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璜生:請把美術館建得像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21 10:17:53 | 文章來源: 中國財富

現在很多美術館免費開放後,觀眾並沒有像想像中那麼蜂擁而至,即便是蜂擁而至,那麼他們看到或得到的是什麼呢?我們有什麼東西能夠給觀眾?提供什麼專業、知識、文化的服務?這些其實我們都沒準備好。

2011年6月29日,廣東美術館正式實行免費開放。此前,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都於今年3月免費。按照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出臺的《意見》規定,2011年年底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目的是希望更多觀眾走進美術館。觀眾為什麼想去美術館,美術館能給公眾提供什麼?這兩年,原廣東美術館館長、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一直在談這些問題。然而,中國的美術館建設,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我們美術館準備好了嗎?

美術館免費是件好事,如果公眾文化意識比較薄弱,對美術館有距離感,免費是一個很重要的措施,讓更多的觀眾走進美術館。不過目前,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美術館來看,免費並沒有促成觀眾蜂擁而至的場面。中國美術館免費後,我也去過幾次,都挺正常。

身為一個美術館的管理人員,免費可能會帶來管理方面的壓力,比如資金,但門票並不是美術館的主要收入來源。前些年,廣東美術館每年門票收入一直保持在80萬到100來萬,2008年,廣東美術館舉辦《西蒙基金會藏歐洲19世紀繪畫精品展》,提高了門票價格,當年門票收入高達280多萬。提高門票價格,也是鼓勵大家尊重文化,尊重美術館,並沒有把美術館的收入當作一個運營美術館的部分。

目前大家對“免費”比較關注的問題是,人太多、公眾素質差、影響正常的參觀秩序和文化需求。其實,公眾文化素質的培養是“免費”的目的和政府希望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因為“免費”才凸現出來的,一直以來就存在的,多數美術館都在克服公眾自覺能力的問題,希望公眾具備一定素質參觀美術館,保持美術館安靜良好的環境,尊重文化,這並不是免費以後才出現的問題。

但是,我一直關注和談論的問題是,我們的美術館能提供給公眾什麼,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國外的美術館,像紐約的現代藝術館,門票很貴,但每天都有人山人海的觀眾去參觀,為什麼?因為它的展覽品質非常高,引領了國際文化的方向標,可以讓大家討論、學習和感受,真正體會到享受藝術的樂趣。

中國的美術館缺管理的人,美術館最重要的是要做一個像美術館的美術館,包括提供的展覽、公共教育、服務,讓展覽、藝術品和藝術氛圍都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空間,觀眾能夠在悠閒中享受美術館文化。

目前,中國美術館沒有一個良性的外部的社會文化體制和內部的管理體制,包括館長、從業人員的基本職業要求,基本道德要求、評判、監督的機制等,也包括學術的標準、輿論監督的力量等,美術館沒有學術標準,誰可以進美術館舉辦展覽,大家都模棱兩可。就像一個1997年才落成也挺有學術影響的兩萬多平米的美術館,就被鄭重其事大談特談該不該拆掉重建的問題,説拆掉重建比小修小補的改造更省錢省事。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在國際上,那不知道該給媒體與輿論界,以及我們納稅人的公共社會怎樣一個説法。美術館的從業人員,尤其是館長,必須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政府和納稅人投入這麼多建設一個美術館,我們作為管理者,應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我們的責任和良心在哪。

此外,政府也要承擔很大的責任,美術館並不僅僅是一個建築、一個展覽場所,它應該是一個有文化主體意識的機構,包括收藏、保護、文化建設、工作、社會服務等等的工作,因此,它有自身的要求和規律,包括對美術館的資金投入、制度管理、專業規範等。國外選一個美術館館長,會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進行招標,通過一個很好的評判機制,來挑選這個人,對他們的工作職責及要求都非常具體。館長也在知道自己的身份、職責及與相應美術館的具體工作關係的前提下參與競聘,這種情形下被選出來的館長,才具有更強的能力和主動性來管理好美術館。如果沒做好,社會和專業的監督機制發揮不了作用,不走人也不行了。反過來説,要賦予館長相應的權力及美術館的相應政策,包括人事的權力或資金、贊助、學術獨立性等的政策,其實,我們這些該做的事、該有的制度和政策都很不健全甚至沒有。

