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專訪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民營美術館在中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05 10:52:09 | 文章來源: 搜狐文化

主持人:各位搜狐網友大家好,這裡是搜狐文化客廳訪談間,歡迎各位到來。我們今天請到的兩位嘉賓跟我們一起聊民營美術館在國內的發展,先介紹一下我身邊的嘉賓,我身邊的是今日美術館的館長張子康先生,另外一位是今日美術館的羅怡女士,歡迎二位的到來。

最近今日美術館出了一本書專門給美術館做介紹,就叫做《美術館》,我們聊聊這本書。為什麼要做這樣一本書以及做出來奉獻給哪些讀者,希望大家看到什麼樣的情況?

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子康:實際上《美術館》這本書真正的讀者是比較多層面的,因為中國美術館的現狀尤其是民營美術館剛剛開始。很多人對於美術館的了解有很多錯位,原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剛進入美術館的時候,對美術館的了解也是比較淺層面的了解。這個書通過我們的合作一起做這本書,最主要想告訴做民營美術館的還有一些想了解美術館想進入美術館的人,告訴他們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還有包括政府怎麼去支援,更多為社會做一些事情怎麼去做,我想可能都會涉及到。

主持人:正如剛才所説,美術館特別是民營美術館在中國還是一個新事物,據我所知上世紀90年代開始紛紛在各地涌現出一批美術館,這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很多美術館是由原來經營房地産或者做生意比較成功的商人開始著手來做。大家比較好奇,為什麼成功的企業家會著手做美術館,這批美術館熱是怎麼興起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動因?

張子康:最主要還是大的藝術市場繁榮這樣的背景。中國經濟發展好了之後,大家可能關注的不再只是普通的日用品,而更多關注藝術品,對文化的了解,對收藏這方面都有了不同的要求。房地産商有了錢有了車有了房子,關注一些文化的事情。本身這個企業如果要發展好的話不關注文化,用文化注入一個企業更多的含量,這個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影響。很多房地産企業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出於個人理想,原來有這個愛好或者原來學美術的,或者對某種藝術的追求做美術館。還有人為了賺錢,都説藝術市場好了,開美術館搞畫廊,對於房地産商對於以後的文化産業能找機會掙更多的錢。很多原因,在2002年以前成立的美術館只留下來今日美術館,其他美術館都相應倒閉了。他們對於美術館不是很了解,不知道美術館是怎麼回事,美術館出於這種理想可能會實現,但是現實當中出了很多問題。

主持人:今日美術館生存得比較好,運營到現在有它非常獨特的發展面貌,二位覺得這當中今日美術館生存的智慧是什麼?為什麼能夠在眾多的民營美術館當中脫穎而出?

張子康:既然做美術館,得了解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得了解美術館是什麼。實際上美術館從發展上來講,最早的時候館藏立館、收藏立館,後來産生社會化的概念。對美術館不了解的話,就做不好一個美術館。原來很多新成立的民營美術館對於美術館的基本概念也不是特別了解,聯合國對於美術館是有定位的,非營利性、文化建造的長遠性、建造文化社會化的功能,這些可能大家不是特別了解。因為美術館本身是一個社會行為,我個體行為做一個美術館放在家裏看跟社會不發生效應,這個不是概念上的美術館。你既然做美術館是社會行為,必須跟整個社會連接,跟社會連接做成美術館的模式得想成做成社會化的才能發展出來。如果出於個人理想想做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完全是個人理想化的東西,這樣做美術館肯定是有問題的。

羅怡:我們其實在這本書裏非常清楚地表達了美術館的非營利性,這是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分支,美術館最重要的特性特徵。如果把握了非營利性,我想這就是今日美術館之所以後來發展壯大非常重要的方面,2006年9月份今日美術館成為北京第一家民營非盈利的美術館。這個改變包括這個嘗試對我們來講,對於整個美術館的發展來講都是有益的啟發和試驗。

主持人:什麼的原因促使你們走出這一步?

