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畫學會創立至今,已經15個年頭。油畫學會對於中國文化藝術的建設與發展意味著什麼?今天我們看得很清楚。她不僅是中國藝術界開風氣之先、開創自主發展新模式的學術團體,她也不僅是聚攏中國的油畫家、引領中國油畫當代發展的核心力量,她更是代表民族的藝術精神在今天全球境域中深刻思考、致力於將國際化的藝術語言融通成活、打上深刻的本土烙印、使之成為時代文化振興標誌的激情與理性的榜樣。創建油畫學會的一代人,也是創立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的一代人,他們以開闊的視野,深刻認識油畫在中國持續推廣和發展的重大意義,引領了十幾年來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他們以罕見的學術激情,思考油畫的時代命題,構劃不同階段的創作指向,鑄造了中國油畫始終如一的學術形象和學術使命;他們以令人尊敬的責任精神,擔當學會重任,爭取社會支援,引領學界正氣,營造新型而自主的發展模式。15年中學會募集的社會資助款額4000萬,這不是一個數字,而是這一代人的奉獻之心。15年是一把精神的尺子,丈量出他們廣大的心胸和堅守理想的文化靈魂。
一 學會歷史性的“三深”工作
多年來,學會所做的歸納起來就是“三深”的工作。第一個“深”是深入研究油畫傳統。以靳尚誼、詹建俊、全山石、朱乃正為代表的這一代藝術家,經歷了“文革”前的成長期,以及“文革”這樣一個既賦予油畫重要的使命,又給予油畫沉重禁錮的年代。他們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真正把西方的優秀傳統引進中國。所以他們帶領中國油畫深入研究西方的油畫傳統。這個研究不同於西方的研究,是在西方研究的基礎之上,帶著中國人自己的眼光和看法,代表著充滿活力的當代中國來研究油畫的傳統,既梳理和掌握油畫在西方幾百年來的人文歷史、技術歷史,又注意到油畫在今天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一直到今天,中國的美術學院裏依然有油畫係,仍然崇尚繪畫性和繪畫精神,中國的油畫仍然能夠挺起自己的腰桿,這與這一代人堅定深入的研究有很重要的關係。
第二個“深”是深度融合中國精神。學會高度重視融入中國的文化精神,讓中國的文化精神在油畫裏活過來。在這其中,以邵大箴、水天中等代表的理論家參與學會的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直接參與創作命題的引導、理論思考的深化,成為學會學術發展的重要模式。這使得學會一方面強調持續的開放,推進創作發展,另一方面提倡文化精神的重建,民族品格的創造。學會注重在根源性的問題之上,策劃與中國畫的比較展,在近距離的比較中激活中國的文化精神,融合西方的傳統,推進油畫語言的時代出新。
第三個“深”是深刻反映當代生活。今天的時代,是一個迅疾變化的時代,是一個偉大民族生機勃發的時代。中國發生的一切像一部歷史長片,但放映的速度加快了數倍。如此巨大的生活容量,如此壯闊的變革場面,如此交疊雜糅的人生境遇,激勵著當代藝術創作。學會謀劃了許多體驗生活、展覽交流和學術研討的活動,帶領油畫家集體,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從那裏激發創作的熱情,獲得創造的源泉。學會所致力的是堅守當代藝術的主體意識,這個主體意識既不是簡單的地域概念,也不是簡單的時間概念,而是源於當下每一天的文化現實與社會現實的精神凝練,是中國人在創造新事物之時在根柢處堅持著的根源性因素。學會帶領大家,開創了油畫藝術的持續發展,使中國油畫成為今日中國最具活力的藝術品種,中國油畫家成為代表中國當代文化精神的最具創造力的學術隊伍。
在此,我代表新一屆學會主席團向創建和引領學會的老一屆主席團、向我們尊敬的老師們、前輩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 當代繪畫的三重使命
今天中國油畫、中國繪畫的發展面對著三個大的背景。第一,圖像化背景。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圖像時代,在這個時代中繪畫何為?第二,全球化背景。長期以來,我們始終思考油畫的中國氣派。在中國,油畫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繪畫語言,成為我們傳達自我情感、自我思想的某類不可缺失的視覺品質。但要真正形成世界公認的中國氣派,仍需要努力創造。第三,大眾化背景。今天的文化越來越多地忙於回應大眾娛樂的需求,而在這樣大眾文化的娛樂需求、娛樂消費的浪潮中,代表人文思考的油畫該如何發展?這三大背景賦予我們三方面思考和三重使命。
