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鄭欣淼:故宮的價值與地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31 02:27:50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第三,文物南遷進一步強化和提升了故宮文物的國寶地位。

  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佔我東北,華北告急。故宮博物院理事會考慮日軍一旦入侵華北,故宮文物就有被毀或被劫的危險,於是決定選擇院藏文物中的精品,遷往上海儲藏。這一計劃得到國民政府批准後,故宮就開始了南遷文物的準備工作,首先是挑選文物,集中裝箱。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地區形勢更為緊張。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於是決定,將已裝箱的文物從當年1月起,分批運往上海。

  故宮文物南遷的消息經報紙披露後,引起截然不同的反響。支援者認為,日軍極有可能得寸進尺,繼續南侵,有必要把故宮重要文物轉移到南方安全地帶。國土淪喪猶可力圖恢復,任何文物之損失,終將萬劫不復。反對者則認為,遷運文物猶如棄國土于不顧,勢將造成民心浮動,社會不安。反對最力者為北平市民周肇祥,他于中南海成立“北平民眾保護古物協會”並自任主席,發通電,散傳單,公然表示將以武力手段阻止文物南遷。當時一些文化界名人也反對南遷,如胡適、魯迅等,魯迅寫有“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及“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的諷刺詩句。而有意思的是,此後不久即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先生正在為文物南遷奔忙時,他的兒子馬彥祥卻以筆名在報紙上發表多篇文章,對文物南遷提出批評:“因古物之值錢,結果弄得舉國上下,人心惶惶,束手無策,這種現象,想起來實在有點好笑。”他説:“我們國難一來的時候,不是大家都眾口一辭地説‘寧為玉碎,勿為瓦全’麼?現在為了一點古物,便這樣手忙腳亂,還説什麼犧牲一切,決心抵抗?要抵抗麼?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起!”想不到的是,1937年11月下旬,故宮有兩列裝文物的火車要從南京發往陜西,缺少押運員,院秘書便請馬彥祥幫忙押運,他便擔負了這個重任。四年前的反對,到這次甘冒戰火參與到押運故宮文物西遷的行列之中,馬彥祥的認識已有了重大轉變。

  故宮的文物不能簡單地視為古董、古物,而是國寶,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産,其中蘊含著民族的歷史、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情感,不能以幣值論價。故宮文物南遷的爭論,使人們對它的國寶地位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文物南遷十多年,受盡種種險阻,始終為國人所關注。而文物的常常化險為夷,使“古物有靈”的説法廣為傳頌,且與“國家的福命”聯繫了起來。1947年9月3日,馬衡院長在北平廣播電臺作了《抗戰期間故宮文物之保管》的著名演講,簡要介紹了抗戰時期文物南遷、西遷的經過以及保管之困難等。他説:抗戰八年之中,文物多次險遭滅頂之災,例如當9,000多箱文物由重慶運往樂山途中暫存于宜賓沿江碼頭時,重慶以及宜賓上游的樂山和下游的瀘縣都遭到敵人的狂轟濫炸,唯有宜賓倖免;長沙湖南大學圖書館在文物搬出後不到四個月就被炸毀;重慶的幾個倉庫在搬出後不到一個月,空房也被炸掉;從南鄭到成都時,在把存放在南鄭文廟的文物運出後剛12天,文廟就遭敵機投下的7枚炸彈夷平。“像這一類的奇跡,簡直沒有法子解釋,只有歸功於國家的福命了。”

  從現在來看,歷史已經證明,當時還不可能有比南遷更為有效的保護文物的方法。為了避開戰爭的災難性破壞,為了保證在這一個非常時期文物不受損失,最為可能的方法就是將文物遷到安全的地方。遷徙疏散成了戰時文物保護與保管的手段。

  不僅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許多國家為了防止德國的侵掠,也都紛紛疏散、藏匿本國博物館的藝術精品。以英國為例,英國博物館的主管們1938年就做轉移藏品的準備。他們計劃將藝術收藏品轉移到英國西北部的威爾士隱藏起來。在倫敦本地,地鐵未用地段被預置為儲存點。在國家美術館,大幅畫的邊框都做有特別的槽口,以便很快從框中取出畫裝入存放在地下室的箱子裏。經過多次操練,一個大美術館能在7分鐘內清空。1939年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宣佈後,歐戰的步伐不可避免地加快,英國博物館即著手裝箱外運。裝滿了包裝好的首都藏品的皇室列車只能以每小時10英里的速度行進,以使顛簸震動減少到最小限度。大多數英國藏品甚至在9月3日正式宣戰前就抵達指定隱匿地點,9月5日,所有重要物品都撤離疏散。

