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黃扉:當代藝術的跨界玩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0 16:28:03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文\劉妮麗

在798藝術區的盛世天空美術館,有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界最愛玩兒的策展人黃扉,她是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第一份商業週刊創辦人之一,也是旅居美國多年的製片人,如今,突然闖入中國當代藝術圈的她,把策展人、藝術評論家、作家,這多個角色逐個“玩”了一遍。有人説,黃扉一個人在做著一個機構做的事。

策展人 把當代藝術傳播給大眾

最早,黃扉當記者寫專欄,把她在美國的見聞寫成好玩兒的稿子,一直寫了兩年,從時尚到經濟,她的“生活萬象”專欄至今很多人記憶猶新。這些年,接觸到很多藝術家,看到了他們的生活狀況,慢慢地就有種責任感,就想怎樣推自己的當代藝術,什麼樣的當代藝術大眾能夠接受。“我希望把當代藝術通俗化,把高雅的、窄眾的東西引向大眾,而不是只針對幾個藏家。”

“圓啟中國”當代藝術價值回歸展和孤獨的守望者——唐平剛抽象繪畫展就是黃扉的代表作。“我們都會挑一些畫家來做,希望去引導藝術家,多創作些大眾認可的作品。”在黃扉看來,策展人就是導演+製片人,組織好的元素,找好的畫家,把他們推到大眾面前。展覽分兩種,一是體現策展理念,一是體現畫家理念,策展是要體現導演理念的,要傳播自己的理念。

“藝術可以是高高在上,也可以走進大眾。我們每次畫展都很好很熱鬧,無論從哪方面我們收穫都很大。好的作品接觸多了會養眼,會讓人身心舒服;垃圾的東西看多了眼睛就壞了,沒準星了。所以我們現在得讓我們的讀者慢慢地養好視力保護好眼睛,省得被有些偽畫家和泡沫市場忽悠,現在聽到我們的讀者有模有樣地評論,這些畫好看那些畫不好看,這個畫家有希望那個畫家沒前途。”這讓黃扉很有成就感。“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普及藝術這項事業的重要性,包括藝術從業者也應該心裏有大眾。否則的話,就是自己玩兒自己,圈子太小。我不希望每次展覽看到的都只是那些熟面孔,我的畫展就要做到與眾不同 ,我的讀者從福布斯榜上赫赫有名的企業家到老百姓都有,有坐賓利的也有坐公車的跑到這裡來看的。只要這一期有他喜歡的畫,他就會惦記著這個畫家。”黃扉信心滿滿。

藝術推手 推“藝術贊助人”制度

“在國外,藝術家與藏家是一起成長的。國外有藝術贊助人制度,幫助畫家成長,與他一起成長,有朝一日他成大家了,藏家也會成為一個大收藏家。企業家贊助十萬、二十萬,幫助畫家出畫冊、做展覽,就跟贊助演員一樣,每年贊助他拍一部電影,他慢慢就成熟了。”黃扉一直推“藝術贊助人”制度,“藝術是要被養起來的,在國外有很多基金贊助藝術家,如果每個人把藝術做成希望工程,讓藝術家有穩定的環境,他的作品一定會很美好。反之,在沒飯吃的情況下,藝術家就會抱著一種投機心理,發現畫毛主席賣錢大家就開始畫毛主席,發現畫魚賣錢大家又開始畫魚”。

實際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很多藝術贊助人。藝術扶持一定要從根上做起,藝術家被人養起來不是壞事,藝術贊助人不單單去畫廊買畫家的作品,他要幫助畫家成長,所以黃扉特別願意把有潛質的藝術家推薦給那些有錢人:做一個贊助人幫助藝術家成長,如果有一天這位藝術家成功了,是一份驚喜也是一份收穫,如果不成的話,也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畢竟藝術給人帶來的是快樂。其實藏家是需要培養的,從一點一滴做起,讓他們有興趣,不是買一兩件作品挂在家裏就完了,他們要關注這個畫家,關注他的明天,現在到拍賣會上去的藏家,那不是真正的藏家,大部分是投機家。

美術館 給畫家一片天空

一開始做畫展,黃扉到處找場館合作辦展,“可這中間會出現很多問題,要麼別的畫廊把我們的畫家撬走了,要麼我們的畫家把我們給甩了。最後在盛世春天文化傳媒公司老總的支援下,我們在798有了自己的展覽空間——盛世天空美術館,美術館就像天空,要讓人有飛翔的願望。”盛世天空美術館應該是798比較有特色的地方,把各種藝術形式都結合起來搞一些Party,如音樂會、讀書會,包括舞蹈等等,也跟一些機構在合作做各種形式的商業演示。現在每個月做一次展覽,既可給畫家一個平臺,讀者也可以去看原畫。