張子康:實際還是出於美術館自身的定位,什麼是美術館,美術館本身的社會行為連接社會的話不是一個個體行為,自己拿錢養美術館的行為,而是跟社會連接的,不做成非盈利的話大家怎麼來支援你,如果是個體的為了掙錢不是非盈利的,是掙錢的美術館那就跟畫廊沒區別,畫廊以盈利為目的。本身建美術館以學術為目的,目的不一樣,所以做法完全不一樣。

主持人:原來走的路子碰了壁轉向這個路徑嗎?

羅怡:其實我們探討今日美術館民營非盈利之路,客觀上達到了一種生存上的考量,但是實際上更多出於做美術館的責任感和對美術館的認知。其實在我們這本書裏面我們有很大的篇幅都在講什麼是美術館,什麼是美術館的性質,什麼是美術館的特徵,美術館和社會的關係和大眾的關係和政府的關係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花了將近幾乎是1/4的篇幅來講這個問題。這裡面做美術館,因為美術館不僅僅是生存的考量,而是説我們開始就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來做這件事,這也是張館長在實踐自己美術館理想的一個方面。

主持人:張館長,您的美術館理想是什麼樣的?

美術館屬於社會上每一個公民

張子康:我剛開始看到國外的美術館做得很好,這種體驗性,這種感覺很震驚,看到中國的美術館有很大差距,本身我是學美術的,也做一些創作,這樣更多接觸美術館,對美術館這個行業一開始帶著神秘的感覺,有一種好奇和夢想一直想進入美術館這樣一個領域。這個領域不是每個人想進入就能進入的,我原來是做出版的,遇到出版問題的時候怎麼放大社會資源,正好和美術館合作,這樣就介入到美術館的領域去思考。剛進去之後,我進入美術館的時期正好是私立美術館都在倒閉的時候,基本倒得差不多了,屬於這麼一個階段進入的。第一個思考的就是我怎麼能生存,第一位考慮的是生存。美術館是什麼?這是前面要思考的。生存肯定得有錢,沒錢生存不了,那麼大的老闆做美術館為什麼倒閉了?一個是出於理想玩,跟自己的理想錯位了就不做了。另外對於學術的熱愛,做得非常好,辦展覽也非常好,也有學術性。但是做半天錢花完了,不知道錢從哪兒來,資金鏈斷裂。

我做美術館不是實現我個人的什麼理想,個人目的,我想的是怎麼做好美術館,我要做一個好的美術館,而不是處於我想在美術館裏面完成我個人的什麼事情。這個是完全不一樣的。

今典集團張總一開始也是對美術館非常熱愛,也想做一個美術館,對美術館的熱愛是因為他們這一代人對藝術的熱愛,他們也想做一個很好的美術館。一開始做的模式是經營型的美術館,帶有畫廊概念的,只要盈利就是畫廊概念的美術館,不是真正學術性的美術館,美術館是做學術做産業文化的。這種錯位造成很多的不明白,美術館的經營也是很差。再加上,他本身做大的房地産,沒有那麼多精力做這樣一些事情,當時處於困境。我剛開始做的時候,第一年是怎麼想辦法賺錢持平,實際是盈利性的做一種企業行為。第一年雖然持平了,不管出版的方式還是經營的方式持平了,但是這一年的思考,尤其從國外考察回來,發現這不是一個真正的美術館。我怎麼樣才能做真正的美術館,才能完成這個事業,其實還是更多的溝通。張總也希望做一個真正的美術館,他也不希望做畫廊,這一點的目的性是一樣的,我就拿國外美術館的模式來做,了解國外的美術館。一開始肯定遇到一些困難,中國沒有這樣的美術館註冊,當時費了很多週折,終於找到註冊的地方,放到非盈利非企業裏面,得到了註冊,所以説我們是001號,是第一個這樣的機構出來。

