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查常平:批評家的正義關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8 20:31:28 | 文章來源: 查常平的藝術空間

文\查常平

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界,收藏家、經紀人、傳播人的作用雖然日益明顯,甚至有時因為我們所處的資本時代而出現了他們主宰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的現象,但是,收藏家的收藏、經紀人的銷售、傳播人的傳播,離不開策展人最初對於藝術新人的發現,離不開批評家在學術視野中對於新人作品的定位,更離不開藝術家對於自己的原初圖式的探索。其中,批評家的學術性介入,在一個人從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如畫家、雕塑家、行為表演者等成長為藝術家的過程中,發揮著根本的作用。藝術本身的實驗性本質,向處於早期創作的藝術家提出了更為艱巨的挑戰。此時,他需要在同誠實的批評家的互動交流中,逐漸確立自己的原初藝術圖式,為自己的創作奠定方向。這樣,在整個藝術界,批評家的工作不僅不是無足輕重,而且在根本上不可闕如。

批評家,不只是和藝術家保持親密關係的人(這樣的人只是藝術家的朋友),但他需要竭力和藝術傢具有良好的關係。他需要了解藝術家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藝術理念、人生狀態,他在這種了解中結合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確定藝術家創作的動因、他在藝術語言圖式觀念上的開新,及其對於形成當代文化的價值。

批評家,不只是藝術家工作室的常客(這樣的人只是藝術家的崇拜者),但他需要實地考察藝術家的工作狀態,觀察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赴身精神、技術實踐、閱讀書籍、交往對象。他在同藝術家的攀談中激發自己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把握、體驗,從而為自己具體的批評對象找到最基本的學術出發點。

批評家,不只是藝術家感覺的代言人(這樣的人只是藝術家的傳聲筒),但他需要深入理解藝術家的直覺經驗。他閱讀藝術家提供的創作雜記、生活隨想、即興言説、對話筆錄,他在這種閱讀過程中聯繫到自己的批評理念和藝術作品建立自己的批評觀念,為自己個別的批評活動確定學術性的範圍,最終建立獨立的批評體系。

以上這些言説,基於批評家和藝術家關係方面的反省。他們關係太近,既是對藝術家未來的傷害,因為藝術家從批評家那裏可能得到的只是一味的奉承;也是對批評家的客觀性的傷害,因為這時的批評家基於對藝術家的感情篤深而不可能指出藝術作品的缺陷;更是對他們所從事的藝術事業的危害,因為這樣的藝術事業,不過是倆者關係學的見證。

由於沒有現代社會的民間藝術發展基金會的支援,目前中國的批評家往往直接接受藝術家的稿酬而寫作,進而兩者之間有著經濟關係。不過,這不僅是對於批評家的良知的考驗,也是對於藝術家的胸懷的試驗。如果他們都能夠把藝術看成公共的文化事業,如果他們願意選擇現代的公民身份為自己的角色定位,那麼,他們的經濟關係就不會成為在吹捧中的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他們在尖銳的批評中,共同捍衛的是我們的社會如何在支援藝術創作自由中走向現代公民共同體的事業。既然藝術是一種公共性的活動,那麼,正如任何大眾媒體邀請評論家發表對於自身的辦報、辦刊的看法而支付他們稿酬一樣,後者不能因為支付了酬金就要迫使評論家淪為自己的吹鼓手。重要的是:評論家如何具體地言説出對象的優點與缺點。

批評家可以成為策展人,但他不僅要在策展中批評,而且更要在批評中策展,即他要處於當代藝術的問題情景中來完成自己的工作。相反,一個沒有批評家參與批評的展覽,只是藝術策展人個人興趣的表達;一個沒有人文學者參與討論的展覽,藝術家和觀眾從中收穫的一定是狹窄的視野。任何一次有成效的展覽,都是對於策展人的胸懷與批評家的勇氣的考驗。

不過,批評家不能成為畫廊經紀人,否則就會造成批評的不公正,因為他一定會推舉自己的簽約畫家。如果批評家身兼藝術媒介傳播者的角色,只要他堅持發表不同於自己乃至反對自己觀點的論文,他就維持了批評的公正。

在生活交往中柔和而謙卑,在學術批評中犀利而關愛。這是批評家應當有的一句工作座右銘。如果批評家在生活交往中也採取犀利無情的批判態度,那麼,這將對他的家人、朋友造成致命的傷害,從而最終導致對自己事業基礎的傷害;相反,如果批評家在藝術批評中喪失犀利的批判立場,那麼,這將對藝術家和藝術界帶來無窮的損失,從而葬送自己獻身的藝術事業。不過,批評家的文字無論怎樣銳利鋒芒,他都需要基於對藝術本身的執愛甚于發泄內心憤憤不平的情緒,基於對藝術作品的創造者的關懷甚于對藝術作品的頂禮膜拜,基於對自己作為人的有限性的自覺甚于盛氣淩人的指手畫腳。他不能將批判的對象指向其他同行、藝術家、策展人的人生、人格攻擊。作為有罪的人,我們的生命都存在難以擺脫的先天的缺陷,我們都沒有資格拿起石頭信誓旦旦地向他人砸去。當代藝術的批評發展史表明:除非批評家的動機是出於對批評對象的關愛,否則,他的言説就等於向空氣宣告真理(如果批評家還能夠堅持説出一些關於真理的話);否則,他只會犀利而徒勞、鋒芒而無用、不滿而自殘(2010-9-8于蓉城)。

本文發表于《上層》2010年第11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