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蘇佳:買藝術品需要氛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04 11:38:10 | 文章來源: 蘇佳的部落格

 

每年在大規模春季拍賣舉槌之間,照例是藝術博覽會集中開幕的時間。圈內最具品質、圈外最知名的是北京的CIGE(國際畫廊博覽會)和“藝術北京”,另外就是上海的“上海當代”和香港藝術博覽會。北京博覽會已經偃旗息鼓,上海和最著名的巴塞爾博覽會依然眾所期待……

圈內一直有人不斷在探討各個博覽會之間的區別,比如CIGE似乎更國際化,“藝術北京”應該本土味濃一些,香港博覽會則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但在多數買家和觀眾們眼中,這些博覽會越來越像了,他們更關心是否能在博覽會上買到心怡、低價、能升值的好作品。

 

僅有拍賣會是不夠的

在中國只要一説起畫廊,北京“798藝術區”肯定會被首先提及。那裏本來是一片大部分廢棄的廠區,留下來很多具有高大、寬敞空間的廠房,漸漸被越來越多藝術家和畫廊主們相中,租下來成為創作用的工作室和做生意的畫廊。如今,這裡已經號稱亞洲當代藝術的中心了。

然而市場無情,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波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已經到了最艱難的低谷時期。如今的798雖然人氣依然很旺,但更多是作為“旅遊聖地”的概念吸引人們前往,而入駐的畫廊卻不斷在縮減數量,留守的各家畫廊也普遍在慘澹經營之中。

相反,同樣是處在後金融危機階段的中國拍賣業,卻在不斷創造著價格新高,猶如房地産市場般熱得發燙。

其實,在一個正常、有序發展的藝術品市場中,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和二級市場的拍賣,不應該出現反差如此之大的市場表現。拍賣業一支獨大的現狀只能造成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買家最終只限于超級富豪們互相叫價了。

所幸還有眾多的藝術博覽會,在那裏,可以實現真正的購買而不僅僅是湊湊熱鬧、開開眼界。

 

先消費本土畫廊

逛博覽會,其實猶如逛車展肯定是一項體力活。最少50-100家畫廊、幾千件不同風格的作品,集中在四、五天時間同時亮相,即使最簡單的走馬觀花式瀏覽,也會耗費入場者相當大的精力。

然而,買藝術品畢竟不是買車、買衣服,它更多需要你“一見鍾情”式的發現——只有在眾多作品中間不斷進行比較,你才能在“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發現你最鍾情的那件作品。這也是藝術博覽會相比單個畫廊和拍賣會最得天獨厚的優勢。

業內對於各家博覽會的排名依據主要看現場成交額,這些成交數字對於博覽會來説是一項硬指標,另外,比拼的就是國際大畫廊參展的數量了。如果你還拿這些指標來衡量博覽會級別的話,肯定會失望。因為越是跨國經營的西方大畫廊,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就越大,他們本土的客戶業務尚且“吃不飽”,所以根本無暇顧及遙遠的新興、亞洲市場了。

但有圈內人士爆料説:在2006-2007年當代藝術最火爆的時候,全球最知名的大畫廊幾乎都到過北京參展,但實際成交幾乎為零。除了他們帶來的作品價格偏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買家對於西方藝術品不熟悉。

買車可以先買賓士、寶馬,但買藝術品還是得先挑本土的藝術家。今年陸續開幕的博覽會,都將呈現出“樸素”的整體風格:以本土畫廊推出的本土藝術家作品為主打,追求實際的成交量。對於真正的買家而言,這才是最實惠、最值得參與的一屆博覽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