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術博覽會的發展是一個堅持的過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3 16:04:5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伴隨著秋季的到來,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博覽會季也告一段落,從上海藝術博覽會的當代藝術展到上海藝術博覽會,再到藝術北京“經典北京”項目,我們看到了一種與往年相似的呈現,同時也逐漸了解到藝術博覽會在中國近十年發展所需要經歷的平淡、堅持與突破。

一個事業的成功必然要經歷困難,需要時間,面對問題,這是一個過程,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應該有更客觀的評價,更專業的要求。

“經典北京”博覽會為期四天的展期已經結束。從開幕式的華麗亮象,到博覽會期間緩慢悠揚的音樂以及安靜、雅致的空間,參觀博覽會的人們無疑不在此受到了經典藝術的熏陶。類似的經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上更加明顯,儘管經歷了2007年的第一屆成功拷貝西方藝術博覽會,此後,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便再也無法超越第一次,隨後幾屆越來越本土化,以至於今年他們直接提出了“本土畫廊”的口號,但是有趣的是,“上海當代”卻在幾年之中,保留下了一種中産的、時尚與藝術達人派對的活動的標簽,也許你不知道是否人群裏有藏家,也許你對參展畫廊帶來的作品越來越不滿意,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止你會再一次去參與它。

“經典北京”博覽會現場

 

藝術博覽會的發展不是短期的

從硬體的設施和條件來説,展場的設計,展覽空間的安排,主辦方的服務是相對容易得到提高的,但是從軟體條件來看,失去國外大牌策展人的參與,國內藝術博覽會的招展力度明顯不夠,而且經過近幾年的風起雲湧,曾經一些國外畫廊,在參加後未能銷售出自己的作品,也造成了他們對中國藝術博覽會的拒絕。

從 “經典北京”來看,藝術北京一直在延續並提升著自己的博覽會水準,但是,很明顯,博覽會招商是個重要的任務,例如“經典北京”的遭遇曾經是,它們費勁邀請來的國外畫廊帶來的經典作品在中國無人能懂,更不要説去購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如今國內博覽會,除了視覺審美的疲勞,還有對藝術品毫無創意和不斷重復的暗自懊惱。博覽會的最終目的是促成交易,畫廊售出帶來的作品,博覽會獲得自己聲望和經濟回報,收藏家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藝術愛好者看到喜愛的作品。如果,這些很難達到,是不是要相信這是一個需要堅持的事業。

“上海當代”現場

藝術博覽會的定位要清晰

同香港藝術博覽會相比較,國內藝術博覽會,單從進出口免稅的問題上,眾多收藏家就更願意去香港收購藝術品。同時,從經濟、歷史、個人習慣等方面,一些歐洲收藏家更習慣飛到香港去購買藝術品。同時,從招展的客觀條件看,香港藝術博覽會的優勢也大於上海和北京。如今國內時間較長、交易理想的博覽會依然還是走傳統路線的上海藝術博覽會。可見這與上海藝術博覽會近十年的定位有很大關係,同時,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藝術北京也一直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即,以本土藝術品和畫廊為主要對象,推動本土藝術品與畫廊的發展。

香港藝術博覽會現場

同時,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則在定位問題上搖擺不定,至使博覽會水準難以維持持久水準,讓人無法預測也很難相信會長期合作。上海當代同樣具有這樣問題,儘管,他們有一個經驗豐富的義大利國際展覽公司為背景,但是,沒有一個穩定持久的展覽總監是他們目前的尷尬,每年無法預期的展覽概況,頻繁更換的展會總監,以及無法深入學術的商業模式,至使上海當代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品展覽秀場。(文/安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