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反思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同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0 17:44:2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文/ 王通偉

長期以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種結論性的話語經常出現在某某重大活動受到海內外友人的一致稱讚的前後作為點睛之筆。可是,民族性是否等同於世界性,民族性如何才能放大成為世界性,民族文化是否真的是最適宜走向世界、代表中國形象的呢?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截取了魯迅先生在民族現代性問題時的論證,於是乎近百年來,被各界引以為圭臬,紛紛以這句話為護身符,論證民族文化的合法性。民族文化的保存、傳承是有極大意義的,但是這個意義並不在於其中具有多少的世界性。在各種等級的“文化遺産”排著隊準備進入國際視野的時候,我們真的要反思一下,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否統一,民族性和世界性可以在哪些方面統一呢?

以當下的視角來看,民族文化當中具有超越具象形態、具體內容;具有現代性和前瞻性的才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所以,要成為“世界的”,“民族的”首先要具備超越性、現代性和未來性三大特徵。

世界性文化的超越性

我國的民族文化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思想與世界其他民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就是一個道理兩種説法。比如我國傳統道德中崇尚的愛國愛民、孝順友愛、和諧貴生、與人為善、仁者愛人等思想在現代社會同樣被國人普遍接受,並且也存在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當中,得到世界的理解。這就是在全球一體化的大潮中,各地區的民族文化多樣共生的根基。而反過來説,太具有民族特徵和傳統特徵,並且缺乏和世界對接的語言的民族文化,就很難實現世界性的美好願景。

如果説2008年大熱的《功夫熊貓》只是在用中國的形象在講美國的草根人物勝利的故事的話,那麼1998年的《花木蘭》可是用一個中國的傳統故事在傳遞世界普適的孝順、善良、勇敢、愛等核心思想。所以《花木蘭》在某種意義上更代表了超越性和現代性的民族文化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共鳴。

而2007年,趙本山領軍的二人轉演出團體在美國遭遇了滑鐵盧,這説明二人轉缺乏與世界對接的現代性話語。二人轉中以肥胖、精神病患者、殘疾人作為搞笑對象,是缺乏現代人文精神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二人轉作為東北獨有的曲藝品種,是以風趣幽默的語言為藝術呈現的主要載體,內容極具中國北方鄉土氣息而缺乏普遍性,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尚且無法普遍推廣,在異國他鄉肯定難以得到共鳴。因此,二人轉初次走出國門可謂出師不利,但是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趙本山帶領小瀋陽獻藝告別晚宴,可見官方對於推廣二人轉文化的許可態度,但這種推廣將來能否擺脫行政補貼、實現成功的市場化運營,恐怕還要趙本山不斷革新二人轉內容、繼續尋找對世界對接的途徑。

世界性文化的現代性

我國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廣泛存在於中華大地的各種藝術形式更是燦若星辰,經過各民族人民群眾的不斷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藝術傳統。這些藝術形式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個性,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相當一部分的傳統藝術的經典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舊文化、舊道德,甚至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的內容。不可否認,這些作品也許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或許經過歷代名家打磨,已經超越了其本身的故事、背景、思想感情,但是作為大眾傳播的內容,作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載體,這些經典就難以勝任了。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中國戲劇千百年來發展的頂峰。建國以來,我國多次將京劇送出國門,由頂尖藝術家演出《白蛇傳》《鬧天宮》等經典劇目。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幾十年的推廣,京劇的臉譜和長城一樣,已然成為了中國的一張名片。然而,這些劇目的故事和人物無法反映現在的中國國情,也無法反映中國國民的精神狀態。我們固然為本民族結出了絢爛的京劇之花而驕傲,但更應該考慮京劇能向世界展示什麼。京劇服裝精美,唱腔精巧,唱念做打舞無不具有醇厚的中國韻味,但毫不客氣的講,京劇缺乏現代科技手段和人文精神,我們是在展示舊中國、舊文化孕育的精美的舊戲劇。除此之外,京劇還缺乏世界性的語言。京劇是抽象的、虛擬的藝術,她用身段、唱詞來突破舞臺的局限性,而身段的提煉和唱詞的寫作完全是植根于中國經驗和中國敘事。美的事物固然是相通的,但這種相通應該植根于超越東西方文化的隔閡、符合全人類欣賞習慣。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