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我收藏的是他們的夢想”——蔡國強與“農民達·芬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1 16:30:06 | 文章來源: 南方週末

 

“我叫大洋車,吳玉祿是我爹,我拉我爹去上街,謝謝。”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視覺特效總設計師蔡國強一坐上農民吳玉祿製造的機器人拉車,機器人就一邊拉車前進,一邊搖頭晃腦地滿嘴吆喝,吳玉祿親口錄製的這兩句話通過擴音器反覆播放,把蔡國強逗得前仰後合。

3月4日,蔡國強開始了對農民發明家的尋訪,第一站就是北京通州馬務村農民吳玉祿家。吳玉祿是著名的農民發明家,有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諸多發明。蔡國強不僅邀請吳玉祿全家參加“農民達·芬奇”的展覽,現場製作並展示他們的機器人,還委託他特別製作了幾位典型的現代藝術家動作的機器人:跳墻的伊夫·克萊因、抱狼的博依於斯、甩顏料的波拉克等機器人。

從3月4日開始的十天時間裏,蔡國強的尋訪從北京出發,行經江蘇、安徽、四川、湖北、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八個省,幾乎每天換一個城市,從飄雪的北京,到溫暖如春的廣東東莞,行程將近9000公里,繞了半個中國,先後尋訪了九位農民。南方週末記者隨行採訪,記錄下了旅途中的點點滴滴。

蔡國強每到一戶農民家,都會花上大半天時間與農民交談,詢問他們發明的動機緣由,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觀看發明物的演示,討論展覽的諸多細節。3月14日,蔡國強一行來到江西上饒鉛山英將鄉焦坑村農民曹書仔家,這是蔡國強此行的最後一站。曹書仔家的院子裏擺放著一架木頭飛機,駕駛室裏放著四台用抽水機的發動機改裝的發動機,螺旋槳轉軸是一台打谷機的轉軸,轉軸上安裝了4葉轉槳葉,螺旋槳和機翼上蒙著綠色的塑膠布。蔡國強説,這個最簡陋,也最像藝術品。由於山路狹窄,大卡車無法開到曹書仔家門前。自發的村民們抬起飛機,運出村外,裝上卡車運往上海。長長的隊伍蜿蜒在綠色的田野之間,頗為壯觀。

蔡國強習慣用鐘擺來形容自己的藝術思考,中國風濃烈的北京奧運會之後,蔡國強去南歐考察文藝復興的脈絡,在古根漢姆做了個人回顧展,在費城做了以“花開花落”和“時光畫卷”為題的展覽,現在,蔡國強又擺回來,做起了極具中國特色的“農民達·芬奇”展覽。此次尋訪就是展覽的一部分,蔡國強這十天的尋訪過程,將産生一本書和一部紀錄片。

在尋訪中接觸的農民發明家都給蔡國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們不管年紀多大,掙錢掙多少,每個人長得都好看,輪廓很清楚,眼睛很聰明有神,很有信心,有幽默感。”

蔡國強的農民發明物收藏始於五年前。2005年1月,蔡國強在網上看到湖北農民李玉明製造潛水艇的報道,一下子就被潛艇的照片吸引了:“我被這個潛艇的藝術魅力感動了,我一看到它就知道無用,那麼重,沉下去就浮不起來。但是想像力和造型很吸引人,他還在潛艇上畫了一個眼睛和嘴巴,還寫上‘霞光一號’,當時我看到就感到非常美。”蔡國強覺得應該買一些農民的發明物,由於他們不富裕,買下他們的東西,可以幫助他們往前走得更遠。

李玉明的“霞光一號”是蔡國強農民發明物系列收藏的第一件作品,此後,蔡國強從大量關於農民發明家的新聞報道中進行篩選,選擇收藏的都是有個性、有故事的農民發明物,這些發明物大多與現代工業的流水線産品相去甚遠,但卻有一個共同點——生動有趣,充滿想像力,“越不能飛的,獨創越多”。不過,讓蔡國強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女農民發明家,也沒有找到一個少數民族的農民發明家。

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蔡國強擔任中國館的策展人,安徽農民杜文達參展的飛碟儘管沒有能夠飛起來,但其過程直接催生了蔡國強做“農民達·芬奇”展覽的想法。“我常想我為什麼熱衷收藏這些東西,是因為他們保留了手工製作的魅力,還是他們想脫離環境重力的勇氣?但也許更重要的是,我收藏的是他們的夢想,而在這些夢想裏,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這片土地的孩子,我本來就是農民的兒子,不,我就是一個農民。”生於福建泉州的蔡國強説。

5月3日,《農民達·芬奇》將作為上海外灘美術館的開館展開幕,屆時,農民的兒子蔡國強將與農民發明家們一起亮相。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