  再以美國為例。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本土主要博物館即著手轉移他們最有價值的收藏品,弗立克、大都會和其他藝術品收藏機構做出了授權轉移收藏品的決定。文化資源保衛委員會1943年3月的報告稱,僅從華盛頓就有4萬立方英尺的書籍、手稿、印刷品和繪畫,加上第一面星條旗,以及那些代表著美國民主發展步伐的檔案被送往“內陸腹地的三處教育機構”;《獨立宣言》則送往諾克斯堡保存。

  歐洲及美國博物館的文物藏品,絕大多數是來自世界各地,一般主要不是本國本民族的藝術品,而故宮的文物,全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是中國5000年藝術長河的重要載體和見證。與歐美相比,故宮文物精品在外十多年,受盡艱難曲折,更是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人類文化遺産的奇跡。

  第四,海峽兩岸兩個故宮博物院的同時存在,為兩岸同胞及國際社會所關注,也更加彰顯了故宮及其藏品的國寶意義。

  上世紀40年代末,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的1/4運到了台灣,1965年在台北成立故宮博物院。從此,世界上同時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

  國民黨政權在潰退大陸時,運走這批文物精品並成立故宮博物院,當然不僅是這些文物貴重值錢。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地址,據説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稱為“中山博物院”,“行政院長”嚴家淦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館的賀詞中對此作了説明:“此一博物院定名為中山,並在國父誕辰之日落成,尤具意義。國父以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傳的道統為己任;博物院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現在博物院以中山為名,來紀念國父,就是要把國父的思想發揚光大,達到天下為公的地步。”雖然同一地方既是中山博物院又是故宮博物院,讓人有點費解,但立意則很清楚,強調台灣政權是中國的代表,也是皇家文化傳統的繼承人,而皇家收藏就是這一身份的一個證明。台北故宮博物院認為,“本院肩負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民族傳統源流的導揚、以及國民人文藝術素養的提升”。故宮文物也成為台灣當局企圖“在經濟之外,另一突破外交孤立的取向。”近些年來,台灣當局推行“去中國化”路線,又想通過台北故宮藏品爭取國際社會的關注,使其陷入尷尬的地步。

  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重大發展。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7日,故宮博物院在閉館40多天后重新對外開放。3月21日,北平市軍事管理委員會接管了故宮博物院,全體工作人員原職原薪,馬衡院長繼續任院長。6月7日軍事管制結束。20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百廢俱興,維修頹壞古建築,整頓臟亂環境,充實院裏人力,制定了明確的發展方針,特別是通過文物清理以及政府調撥、購買、接受捐贈等,一批流失在海內外的清宮舊藏重新回到了故宮,而且補充了更多的過去清宮所沒有的精美藝術品,使北京故宮成為世界上收藏中國文化藝術品最為宏富的寶庫。

  台北故宮博物院現有文物藏品65萬件冊,清宮舊藏及遺存佔到92%以上。截止2006年9月底,藏品總數為655279件冊,其中銅器5994件,瓷器25310件,玉器12103件,漆器707件,琺瑯器2510件,雕刻651件,文具2379件,錢幣6952件,繪畫5257件,法書2959件,碑帖450件,拓片756件,絲繡279件,織品88件,摺扇1641件,印拓7件,雜器12293件,善本書籍176713冊,清宮檔案文獻386729件冊,滿蒙藏文獻書籍11501冊。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約150萬件套,85%為清宮舊藏和遺存,依據不同質地、形式和管理的需要,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銘刻、雕塑、銅器、陶瓷、織繡、玉石器、金銀器、珍寶、漆器、琺瑯、雕刻工藝、其他工藝、文具、生活用具、鐘錶儀器、帝後璽冊、宗教文物、武備儀仗、善本文獻、外國文物和其他文物等,共25大類69小項。其中繪畫43202件,法書54927件,碑帖25464件,清代帝後書畫約25000件,銘刻32144件,陶瓷349161件,銅器29169件,玉器28461件,石器1395件,金銀器3317件,珍寶1121件,漆器17707件,琺瑯器6155件,雕塑9738件,雕刻工藝10148件,其他工藝12348件,織繡139592件,文具65055件,傢具及生活用具35487件,鐘錶儀器2629件,帝後璽印4941件,宗教文物41123件,武備儀仗樂器19501件,外國文物4903件,善本特藏195318件冊,書版230000塊,古建築類文物5468件,另有正在整理的其他文物資料及古籍等約20萬件冊。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比較起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文物藏品總數、文物種類以及精品總數上,都遠遠多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但是兩岸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其藏品有著很強的互補性。通覽兩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還有三個明顯特點:

