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范迪安:一座城市至少要有一座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6 11:01:01 | 文章來源: 楚天都市報

圖為:范迪安 記者葉茂林攝  

1950年,畢加索作品《拿煙斗的男孩》售價3萬美元;2004年,這幅畫拍出1.04億美元的天價。

這是藝術創造的財富奇跡。面對奇跡,人們議論紛紛:如何去判斷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如何去欣賞千變萬化的藝術?這種欣賞的能力和習慣又如何養成?昨日,來漢參加路德維希捐贈作品展的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給出了答案。在武漢美術館的開幕式上,范迪安説,判斷藝術品的價值,需要審美眼光的培養,而美術館正是一座城市收藏與傳承美的地方。

“頻繁拍賣的藝術品要警惕”

昨日展覽中,兩幅均價約500萬歐元的畢加索原作(本報4月28日B09版報道),引起觀眾熱議藝術品收藏投資。范迪安卻潑了一盆冷水:“一件頻繁拍賣的藝術品很值得警惕,因為它可能已進入純商業炒作。”他表示,熱衷藝術品,就該多了解它,但要量力而行,“日本經濟起飛時,有位企業家買了600多幅西方古典油畫,結果碰上經濟低靡期,這些作品成了耗資不菲又難以脫手的雞肋。”

“不要因不理解而排斥”

對於多元化的藝術,尤其是含義晦澀的現代藝術,范迪安認為觀眾欣賞前最好補補藝術課,實在沒有基礎,則要用包容和開放的胸懷去欣賞,不要因不理解而排斥。

剛從上海世博會來漢的范迪安認為,“世博會就是‘視博會’”。“人們熱捧世博會,最先滿足的是視覺享受。而那些受追捧的現代建築,得益於現代藝術的發展。”范迪安説,現代藝術看上去專業、高深,但經過再加工,就可以變成大眾藝術,例如電影《阿凡達》造型的靈感,來源於上世紀90年代美國藝術家馬休·巴尼創造的人與動物的混合體,“藝術品可能怪異、荒誕,但也是藝術家想像力的體現。”

“一座城市至少應有一座美術館”

范迪安是2009年度美術館獎獲得者,因為他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化和平民化。即便如此,范迪安仍擔憂:公眾進美術館欣賞藝術的習慣還不夠。“有些大學生告訴我,他們‘去過’中國美術館,顯然他們把這裡當成了景點,其實不然。”范迪安説,過去人們認為美術館就是展示藝術品的地方,但現在其美術教育等功能需要加強,因為館藏美術品反映著歷史和時代,以及社會精神的變遷。

“一座城市至少應有一座美術館,市民可以得到充分的審美認知。”范迪安對武漢稱讚不已:“在武漢既有省級藝術館,又有市級美術館,在全國都是很少見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