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陳逸飛藝術展"讓人再次關注私人藏品 如何用好這項資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6 01:13:44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上海美術館從今天至5月9日舉辦“陳逸飛藝術展”。陳逸飛作品大多流通于市場,分散在不同藏家手上,所以本次展覽90%以上的展品來自私人收藏者。

也在上海美術館,去年年底舉辦了“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78件展品都是上海女收藏家王薇的私人藏品,其中包括價值795.2萬元的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4043.2萬元的陳逸飛的《踱步》等。據透露,這批藏品按買進時的價格計算,總價值超過2億人民幣;而它們僅是王薇收藏中的一部分,她擁有“紅色經典”題材畫作140多幅,不少重量級作品甚至是國家美術館的收藏空白。

這兩個展覽讓人關注一個新議題:隨著民間收藏迅速發展,私人藏品越來越多且越來越精,如何用好這項資源彌補公共收藏的不足?

公共美術館資源有限

中國美術館學術一部主任陳履生告訴記者,在我國,公共美術館擁有的藏品資源有限。即使是中國美術館,因為1963年才開館,針對1949至1963年間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的美術作品,始終未能建立起完整的收藏。比如“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展”展出的戴澤的《和平簽名》,是上世紀50年代最有影響的美術代表作之一,它表現50年代初全國群眾廣泛參與的“和平簽名運動”,生動反映經歷過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民對和平的渴望,曾代表中國送往當時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展出,並曾是這些國家教科書上的插圖。但類似的不少重要作品,中國美術館未能收藏。

陳履生介紹了另一個情況,聽來耐人尋味:“現在民間收藏的好些美術作品,過去曾是美術館藏品。‘文革’結束後,國家美術館等相繼清理了一批‘文革’時期的作品,它們或由收藏單位退還給作者,或由作者主動索取領回。如沈嘉蔚的《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曾藏于中國美術館,1982年它由中國美術館、黑龍江省美協逐級退還給畫家,多年後到了王薇手上。

“公私合作”是一種趨勢

陳履生説,現在世界藝術收藏已進入多元化時代,私人收藏與公共收藏並存且互補,與私人藏家合作辦展覽成為國內外很多公共美術館的“流行”。他舉例説,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于2008年9月舉辦了一個“藝術與中國革命”展,200余件展品幾乎都是向中國和國外的私人藏家借的。這些作品佔了這家美術館整整三個樓層的展廳,創作時間為1949年至1970年代,類型包括油畫、水墨畫、雕刻、素描、藝術家寫生、木版畫、海報等。

借助公共美術館的平臺,私人收藏家也樂意讓社會公眾共用自己的“財富”。王薇告訴記者,她收藏第一幅“紅色題材”作品是在2003年,在一個拍賣會上她看到了張洪祥的《艱苦歲月》,很意外───“以前我以為它們都收藏在博物館、美術館裏。買下之後,有個美國老太太通過朋友找到我,説要加20萬買它。我想,為什麼她願意加錢買?你能買我也能買!”這個插曲,堅定了王薇收藏這類作品的決心,此後她就特別留意“紅色經典”。幾年下來,她和丈夫陸續收進了100多幅,很多藏品如今的價格已漲了五六倍。其中,他們6年前以72萬元買進的吳冠中的《愛晚亭秋意》,現在有人出價3000萬收購。但王薇説一件也不賣,只進不出。2009年,新中國成立60週年,他們想到自家的藏品可以辦個主題展覽,開始整理、拍照,一清點,好,已有140多件了!“一個人在家看藏品沒味道,借美術館做展覽與大家分享,挺好!”

王薇夫婦正打算在浦東造一座私人博物館,展出他們收藏的新中國經典美術作品。房子已買下,面積達8000平方米。夫婦倆知道,這肯定需要大量投資,他們做好了虧損的準備;但為了可持續運營,他們也希望有關方面多加關心、給點支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