美術館成立了,運作模式是理想化的,我能不能得到贊助,社會上能不能支援你,你給社會賦予什麼,你給社會能做什麼。首先要想到你給社會做什麼,大家才能給你支援,得到別人的贊助,所以一開始更多的向這方面來做,下了很多的工夫,思考了很多,終於得到社會的支援。今日美術館對於推動美術館的最有利的地方是,你做得好大家支援你,你做得不好大家不支援你就倒閉了,逼著你做一個好的美術館大家認知的美術館。這種認知的美術館多層次來理解,社會上對於美術館,説美術館是做展覽的地方有人理解很簡單,做展覽我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在社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很多人不了解。美術館為什麼要有館藏,陳列館做什麼的,大家不了解。前一陣我們主持做了盲童進入美術館,實際最主要一個概念,美術館是社會化的,美術館屬於社會上每一個公民,社會上的不管是哪個層面的人都應該成為它的一部分,都要給他們關懷。這樣讓所有的人都能進入美術館去體驗,這樣才能産生一個社會效應,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並不是説他的畫好在哪兒,這種社會行為是這兩年美術館越來越加強的,教育行為社會化的推廣這兩年越來越重視。但是美術館有一個中心點不能丟,就是它的學術,永遠以學術建設是最重要的,不可能降低學術標準把不好的展覽拿進來。兒童進入美術館的展示是對美術館的體驗互動,不是學術展,這一點有嚴格的細分。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展覽?社會上不能把他們拋棄一定讓他們進來,讓他們享受一樣的公民所有所給予的包括美術館這樣一種公共機構社會服務他們所得到的那一份,美術館主動把他們請進來來做。這一點大的美術館都應該去思考。

主持人:我們通常想像當中的美術館通常理解當中的美術館其實是一個公共場所,有很大部分的公共功能。一個民營美術館在公益性方面如何來操作?通常大家理解當中覺得美術館是很耗錢的,做一個展覽花去大量資金,如果做公共性的話,作為民營美術館我們大家會比較難理解,它是怎樣運作起來的,怎麼樣來完成公共教育部分?

羅怡:這個問題應該由主管公共教育的副館長來談,我給大家做一些簡單的介紹。今日美術館有很多不同的活動體現今日美術館的公共性,剛才所説的公共教育性。首先我們的門票價格很低10塊錢,我們還有免費日,每個星期都有免費日,即使不願意掏10塊錢或者路邊的乞丐哪怕一分錢沒有,也有機會走進美術館。第一是我們的門檻比較低,我們希望更多的人來走進美術館,感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氛圍。第二個是我們有免費日,實際我們在向社會上所有的公眾不分高低貴賤所有的人在開放。

第二點,我們組織一系列的公共教育講座。幾乎每個月都會請藝術界的名家大家來和我們的公眾做交流,這裡面很多都是學生,還包括社區周邊對藝術有興趣的人。我們接受大家的報名,如果大家登陸今日美術館的網站,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資訊,可以報名免費參加這些講座,我們提供一個平臺和機會讓大家和這些藝術大家親近。

第三點,今日美術館手工坊和學校的一些互動,組織大家到學校裏面做講座,這是和學校的互動。

另外我們還有比如剛才館長提到的類似于盲童展的部分,我們會關注社會上的一些特別弱勢群體。可能前面的這些措施因為他們自己的原因無法接觸到這些資訊或者無法來體驗到美術館這個氛圍,我們會主動跟他們聯繫邀請他們加入到美術館的氛圍之中。實際我們正在跟北京市盲人學校做一次目前暫定歷時一年的大型公益活動,準備做北京市今日美術館藝術講座走進北京市盲人學校的活動,邀請藝術大家來和北京市盲童學校的孩子做互動。我們的公共教育活動是非常豐富多彩的。