不僅是美術館這種情況,中國很多行業都是這樣。像紅十字會或基金會,國外都能管理得很好,我們管理就不行,一大堆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學人家的運作、監督、管理等的制度和方式呢?就不能聘請外國人來管理和運營呢?國際經驗就擺在那裏,制度也較健全,很容易引進,但是我們就不能和不行,這裡的土壤太特殊了。

我一直説中國不是美術館缺場所,而是缺管理的人和管理的機制。現在,中國到處在建新館大館,越建越大,都在爭“世界第一”,這既是好事,也很令人擔憂!作為國家美術館,是國家文化的象徵,當然,能建大些、氣派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這不是根本性的,最根本的問題是美術館的運作應該達到美術館的基本標準,達到美術館應該體現一個區域、國家的藝術文化的高度,是區域或國家的文化象徵。

美術館應該生産文化我這幾年不斷針對中國美術館沒有文化生産的自覺性,在國際和國內的很多會議上談這些問題。去年,在上海參加國際現當代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年度大會時,我的專題發言就是“美術館的知識生産機制”,美術館應該堅持文化理念的傳播,堅持開放的姿態、開放的精神以及服務的精神,應該有生産知識的能力和功能。

美術館是一個公益機構,為社會服務的服務機構,它的特殊性表現在,不是生産經濟産品、日常用品,而是一個生産知識産品,同時將這些知識産品提供給大眾、服務於公眾的機構。如果我們沒有生産自己知識産品的能力及自覺性,這將是最大的問題。

另外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是美術館的藏品政策及工作,包括定位方向、徵集、管理、保護、研究一系列問題,這是一個美術館在歷史文化上所應負的責任。如何使用資金,收藏怎樣的作品?收藏後怎麼保護?怎麼做研究,然後再怎麼使用,為社會做更多服務?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問題。

以前,廣東美術館的收藏,每年都公開,今年收藏了什麼,用了多少錢,都很清楚。因為我們用的是納稅人的錢,納稅人有知情權,讓大家知道我們的收藏對不對,他們有什麼意見,他們要知道這些藏品的保護、使用狀況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嚴格來説,體現了美術館在公民社會中必須承擔的職責,推動公民對美術館的管理和監督,參與併發表意見。其實這是一種理念的推動,推動和建設公民理念、公民社會的文化理念。

此外,就是美術館的服務理念問題。無論在廣東美術館,還是在中央美院美術館,我特別強調美術館必須充滿服務精神。服務是很多元也很多層次和多向度的,有普及型的、有相對高端的,也有一些是非常專業學術的。前幾年,我在廣東美術館的時候極力推動建設一個美術專業的公共圖書文獻館,第一想為公共服務,第二想設立一些小的研究空間,讓一些學者可以共用我們的資料文獻,為學者服務。我們的現代美術資料文獻非常豐富和珍貴,很多學者都到我們那裏找資料,做研究。

其實美術館大有可為對於美術館的建設,文化部這幾年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推動著,包括這次對全國重點美術館的評估,並對美術館的綜合管理、建築環境、藏品資源、公共教育和文化服務等方面有了一定相應的標準,而且是比較仔細的標準。這些標準都非常好,如果美術館真的能按這些標準來檢驗、要求,並且保證達標,將為中國美術館打下很基本的基礎。

但標準制定出來,也讓大家知道了,理解卻有很多問題。這次我們在評估的檢查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深入的問題,之後也可能不了了之。現在評選的結果,也很難説是公平還是不公平,反正大館就該“重點”,以評促建。

其實美術館要做的事是很多的,大有作為。但是現在一些美術館積重難返,且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存在,尤其是美術館的觀念、意識及管理等問題,更有的是藏品的問題,沒有常規的收藏經費,沒有常規的方法管理,更主要是沒有對待藏品的常規知識和基本責任感。我們的一些館長、從業人員不知道有事可幹,不知道美術館是幹什麼的。真心希望我們能將美術館做得像美術館,就這一點不算過分但路途挺遙遠的希望!共同努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