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創作的文化符號篡改及得失

時間:2010-07-09 00:49:05 | 來源:《藝術時代》

資訊>聲音>

楊福東,竹林七賢

當代藝術的一種創作形式就是“李代桃僵”,或者説是“借古喻今”,其目的就是“借屍還魂”,或者説是“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在這種創作形式中當然有眾多作品,導演憑藉著的豐厚文化基礎以及對現實生活要素的提煉和把握精心策劃、創作,演繹出迥異於原始題材的故事,令現代人耳目一新。享受著現代文明的氣息,之時其題材的核心意義與經典故事如出一轍。

例如:好萊塢的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將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形式套用,以當代社會下的兩大黑幫爭鬥與和其各自的子女情愛故事串聯。相信很多讀過莎士比亞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觀眾觀後都認為好萊塢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結局沒有原作的悲劇色彩強烈。尤其是莎士比亞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沒有性愛,而好萊塢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有著性愛情節。這讓很多人驚詫,覺得喪失了悲劇的意義。

但是好萊塢版整個藝術敘事輪廓統一一致,但結局不一致,這或許就是導演的匠心所在。因為這是給現代人看的電影,當然需要表現的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藝術必須忠實于生活,所以好萊塢尊重的是現代生活方式。

例如《十面埋伏》。張藝謀的電影《十面埋伏》與中國古代成語的“十面埋伏”其敘事輪廓及情節演繹完全是背道而馳,甚至起到了反文化的的效應。

對於中國而言,《十面埋伏》這一場戰爭代表著一種文化格局的定型與興盛。漢字、漢人、漢服等要素的形成均依賴於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核心價值在於形成了中國文化真正的格局。以至於這部電影在南韓與日本甚至在美國的電影名稱改為《愛人》的名稱,因為連西方社會都不認同這種反文化的創作行徑。

同樣作為國內知名的網路明星“海容天天”在2008年10月5日亮相北京798藝術區,向公眾展示自己最新的行為藝術作品《海容天天女權主義十日談》。

其核心意義在於,在其行為藝術的10天時間裏,全裸的海容天天每天早九點至晚五點將在這個被眾人窺視的鐵籠中度過,寓意女性白領階層“朝九晚五”的工作狀態。

顯然她對薄伽丘的《十日談》沒有吃透其核心意義,薄伽丘的十日談原始核心意義在於面對災難的最好辦法就是解放思想和解放身心,惟其才能脫離苦海——這種篡改喪失了薄伽丘《十日談》藝術創作的原始核心意義。

同樣,楊福東的《竹林七賢》源自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典故。對於魏晉時代,中國人的以往評論一向不得要領,事實上今天的中國美學思想和藝術境界均在那個時期得到巨大的發展。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句話多少道出了亂世的另外一份價值在於政府對民眾及知識精英思想控制比較鬆懈,亦即整個社會的思想相當活躍。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咏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説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瞭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其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已佚。

顯然,“竹林七賢”的典故在於提供了這種思想和精神價值,即在高壓的政治壓制下放達和率性、身心和宇宙混為一體。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但是楊福東的“竹林七賢”傳達的是什麼思想境界?

通過“黃山”即為“竹林”的符號和都市即為“政治”符號的兩大場景環境,五男二女代表“七賢”符號,試圖傳遞出現代社會思想與精神的價值。其中,以性愛為主軸線,傳遞“因為性愛,生來自由”這一思想,再強調這是現代都市人的思想,輔助聲響和情節,希望闡述出當代社會的人們對於“偷得半日閒”的時光理喻為“及時行樂”的時刻,即使無法實現及時行樂的行為,但是心理活動始終不曾停止。顯然,這次挪用“竹林七賢”典故,原則而言,沒有起到“借屍還魂”的作用。

還有楊千的《巴別塔》,相信他肯定看過巴別塔的原始出處和其核心意義。

《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宣稱,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説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各散東西。此故事的目的試圖為世上出現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

但是“巴別塔”建築的前提是人類懷疑上帝的承諾,堅信人類自身的力量,以及人類積極的憂患意識,但這些都被人類自身的猜忌,以及相互的排拆,導致巴別塔建築成功的目標毀滅。

而楊千在自述中講到:“我覺得媒體現在是在通過各種方式瘋狂地製造一個巴別塔。巴別塔的典故,來自《聖經》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妄自尊大的人類要建築一座通天高塔,與上帝見面。這大大觸怒了上帝,於是上帝開始懲罰人類,混亂了他們的語言,造成人類思想無法統一和溝通,文化也産生了極大的差異。我用這個典故來影射現在的社會過快地、瘋狂地建造一個塔,就像當時的古人建造巴別塔一樣,最後可能會造成一種災難性的後果。媒體像病毒一樣,讓我們自己變得沒有判斷力,讓我們脫離了道德的標準和價值的判斷。媒體在有些情況下更是誤導了大眾,把它的權力擴大到了極致,這是一種單方面對於價值觀的瘋狂建造,比如這個塔,雖然它這麼高,但它的內容是空洞的、脆弱的,是沒有文化內容和細節的。”(來自於《北京青年週刊》)

顯然楊千在誤讀巴別塔的真正意義,這是藝術家的禁忌。因為,真正的競爭在於文化的競爭,楊千顯然無法勝出的理由更在於他對巴別塔的歪解。

還有最近徐冰創作的《鳳凰》,是以廢棄的建築材料做的裝置藝術。它的核心意義在於闡述中國古老的文化現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意義。這裡的“涅槃”就是指的傳説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迴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所以,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義,在佛經中,被稱為“涅磐”。

而徐冰以建築垃圾及廢棄物製作的《鳳凰》,這種變廢為寶的思想從其積極意義來説與“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含義一致,但這是在台灣企業家的指導下進行創作的——徐冰的原創思想是一對仙鶴。從智慧財産權的原則意義來説,徐冰只是一個槍手,或者説雕塑工人,不是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是那個出錢的企業家。至少,這個企業家的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比徐冰高出好多倍,因為他在做這個藝術品的首要考量是希望落座那棟財富大廈的客戶在落座這棟財富大廈之後如同“鳳凰涅槃,慾火重生”般得到祥和、幸福和財富。而這座大廈就被譽為肩擔著“鳳凰”的使命,不畏痛苦、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

看其原始創意,可知其知識結構,進而推演出其藝術創作的水準的境界。而且,今天評論一個藝術家是否是藝術家,最簡單的標準是其是否有思想和創意,而不是其製作技能。所以,在《鳳凰》的這個裝置藝術創作的的案例中,徐冰充其量只是一個匠人,不是藝術家,如果一定要稱其為藝術家,他只是一個偽藝術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