主持人:剛才羅怡給我們介紹了關於今日美術館公共教育方面的工作,網友們也會比較感興趣一點,我們日常大家作為觀眾去美術館來看這些作品來參觀一個美術館,大家比較好奇美術館當中的工作是什麼,我們面前看到的這些東西背後是怎樣的工作流程。比如現在在運作什麼樣的展覽,二位能不能給我們介紹,幫網友提供一下這樣的資訊,普及一下美術館當中是怎麼樣的工作流程。

羅怡:關於教育公共性,大家來看展覽不僅僅是走進美術館感受藝術氛圍看展覽,美術館裏的講解員會給大家做具體的講解,你看這個展品後面的文化意義、社會含義、美感在哪,這個其實也是一個教育。甚至包括我們的禮品店,我們的書店,有些藝術品無法觸摸,但是在禮品店有藝術衍生品可以把這種感覺把你當時的學習帶回家。另外啊從我們的藝術書店可以在這裡得到更多深入的藝術資訊。

張子康:其實每個教育環節都充滿教育的概念,包括我們去拉贊助,講到推廣的概念,我給你介紹這個項目怎麼好,有什麼文化價值,它在做什麼,藝術上有什麼創新,給你介紹得很透你可能才支援我。每個環節都要求每個職工對社會負有這樣的責任。禮品不是簡單的做得很好可以賺錢,不是這個概念,做禮品第一概念是用禮品做深入的學術推廣,起到更大的社會教育功能和審美的培養。杯子裏面印上圖案之後天天看到它就會得到一個審美的教育,你的眼睛慢慢看,到底為什麼畫這個東西,怎麼有意思,起到教育作用。如果社會群體可以説社會性的教育更多是通過這樣一種傳播在起著作用。你看美術館的禮品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到你的推廣做得好不好,你的産品和學術有什麼關係,這個很重要。包括羅怡剛才説的門票,門票上我們會打幾行字“感謝你支援當代藝術,感謝你支援今日美術館,感謝你支援中國藝術”,讓一個買門票的人不是為了這個錢,因為你是在支援當代藝術,本身買門票多給我錢我用於門票收入來推廣社會,本身是一種社會行為。現在要求美術館所有環節每個員工必須想到自己是在做什麼,你給社會在做什麼,有什麼樣的教育功能,對社會有什麼推動。

羅怡:館長平時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而且他要求我們像神職人員布道一樣,來傳播整個藝術的理念,傳播我們美的觀念。

展覽背後的美術館流程

主持人:回到剛才的問題,我們給大家掃一下盲,比如美術館背後的展覽工作流程是怎麼樣的?

張子康:在美術館來説是很複雜的,把這個展覽做好大家一看了之後感覺很好,很容易挑出毛病,這兒做得不是很到位,地上稍微有一點污,感覺這個美術館管理上面有問題,對藝術作品的感覺馬上有不好的印象。這背後是非常龐大的體系管理,這個展覽怎麼呈現出來?大的方面做一個戰略規劃。美術館整體這幾年做什麼,今年做明年的展覽計劃,明年到底展覽做什麼,今年我們是定的學術課題大的美術館概念“流派個案的整體研究”,在展覽的整體結構上我們考慮哪些重要展覽作為我們的學術框架,這是第一個要考慮的。

具體做展覽的時候,這個展覽來了怎麼去做?先是策劃工作要策劃好這個展覽是什麼學術主題,需要哪些藝術家參與進來完成這樣一個學術課題。把這個展覽主題拿出來以後,學術委員會進行討論到底有什麼問題,討論好之後確定下來展覽,也有可能策展人提出展覽主題,學術委員會來看符不符合我們美術館的戰略,符合戰略就支援把這個展覽定下來。展覽定下來之後需要預算,這個錢從哪兒來這是最根本的,能不能拉來贊助,什麼樣的客戶會贊助這樣一個展覽,拓展部的人一塊兒開會拓展,能不能拿來資金,能不能實現。這個展覽非常好,即使拉不到贊助,想辦法其他方法找資金,禮品店的收入是不是撥出一部分資金來,其他部分撥出資金來把這個展覽完成,或者有沒有基金會的贊助。我們這個展覽還是解決不了,也有可能再找一家主辦方跟我們聯合來做展覽,大家共同投入,這種情況也有,但是比較少一些。

