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壯成長的印尼當代藝術

時間:2011-08-19 19:13:05 | 來源:cn.artinfo.com

資訊>聲音>

亨利·多諾《天使面向未來》(2007),聲音裝置

巴黎報道──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藝術地帶,一直以來,它總是被淹沒在宗教和政治的紛爭裏,在印度的崛起面前顯得相形見絀。作為世界第一穆斯林人口大國,印尼藝術家很少有機會舉辦群展,接受共同的檢閱。因此,巴黎路易威登Espace Culturel舉辦的這場包括11名日惹當代藝術家的展覽“Trans-Figurations”,不但讓印尼藝術獲得關注,還進一步超出了人們的預想,將傳統神話、新生的創造自由、國家一體和全球視角的鼓舞嚴絲合縫地交織在一起。

“日惹之所以顯得特別,是因為它是智識和藝術審美的結合,” 亨利·多諾(Henri Dono)説,這位51歲的省府藝術界資深人士被認為在本次展覽中擔負著某種非正式的教父身份,在展覽中,他拿出了一系列受到傳統哇揚木偶啟發而創作的作品。作品看上去有些像日本漫畫《金剛戰神》,胸前裝配著電晶體。多諾對ARTINFO説:“國際性展覽讓藝術家受益,然而他們會保持本土問題的關注和語境──像地震、火山這樣的基本問題。藝術、文化和人是相互聯繫的,從來不是為藝術而藝術。藝術家已經成為一種媒介。”藝術自由是新近才有的一種幸福,畫廊、即興的展覽空間和教育機會實從1998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在蘇哈托的軍事獨裁之後,民主的羽翼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逐漸豐滿起來。社會政治的語境是藝術家的一個核心關注點──1992年,多諾找了一些掘墓人在雅加達的蘇丹王宮門前跳舞,對政府的作為做出了辛辣的批判。然而,“Trans-Figurations”是帶著鮮明的幽默氣息的,顯示出藝術家對文化和傳統等更廣泛問題的關注,從而定義他們的後獨裁時代民族身份。

印尼藝術家大多沒收到多少西方藝術運動和流派的影響,然而他們的作品卻聰明的運用了從塗鴉到貧窮藝術等各種國際性的風格,將歷史和遺存──來自印尼那13,000多個島嶼──融合在了一起。“在印尼,我們不會説發現了什麼,而是説借用,”多諾説。“這些都不是我們的。在當代藝術裏,我們借鑒一切既存的的哦可能更係,這種融合的成果,成了藝術和精神的新源頭。藝術是一種共同的呼吸。不只是湊在一起那麼簡單。”

“Trans-Figurations”的各種作品形成了由不同主題和影響構成的拼貼。展覽的其中一個亮點是電影人Garin Nugroho創作的安東尼·格姆雷(Anthony Gromley)式的人物,在一間昏暗的房間裏懸挂著,旁邊映襯著關於女性成長的錄影作品。Arie Dyanto通過素描將自己刻畫成一個渾身刺青的反文化黑幫青年,讓人想起芝加哥刺青藝術。Tintin Wulia在白色基座上放了花花綠綠的護照,並在開幕式的表演種把它們胡亂堆作一團,以此挪揄國家和身份認同這樣的全球性問題。Bayu Widodo是一張新面孔,此前還沒有過畫廊展覽,他的那些浸透著詩意心境同時受到讓-米切爾·巴斯奎亞特(Jean-Michel Basquiat)和羅伯特·克朗布(Robert Crumb)的影響。不論是在沖浪、跳舞還是痛苦地扭動,Widodo畫中那些面容枯槁的人物始終保持著悲傷的眼神;在展覽中,它們是最能讓人想到靈魂之苦痛的。“作品説的是城市生活,以及你從中能獲得什麼,”Widodo這樣解釋兩件大幅素描作品。其中一幅畫的是一個像胎兒一樣蜷縮著的人,背上的市中心高樓大廈把他壓得直不起腰來。

Ariadhitya Pramuhendra作品

“我在巴黎市郊的Pantin煮,每天都能在公園看到許多移民,突尼西亞人或摩洛哥人。他們看上去困弱、躁動,他們想要説話,想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雅加達也是這樣,這座城市就像一個希望,一個夢,但這取決於你如何利用它。它也可以是一個噩夢。”Ariadhitya Pramuhendra任由一個教堂懺悔室以及長椅在展覽中化為灰燼,這個作品展示意外地沒有收到什麼爭議,儘管這是在世界最大伊斯蘭國家裏詆毀天主教。這座殘骸不是真的,而是在燒燬前由藝術家製造的。在擺成耶穌基督模樣的那幅畫著藝術家妹妹的炭筆畫之外,Pramuhendra自己也穿著僧袍。他在天主教家庭長大,堅持表示他的作品沒有批判宗教,只是企圖反應一種苦難。

“我的家庭經歷過一些艱苦的歲月,就好像生活在黑暗世紀。好想每個人都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Pramuhendra表示,如果在祖國展覽,人們一定會聯想到穆斯林極端分子燒教堂的舉動,被解讀成一種個人的聲音。“焚燒對我開説不是負面的,”藝術家説》“我們火化去世的人;這是讓我們塵歸塵土歸土的凈化。如果教堂同樣沒有政治或其他包袱呢?教徒不過是一個人。”參展的藝術家中有的尚未結束學業,只有少數幾位是西方畫廊認識的。“雖然經歷了那樣的歷史和殖民統治,他們還是非常純粹的,”和Espace Culturel總監Marie-Ange Moulonguet一同到印尼物色人選的策展人Hervé Mikaéloff説。“看來印尼在歷史上有著太多的偶然事件,因此傳統和傳説已經變得各有時代特徵。人的群居有時看起來是和諧的,有時不是,但身份認同總歸是強烈的。這些藝術家的確是在用一顆赤誠的心創作藝術。"

作者: 尼古拉·哈特維(ARTINFO法國站)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