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家民營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再次面臨搬家的尷尬;北京唯一一家衚同主題博物館開業3年來一直入不敷出,慘澹經營(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截至去年,我國文物部門登記註冊的民辦博物館達386家,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3.3%。然而,運營成功者寥寥,被迫關停或出售者不在少數。
這樣的現狀,折射出我國的博物館建設仍然存在重國有輕民辦的問題。事實上,扶持民辦博物館的呼聲早幾年前就已經不絕於耳,一些地方也開始將推動民辦博物館的發展提上日程。然而,在現實操作中,一些地方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口頭上的表態多,而實際上的措施少。即使個別地方“力度相當大”地出臺了一些政策,其效果卻因為這些政策主要由文物部門推動,缺乏國土、財政、稅收等相關單位的配合而大打折扣。推動民辦博物館的發展,需要各部門形成合力,僅靠文物部門這一“獨木”,又怎能支撐民辦博物館的建設大業!正因如此,民辦博物館的舉步維艱,就不難理解了。
除了重國有輕民辦,目前的博物館建設還存在著重“運動”輕規劃的問題。在內地,已經有昆明、西安等多個城市提出了要建設“博物館之城”。昆明市政府與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簽訂的《“博物館之城”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明確提出要用3年時間,把昆明建成國有綜合性博物館為龍頭的博物館體系,在數量和品質上基本達到“博物館之城”的標準;今年3月,西安也提出要力爭用3年時間使西安博物館總數突破100個,形成富有西安特色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博物館城”。明確提出博物館之城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這無疑展現了當地大力發展文博事業的眼光和決心,然而,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紮實的學術研究和科學的建設規劃作為基礎。作為公益性的文化實體,甚至是建成之後該如何運營,都應該提前有所考慮。這些工作的完成,恐怕並不是政府部門簡單制定一個時間表、路線圖就能夠解決的。事實上,在建設博物館之城的“運動”中,已經出現了“曇花一現”的博物館案例。
重建築、輕功能的問題同樣值得重視。許多城市之所以投入鉅資建設博物館,並非確實意識到博物館對於城市文化發展、人民權益保障的重大意義,而是出於招商引資的需要。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下,博物館建設完全偏離了本位,而成為行銷城市的手段。正因如此,一些地方的博物館建設,片面追求所謂的“地標”意義,越是高、大、怪的建築外形,越受到決策者的青睞,在他們的操作下,博物館本身應該具備的功能反而被忽略,不僅造成了原本有限的文化建設經費的浪費,而且給日後博物館的運營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