第一重使命,在視覺文化的整體視域中,重建繪畫的力量。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媒體的增加、影像方式的不斷出新、倣真虛擬技術的飛躍發展,一個圖像時代正深刻地改變著今日的文化生態。傳統的對於繪畫所寄託的藝術活力點正在被淡化,繪畫對古人的震撼力在今天已經淡薄,那種手握卷軸、心遊天地的想像日漸遙遠。與此同時,現代技術所造就的全球化、資訊化、圖像化現象也在悄然改變人們對於生活的感性方式。習慣了大量圖像資訊的人們,將日常生活看作圖像,將世界看成圖像,進而,繪畫藝術呈現出圖像的平面化、淺表化、無深度、去意義的特徵,藝術的價值日漸喪失,繪畫相對於新的技術媒體在青年中的影響正在減小。當此其時,繪畫何為?這是油畫學會首先要思考和回應的命題。繪畫的當前使命就是要衝開技術的規制,衝破符號化的膚淺和僵化的表情,重尋藝術的生動的感性方式,在繪畫中“化生活”,在思與詩的雙重性中重構生活世界,在視覺文化的整體視域中重建繪畫的力量。
第二重使命,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視域中,重構中國油畫的形象。油畫既是世界優秀文化,又代表著中國當代藝術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反對時至今日仍將油畫稱為舶來的藝術。其一,電影也是原生在西方,怎麼不稱為舶來的藝術呢?其二,何為舶來,船靠岸隨時要離開。油畫在中國已有二百年曆史,它的語言特徵、美感情趣已經深深地編織到中國人的生活中,深深地植入一代代文化人的情感世界。“舶來”所敘述的是外來藝術樣式的寄居的故事,但油畫在中國,實質上呈現為一種語言在另一種語境中的生成性和差異性,以及這種語境的主體和固有成分對這種語言所實現的創造性的轉換。中國油畫所見證的不是“使西方的化為中國的”,而是中國的本土自主地生成和實現著的。中國油畫當代建構的意義不僅在其自身,更在於為全球境域中中國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範式。這種範式一方面持續地加強對世界優秀文化的學習與交流,另一方面堅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中、從當代生活中汲取養料,讓中國文化精神活在今天,活在當代油畫中,進而産生一種時代的、文化生成的形象和力量。
第三重使命,在大眾化的文化生態研究的視域中,重塑繪畫的信心和責任。隨著城市化的迅疾發展,大眾的文化需求正發生著改變,出現了娛樂和時尚的潮流。我們的文化一方面要積極回應這些潮流,滿足和服務於大眾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擔負著引領它、化育它的使命。油畫藝術所擔負著的人文思考的責任,引導人心向上的責任,正是我們重建油畫的信心所在。為什麼説油畫曾經令我們著迷,因為我們在油畫中並不僅僅看到好看的東西,而且透過好看的外表,感受到人性的高尚和力量。我們有責任把人類最核心的、最精彩的東西保留在我們的繪畫裏,持續地把這種力量傳遞給大眾,用這種靈光閃現來養育大眾的心靈,蒙養未來青年的心靈,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娛樂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藝術是一種本質嚴肅的愉悅和感動,是向著人類的心靈而去的,是要感化人心、經得起萬民敬重的。它要使今天的人重新恢復民族傳統的那種崇尚文化、尊崇化育力量的心靈。有了這種居敬的心靈,我們才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尊重社會整體的生命,尊重文化創造的使命。
上述三方面思考,化作了三種文化研究視野中的重建的使命。它們雜糅而蔓生,超出了我們以往的視覺經驗;它們交疊而互動,為當代繪畫的發展提供契機和觀念性支援;它們縱橫交錯,構成了油畫發展文化思考的策略性的規劃藍圖。
三 中國油畫的時代“三神”
在這裡,我想深入地、著重地談一下最感危機的問題:圖像時代,繪畫何為?在今天這樣一片電子媒體、數字媒體的汪洋大海中,人類的觀看經驗是否真的從凝視靜象的時代轉入專注動象的時代?當這樣一個時代必然來臨之時,繪畫何為?今天有很多觀眾已經看不懂梅蘭竹菊,看不懂傳統繪畫。浙江美術館開放後持續地展示黃賓虹先生的畫,年輕人就是看不懂,希望有導覽。這不是危言聳聽,這就是今天繪畫的危機。上海世博會用的全部是新的電子媒體語言,老百姓見怪不怪,也沒有説看不懂,但民族的繪畫卻看不懂了。這是我們必須高度警覺和思考的。當前,油畫創作所出現的眾多現象,無不與技術文化的背景密切相關,這也是我們今天思考油畫問題時與徐悲鴻、林風眠那一代人很不相同的境況。徐、林那代人引西入中,遭遇的是外來語言推廣和成活的問題,而今天,成活已成事實,油畫早已呈燎原之勢,但在油畫內部,真正意義上的方法論仍然缺失,寫生、摹倣、形式顯現、創造主體性等重要問題並未得到透徹深究,圖像的平面化現象改變著人們對繪畫的品評,進而帶來“世界”的平面化,帶來對世界的認識和觀看的平面化。在這樣一個前無古人的境域中思考和展望油畫的發展,這是具有國際意義的課題,也是一個真實的難題。
在如此糾結的背景之下,在全球性的難題面前,我們將圍繞著油畫,提出三方面思考與展望。
