立體主義是20世紀第一個新藝術運動,此後野獸派、表現主義、未來派、達達派、超現實主義,乃至波普藝術等一浪接著一浪。這些藝術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相對論時空觀、量子力學的波粒二相性、混沌和分形、宇宙大爆炸乃至現代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影響,這些內容以後有機會再與讀者交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