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松《宇宙心印》
2009上海新水墨大展剛剛落幕,北京當代水墨聯展即將拉開帷幕,熱浪中再次引發熱議——
2009新水墨大展剛剛在上海落幕,當代水墨聯展即將在北京拉開帷幕。可以説新水墨風頭正勁。而新水墨自上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曾在很長時間內被視為水墨畫的異端。從世界聞名的繪畫大師吳冠中、林風眠,到上世紀80年代撕去紙筋作畫的台灣現代水墨鼻祖劉國松,再到今天將水墨畫貫徹于裝置、行為藝術的實驗水墨藝術家,他們以屬於當代的獨特水墨語言顛覆原有的水墨畫概念。新水墨到底應該作何評價?記者專訪了現任《美術》雜誌執行主編的美術博士尚輝。
顛覆性:將國畫由“文言”變為“白話”
早在上世紀中葉,繪畫大師林風眠、吳冠中不拘傳統的新水墨作品就為畫界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到了上世紀80年代西方,新水墨的探索就越走越遠。且以在台灣被譽為現代水墨之父的台灣著名畫家劉國松為例即可看到新水墨的顛覆性嘗試。
據尚輝介紹,上世紀80年代早期劉國松在中國美術館的新水墨個展就令中國繪畫界大跌眼鏡。他或以獨制的國松紙,在繪畫後撕去紙筋,形成山水肌理。或在貌似西方抽象派畫作的水墨作品中,僅能看到色塊的波動。他還曾以筆墨宣紙為媒材畫乙太陽、月球和地球為題的太空畫,且首次採用噴霧法,把水性顏料噴在畫面上,形成漸層或淡化效果。就這樣,他創造性地在將紙筋法、裱貼、水拓、漬墨和噴漿等技巧應用於水墨畫中。而紙筋法則是由中國古時的皴法演化而成,後被大家所樂道的著名的“抽筋剝皮皴”。而他本人則表示諸多對中國傳統水墨的現代改造就是要達到將“文言文”變為“白話文”。發展至今,新水墨創作者甚至不再局限于筆墨作畫,如去年獲得寶馬巴黎攝影大獎的姚璐,就用垃圾造出山水畫的水墨景觀,然後拍攝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