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雙年展主題存在過度闡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09 17:52:52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文\王晶晶

展館裏展示的不再僅僅是油畫、裝置和錄影作品,藝術家的工作室和創作過程也被“複製”進來。10月23日至明年1月23日期間,以“巡迴排演”為主題的第八屆上海雙年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行。據策展人之一、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介紹,本屆雙年展與往年最大的不同在於更加注重現場感,“畫家進入現場製作,現場裝置比往屆都更為集中”。

2008年舉辦的第七屆上海雙年展,曾被媒體批評為“熱鬧嘉年華”、“廟會化”。本屆雙年展組委會似乎在努力修正這種印象。據主辦方介紹,本屆雙年展更加綜合、跨界甚至具有實驗性。包括劉小東、王小帥、蔡明亮在內的21個國家和地區的47位(組)藝術家在此展出作品,其中尤其以大型裝置、多媒體作品居多。許多具有情境性和“戲劇性”的作品,需要觀眾進入特定場景中去慢慢體會。

藝術家劉小東參展的作品是兩幅油畫,《出太湖》與《入北川》,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堰塞湖前,他找了9個十七八歲的女孩坐在三輪車上。另一面,他在太湖綠藻最嚴重的地方也請了9個十七八歲的男孩子坐在船上,以同樣大小的畫布畫下他們。“一車少女在堰塞湖,一船少男在太湖,像童男童女在災難面前備顯孤獨。在極盡美麗的景觀背後,蘊藏著無法逃避的危險。”他這樣介紹。

劉小東的參展作品實際上不只這兩幅3×5米的油畫。他的創作過程,也成為導演王小帥此次參展作品《等待》的一部分。王小帥用每盤8分鐘的膠片,拍攝了礦山工人、股票交易大廳、建築工地、畫家創作等20個景觀,每個景觀都只有一個長鏡頭,展廳中只有建築工地上偶爾傳來的噪音聲。很多觀眾走進房間轉了一圈,墻上的影像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最終失去耐心,走回入口處查看作品介紹:“今天觀眾的心態越來越緊張,電影畫面迭變的節奏也隨之越來越快,這種快已經成為習慣,這種習慣讓人變得只有感覺沒有思考……相信面對這樣的電影人們多會不喜歡,但這種不喜歡給我們揭示了什麼。”

在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看來,本屆雙年展在模式上進行了一次自我更新。“所有國家的雙年展都面臨著趨同化、明星化和實用主義化等問題。雙年展選擇的藝術家越來越集中,都請大牌明星;雙年展也成為一個城市的節日,從政府支援的角度來説,他們當然希望這成為一個娛樂大眾、熱鬧的東西。但是雙年展的核心不是這個,而是思考,是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為民眾展示出對文化對社會的思考。”他説。

儘管如此,一些參觀者表示,本屆雙年展主題過於“學術”,“巡迴排演”四個字首先就讓人云裏霧裏。“今年的短片也不怎麼有趣味,讓人投入不到影片中。”“即使作品想表達什麼精神,但是人擠人的,幾乎沒人會停下來認真思考,光顧著合影了。”“好幾幅作品都放在看不見的地方,就拿上樓梯來説,樓梯左手幾幅大的圖,很多人沒看就匆忙跑到新一層看其他的展覽去了。”

面對雙年展主題存在“過度闡釋”的質疑,策展人之一高士明的回答是:“我們常認為當代藝術是脫離大眾的,所以需要闡釋。但大眾到底是誰,是被媒體塑造出來的,還是進入展廳的每一個男女老幼?哪個是我們所説的大眾?”

而李磊則表示,雙年展的主題選擇是追求自由的,是學術的,而不是為了迎合大眾。“我們所指的當代藝術,並不僅僅是現在當紅的或是被西方界定的當代藝術。區別於傳統藝術,當代藝術一定有更大的實驗性、探索性和思考性,也許很大一部分不成熟,甚至失敗,但這樣的失敗就像科學實驗一樣有價值。重要的是思考性和實踐性,能提供思考,本身就是成功。”李磊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