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畫展,展什麼?當然是展作品。如果一個畫展讓人感覺是財力的展示,社會交際的展示,操作技巧的展示,那麼這個畫展可能就失敗了。作為一個畫家,展示一個階段所作,甚至展示傾畢生精力所作,把畫展儀式搞得體面一些,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畫展畢竟是一件學術性很強的活動,其儀式不論多麼隆重,都不應脫離“學術活動”的軌道。其目的應該是通過請人來品畫,讀畫,評畫,分享畫家的成果,推動創作的進展。如果有人喜歡,肯掏腰包收藏,畫家願意出手,當然兩全其美。
泛觀時下的個人畫展開幕式,已經“隆重”得讓人瞠目結舌。有花籃比畫作多者,整個展廳像個花籃店;有條幅如雲者,祝賀單位什麼都有,很像商家開業;有動用武警護衛者,兩彪形戰士矗立入口處,令人森然,感覺像進了新華門;有請歌星大腕“混搭”者,喧賓奪主,看歌星的比看展覽的多;有畫展策劃者讓畫家像時尚明星一樣走紅地毯,令畫家如履薄冰,很不自然。 我見過有位畫家回故鄉做彙報展,開幕式當日請到一位政界要員到場,本是幸事,不料當地警方照章辦事,啟動安保機制,在入口處設立臨時安檢口,帶包者不得入內,現場又沒有存包處。結果畫家陪領導進展廳後,畫家請來的許多父老鄉親,同道好友都被擋在展廳之外,其情緒可想而知,這個尷尬局面畫家本人也始料未及。其實,上述現象的出現,除了抱怨畫家的虛榮心,倒不如理解畫家應對現實的無奈。時下某些“潛規則”的影響,再試圖脫俗的畫家也難不就範。比如有的新聞單位往往不是看作品和畫家本身的影響,而是以哪一級領導出席開幕式作為衡量報道規模的標準,如某個級別以上的領導出席,則可以上報紙的一版,電視可以在要聞出現,否則就可報可不報了。要在報紙有影,電視有聲,畫家就得托朋找友,費盡心機,把請高層領導作為畫展轟動效應的突破點。可是,用了人家的手短,最後的收場人還是畫家自己,他要用自己的作品來打點關係,還賬。領導求畫,主辦單位求畫,幫忙的求畫,記者求畫,這些都不能不畫。花費財力不説,耗費很大精力去應酬,展覽的學術品位大打折扣。有畫家在畫展結束後談體會,太累太累,比辦婚事還累!而所耗費用有人估算過,現在在地市級城市辦個展,數萬元是小花費,而在北京美術館辦展覽,沒有數十萬元,則莫有此念。這其中不僅有場地費,酒會、畫冊等常規開支,還有鮮為人知的“紅包”費。每每聞此情景,更令那些青出於藍想辦展覽的青年畫家望而卻步,他們剛出道,甚至家境貧寒,哪有這個財力和關係?還有那些不諳世故的“畫呆子”,“畫呆子”只知畫畫,哪知人情如梭?不禁感嘆,這展覽辦不起了!
當然也有例外的,曾聞京城一名家在中國美術館辦展,不搞隆重的開幕式,沒有酒會,觀眾依舊如潮,許多外地觀眾不遠數千里,慕名而至。可見有沒有開幕式不是問題,作品好不好才是問題。筆者以為雖然在現階段完全取消開幕式不大可能,但開幕式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是可能的。因為禮炮過後,藍天還是藍天,白雲還是白雲。隆重的畫展儀式過後,人們看重的還是畫家的作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説,畫展的開幕式不過是一種形式,畫展的主角應該是作品,鑼鼓敲的震天響,主角的戲沒唱好,觀眾只會叫倒好。畫展開幕式應該向簡樸發展,而不是走向奢侈。要簡化畫展開幕式,讓畫家辦得起展覽,責任不只在畫家,還要靠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來營造一個以儉樸為榮的辦展氛圍和風氣。(文/王成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