  其一,故宮文物的經典性。從物質層面看,故宮只是一座古建築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築,而是皇宮。中國歷來講究器以載道,故宮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傳統的特別是輝煌時期的中國文化,是幾千年中國的器用典章、國家制度、意識形態、科學技術以及學術、藝術等積累的結晶,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物質載體,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徵物,就像金字塔之於古埃及、雅典衛城神廟之於希臘一樣。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説,故宮文化是經典文化。經典具有權威性。故宮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華。經典具有不朽性。故宮屬於歷史遺産,它是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的沉澱,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已的創造和精神,具有不竭的歷史生命。經典具有傳統性。傳統的本質是主體活動的延承。故宮所代表的中國歷史文化與當代中國是一脈相承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今天的文化建設是相連的。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説,經典文化永遠都是其生命的依託、精神的支撐和創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續和賡延的筋絡與血脈。

  其二,故宮文物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重要載體和見證。故宮是世界上最豐富、最重要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寶庫。在兩岸故宮的210萬件套文物中,論時代,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論範圍,囊括了古代中國各個地域的文明精華,包容了漢族和古代許多少數民族的藝術精粹;論類別,包含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所有門類。故宮庋藏的各主要類別文物,其本身就完整地記錄了該類文物從萌生、發展到輝煌的文化鏈。以書法為例,故宮的藏品涵蓋了從契刻到書寫進而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書法藝術的歷程,藏品從甲骨文、鐘鼎文、直至晉朝開始形成書畫藝術,此後,歷朝各代的名家流派,幾乎一應俱全。再以陶瓷為例,從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彩陶,直到兩宋的五大名窯,元青花瓷,明代白瓷、釉裏紅、鬥彩等,清代的粉彩和琺瑯彩等;其他如玉器、銅器和許多工藝品等,也是如此。為了這條歷史文化長河永遠奔騰流淌、潤澤後代,故宮還在收藏現當代的藝術精品。因此,故宮是一部濃縮的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在故宮博物院的各類文物藏品裏均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其三,故宮藏品與故宮古建築都是曠世之寶。故宮藏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與故宮古建築的不可分割。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産,故宮的文物藏品因此也是世界文化遺産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的,同時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基於雖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但故宮只有一個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以及兩個博物院的收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産的事實,因此努力保護好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産,併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中華文明賡續不斷而努力,就是兩個故宮博物院莊嚴而神聖的歷史使命。

  概括起來,故宮的國寶地位有以下五個特點:

  一、故宮的皇家收藏,決定了它的國寶意義;故宮博物院的成立及其不平凡經歷,給皇家收藏賦予新的意義,使它與民族文化血脈的傳承聯繫在一起。

  二、故宮的國寶,統指故宮的所有文物藏品,也包括故宮古建築。

  三、故宮國寶具有中華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意義。

  四、故宮的國寶地位是歷史形成的。

  五、故宮是不可替代的。

  故宮文化的整體性、豐富性及象徵性,使故宮成為取之不竭的文化寶藏。保護故宮及其藏品,就是保持我們與祖先聯繫溝通的渠道,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故宮豐厚的文化資源,對於我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於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都能夠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在今天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偉大實踐中,故宮博物院決心努力探索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創新、在弘揚中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作出應有的貢獻。

   上一頁   1   2   3   4   5   6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