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此次“杭州·中國畫雙年展”,提出了“意之大者”這樣一個學術主題,對當下的中國畫創作有怎樣的意義?
馮遠:近些年以來,中國畫藝術展覽多種風格、多種樣式、多種主題的活動非常頻繁,應該説呈現了一個繁榮豐富的局面。首屆中國畫雙年展是把“意之大者”作為一種理念提出來,我理解策劃者拈出個“意”來可能具有兩層意義:一是提出注重中國傳統繪畫中寫意、表意、暢意的藝術精神,當然這裡的寫意、表意、暢意是相對於寫實主義、自然主義、表現主義與美術的似與非似等概念去講的,它更加強調發揚藝術家在創作中的主體意識及主客觀合一的意象性表現特徵,強調中國藝術的特質及表現性的價值。“意”者,人或事物流露出來的情態和潛含的內涵。在人,或有意識、意氣、意志、意緒;在事與物,則有意念、意味、意趣、意蘊或意境之説。而“大”,乃為特重、突出、首要等意思。實際上,我們所了解的傳統中國繪畫,自從墻壁上一步步地發展到卷軸畫、水墨寫意畫、還是工筆畫,都曾經十分注重“意”的功能。此次中國畫雙年展提出“意之大者”,通過從藝術發展的源頭上進行一番梳理,把中國繪畫藝術的特色——中國畫的核心要義,重新強調並提升到一個高度來認識。第二,提出這個學術論題,不單是彰顯民族特色、時代精神、現代形式,更是對中國藝術中以寫意作為一種精神價值追尋的再倡導。我想主辦者此次強調得如此鮮明係有所指,並不是説中國畫歷史上就沒有提倡過“寫意”。這一命題之確立乃是對應當下中國畫繁榮的格局中間出現的某一種傾向性問題,是有所針對地提出來的。
記者:在浙江舉辦這樣一個以“中國畫”為主題的雙年展,您認為對杭州,甚至説對整個浙江有什麼樣的意義?是不是每一屆的主題都會有所不同?
馮遠:浙江依託著淵源有自的厚重文脈和富庶經濟基礎,以及它所具有的人文地理、才俊輩出的特點。一貫以來,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以及強調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所以,由浙江的藝術家同仁策劃推出這個雙年展,我認為既適逢其時,從全國範圍來説,也具有“眾望所矚”的有利條件。當然,雙年展的學術命題對杭州、對浙江的中國畫創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以來,浙江中國畫對傳統的研究比較深入,浙江當代的中國畫藝術,如何在良好傳承的基礎上做好“創新”這篇文章,更是一種反向要求。所以,浙江的同行在擁有諸多優勢的情形下,面向全國甚至是面向世界,推出這個活動,實際上也為自身設置了中國畫藝術在今天如何更好地繼承創新這樣一個歷史重大命題。
至於主題,下一屆中國畫雙年展當然會由下一屆的策委會、藝委會,根據兩年以後的專業發展形勢提出新的構想。但是我認為“意之大者”作為中國畫藝術表現的核心價值,將會成為中國畫家的長遠目標所追求。
記者:當前關於中國畫的常設性展覽活動,主要有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中國畫展”,以及每年舉行的“全國中國畫展”等,您覺得此次雙年展和中國美協每年一屆的“全國中國畫展”有怎樣的區別?
馮遠:據我了解,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中國畫展”或“會員展”屬於年度性質,年度展可以設也可以不設主題,主要是協會會員新成果的展示。而雙年展一般需要設定一個基本內容,即確定有一個特定的學術命題,有一個明確的學術理念和它想要倡導的一種學術價值導向。根據這個創作導向,通過相應的機制來選擇一定數量的取得實踐成果的藝術家的作品來參展,從而最大限度地體現這個展覽的學術命題,體現它所要張揚的理念,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作品集中、展示,而一個好的展覽它不能也不應該是包羅萬象博覽會式的結構方式,這是通常雙年展應有的特點和意義所在。
記者:前幾年,國內出現了許多個“雙年展”,但是通過六七年的沉澱,能按照“雙年”或者“三年”規則出牌的屈指可數,針對當代這一情況,您是如何看待“雙年展”這一展覽模式?這一類型的展覽如何才能有效地延續?
馮遠:這是整個藝術界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所謂“雙年展”這個模式當然是外來的。它是每隔兩年由一個或幾個學術策展人,提出一個理念或主題,並按照他(他們)的學術思路來組織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展示。在西方,雙年展更多的是具有某種前衛創新的實驗性特點。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很快,對文化建設和藝術發展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一批有志於此的藝術活動家、策展人和贊助方的參與積極性,使各種雙年展應時而生。國內現有的一些雙年展的主旨定位各不相同,和西方雙年展在意識形態、價值追求、學術標準等方面並不完全一致。
有些雙年展在開始之後難以為繼,我想主要問題是學術策展品質和資金來源方面,比如説缺少一個好的學術概念理論的提出,這是核心要素。通過展覽,能否引起社會比較大的關注,藝術家參與的熱情和資金支援的力度與預期的目標是否匹配?這些多重因素都可以影響它的繼續,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但我認為首先雙年展的學術策展隊伍需要很強,它應該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藝術眼光和作品來源的品質,應該能夠根據當下中國美術發展的現狀和國際文化交流中不同的創作動態、思潮來捕捉一些新的亮點,發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那麼,你提出的問題具有意義,藝術家就會被你提出的問題所吸引,就會有參與的熱情。如果你沒有一個很好的學術理念,藝術家參展的熱情就會大打折扣。如果參展的藝術家缺乏影響力或者作品水準一般,一次沒做好,社會上的關注度就會降低,繼而主辦方(包括政府和各類社會團體)對你的支援和重視程度降低,社會資金的來源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多種因素綜合,就造成國內一些雙年展難以維持,或者説難以産生良好的後續效應。我認為推出一個有意義的構想,只要能得到社會和藝術家的認同,經費不是主要的問題,其他困難也都是能解決的。
我個人認為,在特定時期,各地紛紛有搞雙年展的積極性,這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好現象,當然凡是一多就容易出現“亂”的問題,這是必然的。但是要做好並不容易,它要經受自然淘汰的法則。做得好的,適者生存,自然會形成品牌,那些出現各種問題的也就會被淘汰掉,這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大家都熱情參與的過程,藝術要發展是困難的。所以我覺得作為繁榮發展的起步或初步階段,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有一點“盲目”,都是可以理解的。隨著這個新事物被推動起來以後,就會有比較,有辨別,誰做得好,就能夠持續發展生存下去。
記者:像“北京雙年展”強調架上藝術,“中國畫雙年展”明確以中國畫為主體,這一類型的展覽的發展壯大,您覺得會不會對老牌的活動,比如像“全國美展”等形成影響?
馮遠:我覺得他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卻為藝術家的選擇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比如説,一些注重傳統藝術的人,他可以通過一些我們所熟悉的品牌展覽來參加活動,而一些年輕藝術家,他也可以申報參加那些注重創新藝術形式、學術理念的展覽,去擴大發展自身的機會。我以為這樣的局面應該是個好事情,讓秉持不同學術理念和藝術追求的藝術家,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間、舞臺。在共同繁榮藝術創作的前提下,各種學術主張與觀點和實踐成果都能得到尊重,都能獲得展示發展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