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長效設計:思考與實踐展覽圖集

時間:   2021-06-21 10:21:35    |   來源:    藝術中國
藝訊 > 展事 >
1/

推薦

由深圳華·美術館主辦,左靖工作室、D&DEPARTMENT承辦,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協辦,以及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共同支援的“長效設計:思考與實踐(2000-2020)”,展覽于2021年5月29日至9月12日在華·美術館展出。

在本次展覽探討的主題“長效設計”(Long Life Design)理念發起者,日本設計活動家長岡賢明看來,長效設計是“另一種設計”,是對時下消費觀念的及時教育,也是對上述服從資本邏輯的“設計”理念的審視、反觀,以及——“糾正”。此次展覽由策展人長岡賢明、左靖聯合策劃,探討自2000年以來“長效設計”理念如何回應在其誕生地——日本由繁榮的消費文化和物欲催生的社會及環境問題;同時,本次展覽將植根于中國的本土語境,進一步提供“長效設計”理念在中國在地化的思考和實踐樣本,以此審視2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深刻變化。

展覽分為十個單元進行呈現:1、何謂長效設計;2、D&DEPARTMENT店舖:長效設計的提案與銷售;3、60VISION:長效設計企業的初心;4、NIPPON VISION:長效設計的地域文化;5、d SCHOOL:學習長效設計;6、d design travel:體驗長效設計之旅;7、d食味研究所:品味長效設計;8、d47 MUSEUM:長效設計美術館;9、DESIGN RECYCLE:長效設計的迴圈再利用;10、在中國實踐長效設計。除此之外,還將結合第5單元,在展覽期間以深圳本地的可持續物品或活動為對象,組織d SCHOOL活動,並在華·美術館的衍生品商店開設D&DEPARTMENT店舖的快閃店。

設計的涵義不應該是單一而固定的,它隨著整體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生長出新的形態,如今設計已經滲透到更複雜的結構和網路當中。華·美術館一直嘗試去拓展設計的邊界,而究其本質,對“長效設計”的倡導與實踐便是一種社會設計。此次長效設計:思考與實踐(2000-2020)”項目也將通過展覽、博物館商店、研習會、出版、系列公共項目等形式推動設計的交流,使“長效設計”理念得以傳播,並試圖消除長久以來人們對設計産生的誤解,讓社會重新認識和思考設計與生活的本質。

華美術館外立面的蜂巢主視覺

60VISION計劃,重現長效設計企業的初心,復刻曾經的原點産品,將其再次投向市場,以此連接經典與當下。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正處於戰後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經濟復蘇與發展使得國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生活用品製造商於是試圖通過設計來提高産品銷量,可謂是製造業的黃金時代。然而好景不長,不斷涌現的新産品加之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使得這些經典産品像是完成了使命一般不斷遭到停産。為了挽救日漸低迷的製造業,D&DEPARTMENT首先明確了品牌的重中之重,即要重新審視“創業的初心”,於是聯合那些仍然秉持初心且擁有初心産品的企業,發起了60VISION的倡議。

60VISION計劃之KARIMOKU大堂單人沙發,自1968年推出後便一直生産至今,是KARIMOKU的回歸原點之作。

60VISION計劃之MARUNI橡木沙發椅,這款可延展組合的自裝式沙發椅以60年代的商品為原型復刻而成。

d47 MUSEUM“47人工藝展”。從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各選出一名工藝作家,展示他們充滿朝氣與感性的作品。他們以各自生活的土地上的風土歷史為背景,在自身的創造性與社會的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通過器物和工具的形式進行自我表達。其中一些作品乍一看或許與“當地特色”相去甚遠,但對於在當地生活、製作工藝作品的作家而言,在故鄉出生並成長的記憶已經成為了他們創作的原點,當地固有的材料和技術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延續。

d47 MUSEUM “47人工藝展”之木工,作者:清水勇太-(1980—-),産地:神奈川,該作者師從寄木細工(木片拼花傳統工藝)名匠,後和其他年輕的寄木細工手藝人組成團體,一起開展工藝創作。

d47 MUSEUM “47人工藝展”之木工,作者:原田和明-(1974—-),産地:山口,作者在開始創作機械人偶後,前往英國學習現代工藝,學成後回到家鄉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d47 MUSEUM“虔誠的設計展”,為那個真實存在的人而設計 。以柳宗悅在民藝思想中特別強調的“直覺”,從日本47個都道府縣選取“迷人卻不知何故的適度量産品”進行展示,並從中探尋它們迷人的理由。摒棄來自媒體及社交網路的繁雜資訊,將這些物品陳列起來並仔細端詳,就能從中找到造物的未來發展方向。