定了資金才能實施,實施的時候選藝術家的每件作品,策展人跟美術館一塊兒來看作品符合不符合。如果作品本身想像的可能一開始是一個構思或者對原來作品的了解,拿來作品一看不行,定完策劃進行展覽的準備,每個細節怎麼宣傳怎麼布展怎麼運輸怎麼上保險就是很細節的問題。作品來了之後現場製作,有沒有現場,非常細節。這個展覽布展期只有三天時間能不能完成,這麼大的作品能不能完成。有的作品不行得一星期,那我只有三天的布展期怎麼辦,在外面完成,某一部分在這兒組裝還是怎麼辦,都要研究每一個細節。布展的時候有一個專門布展的人,項目負責人全面統籌,有時候運輸也沒準兒,可能藝術作品晚上12點到,進了美術館之後作品價值很貴,怎麼保護它,怎麼打開它,打開的時候什麼人在場,有疑問的地方是不是拍下來做記錄,這是非常細節的。國外大師的作品可能一個作品就幾千萬,要是損壞了的,美術館一年的費用都沒有了。對於這些細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藝術作品看起來像一堆爛東西放在這兒,但是這個東西不注意的話會隨意擺在那兒,但是這個藝術品可能就是要這個感覺,要是損害了不行。進了藝術館是一件美術作品必須要特別小心來保護它,每個員工都有這樣的責任。

布完展大家檢查觀看路線,觀眾來看的時候有什麼問題,再加上後面的教育推廣工作,還有一些人來講一下,展覽期間注意怎麼保護,是不是請策展人給學生、參觀團進行導覽、講作品等等,美術館的工作是很細節很煩瑣。

羅怡:甚至包括我們的保潔部分,保潔培訓都是整整一長套的錄影資料培訓。哪個地方的清潔標準達到什麼程度,要講美術館工作的流程是非常長的。

主持人:不知道網友是不是跟我一樣感到這當中的確非常多的線索,非常多的工作,我們要珍惜,看展覽的時候要倍加珍惜這個機會。

剛才我們聊了很多比較專業的東西,兩位是美術館工作的專業人士,你們在看美術館的時候最好的那種美術館給你非常理想的觀看體驗是什麼?考察歐美很多國家有非常成熟的美術館展覽機制、運作過程,這當中一個美好的博物館、美好的美術館參觀體驗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

