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博覽會:庸俗的藝術還是高雅的商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9 09:41:06 | 文章來源: 中國證券報

如果在網上檢索一下本月內正在舉行或者將要舉行的藝術博覽會,你會發現,從亞洲到歐洲,從歐洲到非洲再到北美,上海、橫濱、光州、首爾、新加坡、伊斯坦布爾、莫斯科、盧布爾雅那、約翰內斯堡、馬拉喀什、布宜諾斯艾利斯、魁北克、聖地亞哥、紐約、費城……幾十座城市,在9月都會舉辦藝術博覽會,平均每天就有至少一個藝術博覽會開幕,所涉及的門類也囊括了從古典藝術到當代藝術、由袖珍藝術到平面設計等各個領域。全球由西向東、由南向北,藝術博覽會遍地開花。而9月,只不過是一年當中的一個普通的月份而已……

雖然在過去十幾年間發展迅速,但具有商業性質的藝術博覽會歷史並不長,它出現于上個世紀60年代的德國。目前國際藝術界的重要博覽會有瑞士的巴塞爾藝博會、西班牙的馬德里ARCO藝博會、德國的藝術科隆、法國的FIAC、荷蘭的TIFAF、中國的香港藝博會、英國倫敦的弗裏茲藝博會、美國的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博會等。藝術博覽會作為一種商業運作模式,為畫廊、藝術機構、藝術家、收藏家、藝術經紀人以及藝術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展示與交易藝術品的綜合平臺。一般而言,參加藝博會的畫廊與藝術機構需要支付展位費用,但也有少數的藝博會例外。

藝術博覽會無疑是藝術與市場的結合,可以説是代表著藝術界新一輪的消費主義熱潮。藝術上的純粹主義者可能會把它看作是藝術墮落與庸俗化的表徵,而畫廊和收藏家則認為它是增加藝術市場透明度和提高效率的高招。如果説商業性是藝術博覽會與藝術雙年展、三年展等藝術活動的最大區別,那麼反言之,後者之所以有別於藝術博覽會,關鍵之處亦正在於它們的藝術性與學術性。

然而,近幾年間,國際上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轉變:越來越多的策展人介入到藝術博覽會之中。藝術博覽會策展人的工作,就是引入策展理念,將藝博會轉化為一個策展的平臺。一方面,這是一個讓博覽會本身或者其中某些畫廊從眾多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這種情況也説明藝術博覽會並不必然只優先考慮商業利益而無視社會與文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商業化的世界裏,不可否認藝術也是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儘管它的意義不止於此。在複雜的藝術市場中,藝術博覽會也必然面臨當下境遇的挑戰,若不能與時俱進,也就無法在市場上立足。單純的商業訴求與運作並不足以讓藝術博覽會充滿活力,因此,近年來,藝術博覽會採取了更多關於藝術批評和教育觀眾的舉措。舉辦方會邀請批評家展開關於藝術價值判斷與藝術收藏的討論,有些藝術博覽會專門設有非商業的攤位等等,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赤裸裸的商業氣息,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社會與文化效益。

安迪-沃霍爾曾經這樣評論紐約的餐廳,説它們賣的並不是食物,而是氣氛。同樣,藝術博覽會也不僅僅是在有限的時間裏、擁擠的空間內,將讓人眼花繚亂的藝術品一股腦兒地推銷到買家面前。它讓藝術界的從業人士和收藏家有機會定期碰面,交換各種資訊,展示自己的同時也觀看同行們的展示。在這樣一個日益數字化的世界裏,或許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才是最為寶貴的東西。

總之,一個能夠讓藝術家、藝術機構、收藏家甚至普通公眾來參與、介入、評論、探究和質疑的機會,一個能夠展示、回應和製造當代文化與文化氛圍的場合,必然是沃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