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逐漸消失的傳統手藝重現山東陶瓷藝術博覽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14 08:45:1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9月9日,觀眾在欣賞顧群業的陶藝作品《和合》。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觀眾在欣賞顧群業的陶藝作品《和合》。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觀眾在欣賞顧群業的陶藝作品《和合》。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9月8日至18日,2011山東首屆陶瓷藝術博覽會在濟南園博園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和合》為博覽會期間舉辦的“界尚——中國當代陶藝實驗作品展”的參展作品。

《和合》以“鋦”的手藝為主題,載體為中國傳統儲酒器皿。作者顧群業介紹説,無論是儲酒的器皿,還是“鋦”的工藝,都源於民間世俗的生活方式。鋦藝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俗話説“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個“瓷器活”指的就是鋦藝。老一輩或許還有“鋦盆、鋦碗、鋦大缸”的記憶,但隨著時代經濟發展,鋦藝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顧群業希望以此作品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文精神的物化、自然物象的重構以及生態意識的警醒。

評論人士認為,顧群業把水蝕與風化的天然妙處滲透到塑造與加工的人為跡象之中,在師法自然的同時昇華心源,從而塑造心中之物。因此,他的作品雖然以“陶”為載體,以“鋦”為主題,展現的卻是“和合”的精神。也就是説,通過天趣與人工的“共謀”,實現自然與心源的“和合”。“和合”觀自上古時期就有,但在資訊文明的背景和氛圍中,顧群業把陶藝的符號作為一種表達工具,重新煥發出陶藝在當下的精神價值和生態意義。

據了解,“2011山東首屆陶瓷藝術博覽會”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專業性藝術陶瓷盛會。作為此次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界尚——中國當代陶藝實驗作品展”定位高端、強調學術性,邀請了83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藝術家參與。該項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何潔擔任策展人,韓美林、杜大愷、劉巨德、潘魯生、張志民等一批畫家、設計家、陶藝家受邀參展,共同倡導當今陶瓷藝術的創新意義和當代價值。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