把月光贈予相遇之人。paper moon  淺野商店  內田繁(內田設計研究所),這是一家製作岐阜燈籠的百年老鋪。這款照明器具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再設計,過去的優雅與細膩在其中得以延續。願讓燈籠獨有的自然外形出現在日常的生活空間,為人們帶來質感柔和的光線。産地:岐阜

Nippon Vision “物産設計 2014”。日本設計發展至今,給人帶來的感官體驗發生過怎樣的進化與演變?在當今的設計時代,傳統工藝品等長久以來在日本各地深得喜愛的物産又是如何被重新設計的?本展覽單元將同時把“傳統工藝品的原點”以及“經過重新設計再次誕生的最新物産”展現在大家面前,以此呈現當今日本“物産設計”的全貌。重新設計不僅僅是對流行的表達,如何為存在已久的傳統設計賦予新意,也是製作者和設計者所面臨的挑戰。希望通過本次展覽中的“原點”與“再設計”,展現重新設計的真正本質,見證製作者和設計者在挑戰中的前行之路。

Nippon Vision “物産設計2014”之德島。願陶藝成為真實的日常。願它不被傳統的樣式所束縛。究竟什麼才是傳統工藝的進化?如果還和過去一樣,那就太奇怪了。Origin / 原型,燒制酒器套裝 / 矢野陶苑。德島的傳統工藝“大谷燒”以壺、藍瓶等大型陶器以及燒制它們的登窯而聞名。起源於江戶時代,陶工從豐後國(即現在的大分縣)來到此地制陶。'+Design / 設計後,SUEKI CERAMICS 馬克杯“霧藍” / 矢野陶苑 / 設計師:矢野耕市郎。SUEKI CERAMICS是為了將陶瓷器發展成德島縣的支柱産業而誕生的。該品牌以當地的大谷土為原材料,在2萬多次釉料測試中選擇了這種顏色。

Nippon Vision “物産設計2014”之神奈川,簡簡單單,就已足夠。Origin / 原型。27回秘密箱 / 浜松屋。天然木材的色彩與木紋精緻的幾何紋樣是寄木細工的特徵。秘密箱發明于江戶時代,按照規定順序滑動方能打開。'+Design / 設計後。工具箱[小]/OTA MOKKO / 設計師:太田憲(OTA MOKKO)。依託旅遊禮品産業傳承至今的寄木細工,講究“物品貼近生活,如日用品一般,讓人每天都想使用”。

Nippon Vision “物産設計2014”之茨城。既然原先的手持功能已不被現代生活需要,那就將其設計為放在地上的造型。化繁為簡才好。Origin / 原型。九子弓張(KYUKO YUMIHARI)[圓形]/ 鈴木茂兵衛商店。1865年,第四代鈴木茂兵衛開始製作提燈。直至今日,鈴木茂兵衛商店仍是提燈的製造商和供應商。江戶時期,水戶藩的下級武士為討生活而紛紛投身於燈籠製作。'+Design / 設計後。SUZUMO燈籠 MIC系列 鳥「S] / 鈴木茂兵衛商店 / 設計師:MIC*ITAYA(POWER OF BEAUTY)。不安於傳統産業的現狀,以製作真正“適合當今生活的燈籠”為目標,挑戰燈籠的新設計。

d design travel,體驗長效設計之旅,用設計的眼光挖掘每片土地的歷史性與獨特性,編輯、打造全新的旅遊服務。《d design travel》由長岡賢明于2009年創辦,倡導溫和而輕鬆的旅行,如今已出版29本。日本的47個都道府縣,每一處都蘊藏著獨特個性和風土魅力,以及只有敏銳觀察才能發現的美好設計。d設計之旅的編輯團隊駐地生活兩個月,以事先確定好的篩選標準和編輯方針實地取材,深入採訪當地的手工藝者、買手店店主、藝術家、文化學者,捕捉當地的人文、建築、美食、民藝等設計細節,最終以統一的編排風格將內容呈現給讀者。每一本《d design travel》出版後,都會在東京的d47美術館舉辦相關展覽,現場會展出編輯團隊在采編過程中所發現的被投入使用、且當地特有的工具、日用品、手工藝品以及建築。