很遺憾中國還沒有一家當代藝術的陳列館

羅怡:我講一個館長的小故事,在06年我跟館長一塊兒去紐約,其實博物館對於我們來講,已經看了很多,真正的感受是博物館的氛圍。從出機場館長跟我感慨,你看這裡就有美術館這麼多豐富藝術活動介紹的資料,在大街上有美術館展覽的預告,有燈箱,在大都會博物館或者MOMA附近的街區都有介紹的燈箱。一進去有很固定的陳列展,其實很遺憾的是中國的美術館似乎還沒有一家當代現代的陳列館,這是很遺憾的。從專業角度來講,每次看博物館的經歷就我個人而言都非常寶貴,而且基本上如果有機會出門都是在看博物館,而且作品給人不同的震撼和不同的感動,有時候很開心,當時那種氣氛很溫馨,有時候視覺上受到強烈的刺激,各種不同的感覺都有。但是如果從專業做博物館的感受來講,中國的觀眾哪一天可以在中國自己的博物館裏面很固定地看到我們自己整個當代藝術比如一百年的流變,很遺憾。尤其在國外美術館別人當代館裏面,你站在別人的當代館裏面介紹這個館是中國館,中國的藝術是這樣過來的,你發現太遺憾了,在中國竟然看不到。這種感覺也是我們想要來寫這本書的原因,而且有一個好消息告訴網友,我們今日美術館今年就會有陳列展,有海外的華人藝術家和在國內的華人藝術家裏面最著名的當代幾位藝術家比如蔡國強、徐冰、黃永砯、方力鈞、岳敏君,會有兩個館,大概有五六百平米作為固定的陳列展示。不管什麼時候觀眾走到今日美術館可以看到當代藝術最傑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張子康:陳列館最大的作用,是梳理美術的發展,能夠看到藝術的過程,對於人的教育是完整的,沒有陳列館就沒有梳理的過程,給觀眾所帶來的東西永遠是散亂的。中國的文化、中國這一段的藝術為什麼老百姓不能清晰地了解,這種藝術到底是哪些藝術,是什麼樣的發展過程,老百姓看不到這樣的東西,得不到這樣的教育,因為美術館這方面缺失是很重要的一點。進入美術館今天是這個展覽明天是那個展覽,很豐富,但是是碎的是散的。中國這幾年整個發生了什麼,在文化上形成什麼樣的影響,這個我覺得沒有這樣的陳列館,大家看了以後一定是沒有梳理的一定是鬆散的,得不到好的教育。不能説國外的藝術怎麼偉大,中國的藝術照樣偉大,一點不比西方遜色。但是所有的人連中國的小孩都知道蒙娜麗莎,中國小孩有幾個知道八大山人。外國小孩更別提了,更不知道。這就是美術館教育的缺失,這一塊很重要。一個好的美術館應該承擔起這種責任來,當然一個好的美術館不光是這麼一點,包括非常細節的東西,比如進到美術館展覽的品質,能看到好的展覽,能夠幫助你去看這個展覽以後做更多的梳理,産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提示、更多的講解,包括一個挂畫一個空間的感覺,進到那個感覺之後就會是專業來做的。在家裏挂畫就挂不成那樣,只有很專業的人士對這個作品怎麼來挂。比如燈光怎麼來打,都是非常專業的。國外一個燈光師這種專業人士可能一個月拿好幾萬的薪金,在國內讓一個本科生專業做燈光的事他不願意去做。這是中國教育方面的事情,中國方面的專家也太少了,我是博士生,願意在你們美術館做墻壁研究,沒有這樣的人。這還是整體的素質提高,我們的美術館要想達到高品質不是簡單的元素,需要整個社會教育來完成,得有這樣的人才。讓美術館聘一個每個月兩千塊錢工資的燈光師,我們聘不起,我們是公益性質的。

夾縫中成長的美術館

主持人:當代藝術進入人們的視野一邊嚷嚷泡沫很大,一邊嚷嚷炒到多高拍賣到多高的價錢,當代藝術給大家留下這樣一個印象,但是真正大家接觸當代藝術理解當代藝術其實是沒有地方可去的,剛才的確説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最主要的作品在海外或者在某些地方,但是並沒有給大家一個可看的空間。上個月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和旅遊”,很多去紐約的都會去大都會看一看,成了一個城市非常重要的名片。中國在這方面做得還是很不夠。作為提升整個城市文化的意義來説,今日美術館有什麼樣的理想或者什麼樣的想法?

