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朱青生:警惕“盧浮宮”對中國的影響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31 10:39:27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昨天,“抽象之後的繪畫:塗鴉、圖像再造與多重主題”展覽在喜瑪拉雅美術館證大空間開幕,在展覽現場舉行的以“抽象之後的批評理論”為題的論壇上,北大教授、知名藝術評論家朱青生否定了以引進的西方文化學院派盧浮宮為代表的西方古典藝術在中國的藝術學院的統治。

朱青生説:“今天社會的發展讓我們覺得是文明其實早已是經驗。盧浮宮等作為西方文化學院派的代表引入中國實際上替代了中國的傳統,今天我們所有做藝術的人都是藝術學院畢業的,都和盧浮宮是一個系統。但中國出現的八大山人、齊白石這樣的藝術家並不是藝術學院的傳統培養出來的,而是另外一個系統,也就是説另一個系統被覆蓋掉了。新的系統從遙遠的西方引進並成為了中國的主導方法,它隔斷了我們和我們自己的聯繫。”

雖然為央視製作了一個關於盧浮宮的專題片,但朱青生始終對盧浮宮對於中國的影響保持著警惕,“我本人現在對於中國古代的東西如此熱衷,不僅僅出於愛好,還是一種責任。盧浮宮裏面的藝術是西方的古典藝術,裏面收藏的作品年代在1840年之前。1840年以後藝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當今一切發達國家的藝術家都不會用盧浮宮裏面畫畫的方法去作畫,而只有中國、朝鮮、伊朗等國家把盧浮宮的傳統當作主體。説明我們對盧浮宮沒有理解,盧浮宮為什麼不是我們今天的藝術?盧浮宮的建立是在17世紀中期,代表法國學院派的古典藝術、專制主義,屬於人對人的精神統治方法。路易十四説,‘我為什麼建立美術學院,我就是要用藝術統治人類。’當社會在行進的過程中,伴隨著現代藝術的革命建造了新社會,我們無法想像在現代社會裏面還有不是現代社會的現代藝術。”

朱青生還對當代語境中的抽象藝術進行了全面的解釋和定位。朱青生以正在編撰的《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為例,他認為判斷什麼是當代藝術有四個標準:一、最重要的是,是否為藝術增加了什麼意義,如果有,那就是需要記錄的資訊,因為只有被記錄的歷史才能被討論;二、用今天發展出來的各種藝術的最新方法,做一件完整的美好的作品;三、不在乎用什麼方法,而是直接關注當下的問題,重要的是揭露了問題的藝術;四、關注著名藝術家的活動,一個人如果在較長的時間負有盛名,盛名之下必有過人之處,關注就是對他勞動的尊重。

朱青生認為,抽像是人類在進行自我的建造過程中在藝術上的顯現,也只有有了抽象人們才知道可以從心底裏去創造藝術,不必根據別人的或者外界的規定,別人的要求來複製服務和製作藝術,這個意志在藝術上變成了人類自由的體現。西方的抽象藝術已經發展了100年,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來“看不懂”的抽象藝術能不能成為一種抵禦看得懂的“媚俗藝術”的力量呢?它至少可以成為一股糾偏的力量。

“抽象之後的繪畫:塗鴉、圖像再造與多重主題”展覽選取了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四代藝術家包括李天元、張詮、趙崢嶸等人的藝術作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