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雙年展候群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6 16:54:21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候群症的原意是指:人體因為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關聯變化而同時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延展開來可以理解為由一方面的因素在同一個時間段內所引發的多方面的連鎖反應。在美術界,能夠引發這種大規模的連鎖效應的,雙年展算是一個。

第八屆上海雙年展近期剛剛開幕。作為國內雙年展的代表之一,自2001年第一屆上海雙年展以來,內地雙年展的發展就一直伴隨著爭議,所引發的話題似乎永遠是藝術與體制兩者間的相剋相生。

客觀而言,雙年展能夠通過爭議引發社會話題,實際上也代表了雙年展所具有的學術高度,相反,如果雙年展淪落為“在文化的脂肪上瘙癢”,那才是真的可悲。

當下有一個流行的觀點,稱“中國是全世界建築師的試驗田”,意思大概是全世界的建築師只有在中國才有可能嘗試自我的想法。這一觀點套用在當下內地的雙年展上也頗為妥帖:各式各樣的藝術家、策劃人和美術官員等來自於各方面的力量,似乎也正在讓中國成為世界上雙年展最多的國家,諸如成都雙年展、廣州攝影雙年展、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深圳雙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廣州三年展、澳門設計雙年展、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上海國際城市雕塑雙年展、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十幾個雙年、三年形式的展覽,無不是房地産商人和樓盤捆綁的宣傳式展覽、策展人拼湊出的“個人履歷”、還有官員口中的文化戰略。

印象中,廣東三年展上黃永砯的《蝙蝠計劃》、上海雙年展陳箴的《日咒》(由老式馬桶作為材料),都曾帶給中國內地雙年展以幾分喧囂。當然,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往往是這些具有爭議的作品,在附加了廣義上的社會意義後,給彼時的學界注入了很多新鮮活力。如果説,早幾屆的中國內地雙年展還是以學術作為探討社會學的切入點,作品更多是以學術就學術的命題而生的話,那麼,近年來多家雙年展已經將作品的“另類”作為宣傳的噱頭,而作品的學術意義已經成為了一個幌子,一張並不那麼稱職的“牌”。

就如同現如今的美術展覽所面對的問題一樣,中國的雙年展所面臨的同樣是形式大於內容的窘況。窘況並不代表了雙年展上作品的前衛還是傳統,實際上這代表了國內的雙年展正逐漸淪為時間概念的一次展示,而不再是借助於藝術對社會問題的一次展望。即使是有些作品確實代表了一定的學術價值和藝術觀念,但當數以百計的作品放置在雙年展的框架下時,很多時候藝術家的作品會成為策展人標榜姿態的工具,甚至於有些作品在主辦方的解讀下,與藝術家的初創觀念産生悖離,面對這種情況,藝術家往往顯得無奈,而展覽組織方也樂於借助於媒體誇大這些作品的娛樂性進而延伸宣傳功能。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