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王新榮:考古不藏古的好傳統不能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1 17:42:08 |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作者:王新榮

日前,有媒體報道,為了避免刺激文物犯罪案件繼續發展蔓延,陜西省文物局要求文物系統內幹部職工不得參與“鑒寶”、“尋寶”類節目。此令一齣,長期致力於文物保護的有識之士歡欣鼓舞。筆者認為,此舉不但是對“考古不藏古”這一行業規範的身體力行,更是對當下“視民族文化如敝屣,以古人遺寶為利藪”錯誤觀念的一次有力回應!

盛世興收藏。放眼當下,收藏已然脫去它原本華麗的外衣,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與此相應,鑒寶收藏類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花樣翻新的各式鑒寶、尋寶類節目,吸引了各色人等參與其中,他們中有“自學成才”的收藏家,也有僅在某鑒定培訓班修習幾天就取得“結業證書”的非專業人員,更有個別國家和地方文物鑒定委員會的成員以各種方式從事商業性的民間文物鑒定業務。越來越多的文物系統公職人員染指文物收藏或者在公共媒體上“慧眼指點迷津”,為了謀取高額鑒定費置行規操守于不顧,不惜信口雌黃、漫天估價,誤導受眾,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如此這般不僅背離了宣傳、保護文物的初衷,還于無形中助長了挖掘盜賣文物之風。這正是陜西文物管理部門出臺此項禁令的重要原因。

考古不藏古,本是業界行規,更是職業操守的體現。俗話説,“瓜田李下番薯地,彎腰繫鞋是大忌。”考古人是發掘、研究文物的,如果順帶還收藏文物,那文物是怎麼來的,就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難免不叫人生疑。這就像老師家裏擺一箱子粉筆,保潔員家裏到處都是捲筒紙等等,能申辯清楚,抖摟明白,還是越描越黑,拔出蘿蔔帶出泥,那就兩説了。考古學之父李濟曾言,凡作田野考古者皆不藏古董。這個傳統在中國田野考古界一直延續至今,被史學大家勞幹稱之為“百世不易之領導金針”。

禁止文物系統內公職人員參與鑒寶、尋寶類節目,實際上就是對“考古不藏古”精神理念的戮力踐行,更是祛除鑒寶節目被賦予的妖魔化利益之魅的利器。從某種意義上説,祛鑒寶之魅也正是賦考古之魅的過程。常人以為,鑒寶與考古大略相同,實則兩碼事。鑒寶與考古之別,實際上是市場邏輯與文化邏輯的分別,是商人與學人的分別,是追名逐利與淡泊名利的分別。鑒寶重市值考古重“透物見人”,考古研究,面對的是大量的發掘品,看重的是器物的出土環境。讓出土器物回到它所在的“原生態”中,它們才會講出更多的故事,它背後有過的人的活動才會漸漸清晰起來,一旦脫離了這個環境,它的價值學術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古物遺珍是民族文化遺産的物質載體,承載的資訊極具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引導受眾正確欣賞古物遺珍,科學看待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保持它們純粹的“人文”屬性,維護純潔的民族文化“基因”,遠離功利主義的浸染,是文物保護從業者的神聖職責。只有當文化取代價格成為關注的核心時,文物收藏才能回歸本質。所以,文物系統內從業者只有潔身自好、恪守“考古不藏古”的行業準則,才能還文物保護一片純凈的天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