張子康:今日美術館肯定想做一個最好的美術館,但是需要一個過程。我剛才説了有很多原因,但是需要大家一塊兒努力實現,不是一個個人就能夠實現的,需要很多社會力量,包括政府對你的支援、社會的關注、社會的支援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需要時間,但是在中國什麼奇跡都能發生,中國幾十年完成了幾百年的過程。中國美術館的發展速度也不會遜色,很快跟上去。但是這個需要政策的完善,需要有這個土壤,才能長出這個苗來。我們可能是在夾縫當中長出來的,我們希望以後未來的生長是很好的土壤裏面不是在夾縫當中生長出來,而是有能夠長強大的土壤,這個土壤包括國家的政策、社會的支援、人們的素質、人們對美術館的理解、對美術館事業推動的人來共同完成。如果本身這個土壤不具備這樣發展的空間的話,確確實實在發展當中是有問題的。中國美術館跟國外美術館從資金上差異很大,但是這種差異到底怎麼完成,差異很大。MOMA美術館禮品收入去年是1.7億美金,利潤肯定有幾個億,中國幾個美術館才有幾個億的資金?從國家的免稅政策上,這個免稅政策並沒有形成,美國的免稅政策很好可以抵稅的,在中國不可能的,抵稅很少。要使美術館發展起來,要培養的話,必須要給它土壤,沒有土壤也能長出來,但是是非常艱難的生長。雖然説我們能生存,但是與大家理想當中大家期望的美術館差距還很大,不是一點半點。另外國家還有國家美術館,我們只是國家美術館的補充,我們不是國家的大美術館,民營美術館只是給國家美術館做一個補充,對社會起到它所起到的作用。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應該全社會包括政府都應該看到,可能才能發展得特別好。

主持人:在之前我們有一次採訪張曉剛老師也談到中西方整個藝術教育的差異,當我們這邊的藝術家還通過畫冊來學習如何畫畫的時候,可能國外的小孩是老師帶著在藝術館裏面,做裝置就像做玩具一樣,曉剛老師當時非常有感觸談到這一點。張館長之前也學過藝術,對於整個藝術館和藝術家的成長這一環也會有自己的了解。我們現在所要著力的環境對於藝術家的成長而言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者意義?

張子康:這一塊其實中國也是發展很快,雖然跟國外的兒童教育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從我小時候來講,我小時候畫冊都很少見到,後來國內出現大量的畫冊,包括國外最新的東西也能夠看到,現在已經比原來豐富得多。還有在網路裏面的傳播速度,新的觀念的傳播,現在已經史無前例了,中國的速度也是很快的。作為美術公共教育美術館的作用,張曉剛老師所説的作用,實際美術館的作用可能不夠,但是這個不夠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包括學校美術教育有沒有主動性到美術館來,每個活動我們給學校發請柬請師生免費來看,學生往往有其他壓力其他活動,很大一部分孩子沒有把這個教育放在美術館的課堂裏面。再加上美術館缺失的不完整,沒有陳列館會有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相當於學生看到中國現代史的這一段發展脈絡的時候,美術館沒有這個展覽,這個課沒法上你這兒來上,找不到這樣的東西。美術館怎麼去完成?也不是今日美術館或者當代美術館,當代美術館建立一個陳列館做這樣的事情,現代文化怎麼去看,古代文化怎麼去看,只能通過書籍和網路。但是這種傳播大家都知道肯定跟現場看到的東西是有距離的,對作品的體驗,對環境的體驗,其實看電視也是一樣,在家裏看一個小錄影跟去電影院裏面看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尤其藝術作品很多東西不光是我眼睛看了這個大的感覺,而是它的氣氛或者它對你的大小、視覺遠近的感覺包括觸摸的感覺,體驗的誤差差距是很大的,感受完全不一樣。把一個很大很大的形象縮小成這麼小的時候,你看到沒有什麼感覺,但是體走到美術館裏面那麼大你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一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提高,共同努力完成。中國應該很短的時間內趕上,鳥巢那邊要建四個博物館,中國博物館的建設速度非常快,中國最重要的是怎麼把軟體跟上,這麼多美術館裏面展覽什麼東西,都是重復的東西又沒用,怎麼去定位這都是問題。

羅怡:硬體上我們已經很讓世界驚訝了,軟體上我們還需要練更多的內功補上這堂課。

張子康:這個是很重要的,不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但是我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兒童會有這樣一個更好的甚至超過國外的美術館,相信會有這麼一天。

主持人:我們聽到非常多的關於美術館各方面的知識以及關於在中國做美術館各方面的情況,謝謝兩位嘉賓今天作客文化客廳,謝謝各位網友的參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