“798不是誰都能進去做展覽的,這裡門檻很高。金錢學術條條框框限制人,我就希望能給有才華的藝術家一片天空。當然我也有自己的標準,我只是不想做那種特別嚴肅特別裝孫子的展覽,在我的地方我就是策展人,我覺得好就好。我們曾給美院的一個學生做過展覽,當時找到他時,他很驚訝:798一直給成功人士做畫展,怎麼會給一個年輕孩子做畫展?但我相信他的實力,最後做出來效果也特別好。我希望美院的孩子都知道有這麼個地方,可以扶持他們。其實美術館的運作是艱難的,798昂貴的租金,加上給藝術家做畫冊、展示、銷售等,我們要付出很多。”

畫家雖多,但在技術、理念上都不錯的畫家並不太多,為了選出有創意的畫家,宋莊的犄角旮旯黃扉都去過。她發現,畫家的生活現狀還是參差不齊的,有活得好的,也有活得不好的,宋莊據説註冊是5200人,但是真正靠賣畫為生的也就100來人。宋莊聚集了好幾千畫家,但不是一到那個地方就變成藝術家了 ,只是被藝術化,純粹的藝術家在這個世界上太少了。

評論家 呼籲建立中國當代藝術評估體系

“藝術家是不該受任何體制、市場的限制的,大部分卻在跟風,什麼賣錢就做什麼。藝術家很多是很無知很天真,這個圈子投機家太多, 包括投機的畫家、畫商、藏家。”黃扉感嘆。“在國外待了很久,我發現國外當代藝術圈沒那麼多對抗,那麼多瘋狂。在國外,只有少數大藏家買大畫家的作品,大部分二三流藝術家都是面向廣大人民,畫畫的大部分人都是正常狀態的生活,而國內當代藝術圈的投機心態太重。”

中國當代藝術這塊地全讓外國人給壟斷了,什麼政治波普、標簽化的東西都讓外國人給炒得天價……“國外為什麼要炒作中國的當代藝術,主要是看中你的意識形態和思想,他們很關注中國人在想什麼。”在黃扉看來,很多國外藝術機構就從中國當代藝術中間坐收漁利,這是很糟糕的惡性迴圈,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藝術評估體系,如果我們有自己的評估體系,就不需要外國人來炒作。

“我現在寫文章、做展覽,也是建立一個平臺,把企業家與藝術家聯繫在一起。讓藏家們面對真正的市場,面對自己真正喜歡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感覺和認識看待收藏這件事。其實看畫就像聽歌劇,都是一種感覺、一種品位。對孩子也是一個培養的過程,國外七八歲的孩子就開始到美術館看畫,而中國90%的民眾都是音樂盲、美術盲。”黃扉感嘆。

作家 你在我的感覺裏

一邊看畫,一邊策展,一邊寫評論。現在,黃扉從她的藝術評論中精選了50篇集結成當代藝術評論集——《你在我的感覺裏》,記錄與展現5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別樣時代風貌。“原來沒有想到寫美術評論,從來也不會畫畫,另外也不太懂畫,尤其是當代藝術看不懂。怎麼把你的感覺傳達給別人,可能這是我想做的一件事情。我先把我自己看懂,再把我看懂的感受告訴別人。”

“經常有評論家説你寫什麼東西,你的東西一點都不專業,既沒有美術史的基礎,也不懂美術理論。我把這些評論家的文章都找來看一下,我的朋友做了一個遊戲,説把高深的評論家都拿過來,把外國大師寫的那些話和抄的概念都去掉,看還剩什麼。我就有自信心,我肯定比他們寫得好,起碼有東西在這,是我自己的感悟,不是照搬某個外國評論者、評論家或者哲學家寫的東西。”黃扉表示。“學術太深奧,我講不清,我就儘量寫老百姓看得懂的話,推老百姓看得懂的畫。看畫是一種感覺,實際上美是在感覺裏,我覺得這麼寫作挺好玩的,外行評內行。還是那句話,只要是大眾喜歡的我們都會給他們介紹,太高深離譜的就避而遠之。”

|黃|扉|語|錄|

不用學術嚇唬人,也不讓學術嚇唬我。

傳統裏也有當代的東西,傳統只要翻新,比當代還當代。

生活上要做減法,精神上要做加法。

十八、十九世紀西方的大畫家都是讓富人養著的,藝術家就要有這種大款朋友,就要“吃軟飯”。

當你把你的股票賣掉之後,你再也不會去想念它;可當你把你的畫賣掉之後你會想念它,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畫畫容易賣畫難,你可以不買畫,但你一定要看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