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術教育,邊緣能否變主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6 00:47:45 | 文章來源: 解放日報

無論從課時數量,還是受重視程度來看,音樂、美術之類的藝術課在我國的中小學都屬於“邊緣課”。最近公佈的《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加強藝術教育,積極開展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各種藝術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不少教育專家對此十分認同,他們認為,各級各類學校應真正重視藝術教育,讓藝術教育從邊緣變為主流,從“小眾化”走向“大眾化”。

“學校裏的音樂、美術課開得本來就少,可還是經常被語數外老師‘徵用’。”不少學生抱怨。相對來説,小學裏的藝術課開設較為正常;到了中學,特別是臨近考試,藝術課就被主課老師“瓜分”了。對此,校長們也“睜只眼閉只眼”,因為藝術課對學生升學考不起什麼作用。本市雖然也有不少挂了牌的藝術特色學校,但此類學校通常只開出一個班搞某項藝術特長教育,並非惠及所有學生。市、區層面藝術活動搞得熱熱鬧鬧,但參與其中的大多數是中小學藝術特長班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不搭界”。

而課外藝術教育看似紅火,但也存在隱憂。一份上海市校外美術書法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校外藝術教育出現應試化、功利化傾向,影響了藝術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生審美品位的提升。比如,兒童繪畫本應是充滿童趣與想像的,但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用一種模式來反覆操練孩子,為的是讓他們考級能過關。而學生擁有了一張鋼琴、繪畫、舞蹈等方面的考級證書或獎狀,就可以在今後的升學中“加分”。

藝術教育究竟有何好處?教育專家認為,通過藝術教育,學生可以學會自娛,以琴棋書畫為載體,領略到生活之美好,藝術之浩瀚,建立健康心態和豐富的生活情態。藝術教育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花瓶”,它也應該是一門“主課”,幫助學生提升修養、培養情操。許多大科學家身上,都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正如錢學森所言,科學創新的思想火花是從不同領域的大跨度聯想激活的,而這正是藝術家的思維方法,即形象思維。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為此,教育界人士建議,中小學在確保現有的藝術課不被“侵佔”的同時,還應該多開設藝術類的興趣課、選修課,開展多種多樣的藝術展示活動,讓藝術教育照亮每個學生的心田。

一些發達國家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和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將藝術教育確定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與其他七門核心學科放在同等地位。美國教育學家認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是兒童一本最佳的啟蒙書,有助於“人類的自我發現”。他們尤其強調,藝術教育絕非天才教育,它為全體學生所共有。法國基礎教育中,要求音樂課不只是教唱歌,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聽音樂,並鼓勵孩子創作音樂,而不必過分強調音樂的理論知識。瑞士的教育學家積極探索綜合化藝術課程,在他們看來,各種優秀的藝術是一個整體,如果進行綜合訓練,能讓學生形成更加開闊的藝術視野,帶來更深層次的藝術領悟。無論從課時數量,還是受重視程度來看,音樂、美術之類的藝術課在我國的中小學都屬於“邊緣課”。最近公佈的《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要“加強藝術教育,積極開展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各種藝術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不少教育專家對此十分認同,他們認為,各級各類學校應真正重視藝術教育,讓藝術教育從邊緣變為主流,從“小眾化”走向“大眾化”。

“學校裏的音樂、美術課開得本來就少,可還是經常被語數外老師‘徵用’。”不少學生抱怨。相對來説,小學裏的藝術課開設較為正常;到了中學,特別是臨近考試,藝術課就被主課老師“瓜分”了。對此,校長們也“睜只眼閉只眼”,因為藝術課對學生升學考不起什麼作用。本市雖然也有不少挂了牌的藝術特色學校,但此類學校通常只開出一個班搞某項藝術特長教育,並非惠及所有學生。市、區層面藝術活動搞得熱熱鬧鬧,但參與其中的大多數是中小學藝術特長班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不搭界”。

而課外藝術教育看似紅火,但也存在隱憂。一份上海市校外美術書法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校外藝術教育出現應試化、功利化傾向,影響了藝術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生審美品位的提升。比如,兒童繪畫本應是充滿童趣與想像的,但一些校外培訓機構用一種模式來反覆操練孩子,為的是讓他們考級能過關。而學生擁有了一張鋼琴、繪畫、舞蹈等方面的考級證書或獎狀,就可以在今後的升學中“加分”。

藝術教育究竟有何好處?教育專家認為,通過藝術教育,學生可以學會自娛,以琴棋書畫為載體,領略到生活之美好,藝術之浩瀚,建立健康心態和豐富的生活情態。藝術教育並不是可有可無的“花瓶”,它也應該是一門“主課”,幫助學生提升修養、培養情操。許多大科學家身上,都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正如錢學森所言,科學創新的思想火花是從不同領域的大跨度聯想激活的,而這正是藝術家的思維方法,即形象思維。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為此,教育界人士建議,中小學在確保現有的藝術課不被“侵佔”的同時,還應該多開設藝術類的興趣課、選修課,開展多種多樣的藝術展示活動,讓藝術教育照亮每個學生的心田。

一些發達國家對藝術教育的認識和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將藝術教育確定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與其他七門核心學科放在同等地位。美國教育學家認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是兒童一本最佳的啟蒙書,有助於“人類的自我發現”。他們尤其強調,藝術教育絕非天才教育,它為全體學生所共有。法國基礎教育中,要求音樂課不只是教唱歌,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聽音樂,並鼓勵孩子創作音樂,而不必過分強調音樂的理論知識。瑞士的教育學家積極探索綜合化藝術課程,在他們看來,各種優秀的藝術是一個整體,如果進行綜合訓練,能讓學生形成更加開闊的藝術視野,帶來更深層次的藝術領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