第一,回到繪畫本身,重建本土藝術的深度精神。我們説,繪畫的要義在於在一個直觀的過程中,主體與對象相契相和,共同生成,進而構成我們的視覺,在形式顯現的同時,顯現我們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交互的、直觀的過程,是一個與我們的肉身有著直接的承受關係的過程。中國的傳統繪畫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純粹自立的、用心來體驗的經驗方式,這种經驗方式將充分開啟我們對視覺內涵的理解。這個內涵不僅僅在於我們看到這個事物,而且在於我們如何去看;在於我們在是其所是地讓對象顯現的同時,自己也得以是其所是地顯現。這是一個有深度的東西,也是視覺活動最核心的東西。繪畫正是在這樣的經驗方式中顯現其形式建構和精神建構的意義。今天,藝術已成一種繁複的行業,藝術體制的作用,交易市場的操作,藝術史研究的科學方法,藝術語言的樣式化和符號化,藝術表現的風格化和淺表化,“在所有這些繁忙折騰中,我們能遇到作品本身嗎?”(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回到繪畫本身,就是要回到純粹自在的意義世界中去,在那裏遭遇繪畫本身,進而挖掘現實生活和自我生命的深度力量,去除當代圖像繪畫的意義平面化傾向,重建繪畫曾經擁有的勃勃生機和活力。
第二,重視繪畫之象的建構,重視繪畫方法論的建設。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象”為仲介,經驗直觀地把握事物的整體和內涵。“象”既不純然屬於事物對象,也不純然屬於內心所想。它是對象與我們內心相溝通的仲介。它為我們的念想提供某種可供反覆揣磨的暗示性關係。在感性事實與想像之間,它建立起某種隱約可見卻又變幻萬端的解釋性和承受性聯繫。這個“象”的魄力在於它是不可預見的,是在場、在地、在時的,因此它是“生”的。唯其“生”,我們才會終其一生去接近它、找末它。這種接近和打開,是有方法論的。只有建構好真正意義上的方法論,我們才能跳出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抽象的二元格局,真正觸摸到當代藝術的文化問題,真正抵達我們的心靈來塑造藝術的問題。如何結合生命存在境域中的形式顯現,來充分感受、研究和體用這種方法論,創作具有個人藝術形式風格、體現民族的歷史命運和時代精神的繪畫作品,是我們這個時代繪畫創造的特徵與使命。
第三,深刻體會藝術創作的心性特徵,呼喚藝術的詩性精神。這裡講的“心”,不是生理學意義上的一個器官,而是我們用以作主的內在自主者。正是由於這種內在自主者,我們個人之間不同,民族之間不同,文化之間不同。繪畫正是這個內在的自主者的一個可見可感的載體;它使人心可見,使這個內在自主者的品格及其陶養的歷程得以昭顯。它和我們民族的歷史有著根源的聯繫,和我們當下的生命也有著活生生的聯繫。中國文化具有悠長的詩性特徵,這與當代西方的詩性哲學有著深刻的契合。在面對當代藝術的困境中,它們應當形成某種思想的聯盟,我們要用好它們來打通中國油畫深層的精神道路,改變國際性的繪畫藝術衰弱和式微的局面,提供和輸出中國油畫自主創新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內涵。
上述三方面的思考,強調當代繪畫藝術的深度精神、方法精神和詩性精神,代表我個人和一部分同道的想法,並不成熟,也不全面。但正是這些思考使我堅定地認為今天的油畫藝術一定能夠持續發展。油畫發展的意義不僅在於油畫本身,而且還為包括新媒體在內的眾多藝術創作和研究提供某種基本的方法,某種思想的模式,因為真正的繪畫結構性地把握著人的視覺活動的生命感受,維繫著文化生成的根源性的精神要點,它的堅守和發展必然具有更深遠的示範意義。
各位前輩,各位同道,今天在這裡,本應該多談未來發展的新舉措,多談一些實的計劃。但我也受到一些前輩朋友的提醒和指導,要我著重談思想和看法,談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認識。因此就有了今天發言的主綱。“三深”是大家對15年來工作的肯定和總結,“三重”使命是當前文化發展境域中的策略性反思,“三神”的強調則是目前油畫發展的戰術思考。我們新的主席團也曾經開會討論了新的發展舉措。我們將著重構建富有學術品格的展覽平臺,打造展覽與創新的品牌,樹立中國油畫的創新形象;我們將著重辦好學會刊物《中國油畫家》,堅持理藝並舉,文圖並重,持續推出創作研究的新話語、新語境,努力辦好這個中國油畫的畫學研究和思想交流的核心刊物;我們將著重加強與社會各界、各地的聯繫,把握經濟發展的契機,建構油畫發展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們將著重加強與全國各地會員和油畫機構的聯絡,總結老一輩的創作成就,發現與培養年輕一代的優秀人才,塑造這個時代的中國油畫的新高峰。
各位前輩,各位同道,藝術家同志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一方面,我們國家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經濟飛躍;另一方面,又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面對空前的考驗和挑戰。藝術擔負著中國當代文化建構和振興的重任,擔負著中國當代精神價值的輸出與闡揚的重任,擔負著國之為國、民之為民的精神共生、心靈歸皈的重任。如此重任,我們當全力齊心,共赴中國油畫發展和中國文化振興的歷史使命!
中國油畫學會主席 許江
2010年11月13日
(本文為中國油畫學會成立15週年大會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