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術品是用來消費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4 20:58:09 | 文章來源: 經濟觀察報

1997年11月,紐約佳士得拍賣公司舉辦了“甘茲夫婦藏品專場”拍賣.拍賣會當天,出席的人員達到2000多位,佳士得公司還增加了比原來多一倍的電話線路便於場外人士委託競投。本場的58件藝術品成交的總金額達到了20651.6525萬美元,是購買時總價的120余倍,刷新了拍賣史上個人藏品最高成交總額的世界紀錄。

與大富豪相比,甘茲夫婦資金並不十分充裕,所以,如何用有限的資金盡可能多的購得自己喜愛的、藝術價值高的作品成為他們的目標,無論從藝術品的購買眼力,還是與畫廊的合作方式、對博物館的捐贈等方面,甘茲夫婦的行為有著多方面的可借鑒之處,尤其在目前國內的藝術品市場上。

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説,藝術與生活還是兩極,如何收藏、收藏什麼,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藝術品還是花大價錢“請”來的,跟日常生活沒有關係,而是供在神龕上,消費藝術品對於他們來説還是一個新課題。

798星空間主持人房方認為,中國人的消費行為多是一種資産性增值消費,1979年以後,建國以來長期資産型增值消費的行為被取締了,最近幾年瘋狂地報復性地補課,把所有東西都作為資産型增值的對象。對房地産的投資就是其中一種。多數人買房子,他們期待房子增值之後轉手賣出,從中牟利。就像一些所謂的“藏家”購買藝術品,從來不去欣賞,甚至放在畫廊庫房或拍賣行庫房,等待下一次增值然後再賣出去。

還有一種消費行為是與“資産增值性消費”相對的,例如,你買張唱片,大家一般都不會期待它的增值,而只是喜歡唱片裏的歌曲。這和時尚産業內的高級定制服一樣,那些明星名媛們去買一件價格不菲的高級訂制服,他們恐怕並不是抱著衣服會增值的期待,而是真正會去穿它,也會傳承給自己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為了傳承某種文化基因或是家庭基因。

沒有人規定你必須去買昂貴的藝術作品,就像沒有人規定你必須要買高級訂制服一樣,但所有人都要消費衣服,同樣的,所有人都必須消費藝術。藝術首先是消費品,它是視覺消費品,消費的就是視覺。

社會分層決定了你的消費分層,你的消費層在哪層你就去消費哪層的藝術品。視覺藝術在這個世界有太多人過度關注著資産性增值了。退一步講,這個市場上存在很多“買得起”的藝術品;退兩步講,你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花十幾美金買門票去看一眼原作也屬於藝術消費;退三步講,在798的各種藝術商店,花上三五塊錢去買印有國內名家畫作的徽章等藝術衍生品也是一種藝術消費;再退一步,還有很多免費的藝術消費活動你可以去從事。

人們往往因為近兩年媒體對當代藝術的妖魔化演繹,或者少部分藝術家駭人聽聞的行為藝術而感到當代藝術與自己的距離非常遙遠。事實上,我們早就身處在一個藝術消費的時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能力出國旅行,很多人並不知道,在泰晤士河上用於在兩個泰特美術館之間擺渡遊客的遊船,是由英國YBA一代中的代表藝術家達民安·赫斯特設計的當代藝術作品;在國內,曾經一度火爆的《新週刊》,也用過很多中國當代藝術腕級藝術家方力鈞和岳敏君的作品。事實上,在你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你就已經消費藝術了。

對藝術感興趣的普通消費者如何消費藝術?前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副總經理尤洋認為,消費當代藝術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上的:對普通消費者來講,你可以不了解藝術史,但是你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審美體系,你所購買的藝術品,必須是在自己的審美體系中可以讓自己獲得精神愉悅的。而房方的建議是這樣的:如果你熱愛大牌,又沒有錢,那麼你就去購買藝術衍生品。如果只是對藝術有一種美好的嚮往而對所謂的大牌並不十分感冒,那麼你完全可以去一些小畫廊掃貨。也可以去“買得起的藝術節”或者GREEN當代藝術展、滿瑞齋上看一看是否有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和服裝行業很相似,如果你喜歡大名牌而手頭也不是很闊綽的話,很多人會在打折時買一兩件一線品牌的副線品牌。也有不少消費者對時尚有著自己的見解,他會選擇買那些初出茅廬的設計師的作品。

藝術的消費是非常精神層面的。用房方的話説:“花20塊錢看了一個特好的展覽的精神愉悅,遠遠勝於花100萬買了一個爛作品的愉悅性。”

説到底,對於藝術品的消費,其實和買衣服買房子是一個道理,買了房子要住,買了衣服要穿,買了藝術品要挂起來,就這樣簡單。它和你花了多少錢是沒有關係的。只要放棄資産性增值的願望,將欣賞藝術獲得精神愉悅放在第一位,有可能你會成為下一個甘茲夫婦。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