《d design travel》用設計的視角挖掘各個地方的“歷史性”和“獨特性”,通過旅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1縣1冊”,為各縣製作旅遊觀光手冊。各地的D&DEPARTEMENT店舖亦作為當地設計之旅的起點,肩負起旅遊資訊中心的職能,為大家提供設計之旅的資訊和行程定制等服務。

中文版《d 設計之旅》已于2018年5月起陸續推出。中國版《d設計之旅 黃山號》計劃將於2021年出版。

d design travel 之京都。MonotaRO消防水桶。在木造建築較多的京都,消防水桶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內藤商店 掃帚。在遍地都是神社佛寺的京都,掃帚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打掃時也應顧及雅致風情。

d design travel 之群馬縣。嬬戀村卷心菜插畫海報。卷心菜是群馬縣的名特産,如今也被用於各種宣傳活動。這張海報還登上了《d設計之旅:群馬》的封面。吉田達摩店緣起達摩 7號 黑。這是來自日本著名的達摩不倒翁産地群馬縣高崎市的“高崎達摩”。顏色和設計均可另行定制。

d designtravel 之岐阜縣。林工藝Paper Stone 落地燈。岐阜燈籠是岐阜縣的名産。這款照明燈使用美濃和紙手作製成。

d SCHOOL,學習長效設計。 “長效設計:思考與實踐 2000–2020 ”展覽期間,將不定期通過舉辦“學習長效事物”的工作坊、講座和文化體驗等活動,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d47 食堂,品味長效設計。D&DEPARTMENT的食物研究所,通過設立能夠品嘗到日本47個地方風味的食堂,研究、推廣食物的長效設計,開辦可學習各地飲食文化的料理教室,並舉辦了一系列例如與製造商一起學習餐食文化的活動。在這裡,製造商、料理人和生活家們共同探討、打造可持續的健康飲食文化。

食味研究所每月會在 47 個都道府縣中遇到的地方特色食物中制定一個研究課題,  根據研究課題在 d47 食堂為客人提供當地特色的定制套餐, 食材均由當地農場直送,  也會用到平日不易購買的季節及地域限定的蔬果食材。 此外, 一些不影響食用,  略帶瑕疵,  按規定不能上架售賣的食材會被用於衍生品開發。

岐阜定食。白米飯(瓷碗•梅山窯出品)。濁酒(玻璃杯•安土草多作品)"下呂市“天領造酒”釀製的濁酒口感柔和、香味濃郁,飯前或佐餐皆宜。"蔬菜炒雞肉(因州中井窯)"將雞肉用醬油和味增腌制後,與圓白菜炒制而成的當地家常菜。每家每戶、每個餐館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拌腌菜(淺焦糖釉小碗•小田陶器出品)"初春時拿出陳年的蕪菁葉或白蘿蔔腌菜,洗去鹽分後煮制而成。每戶人家不同的菌群會為其帶來恰到好處的酸味。"味增湯(朱紅色上質漆碗•滴生舍出品)山椒(飛彈山山椒)"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花椒粉由高山市特産的飛騨花椒製成,也可以撒在湯裏。花椒麻麻的口感非常提味。

DESIGN RECYCLE,長效設計的迴圈再利用。設計師與製造者的職責並不僅限于不斷設計或開發新的産品,也包括了去發掘世界上已然存在的、通用性高且耐用的商品,回收後進行再設計與創新,思考如何讓它們重新成為人們想要擁有的商品。回收衣物捐贈方:廣東衣起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長效設計在中國。D&DEPARTMENT 從 2000 年創立伊始,就確定了“為了下一個時代的進步,來重新審視地域的個性並將其有效推廣”的理念。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可持續性問題的憂慮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可持續設計作為解決之道,長效設計是其中重要環節。對此,國內有很多機構和個人有多樣化的思考與實踐,儘管在商業轉化上尚屬起步階段,多數構想仍在概念範疇,但他們的工作有著重要的開創意義,並將對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産生著越來越多的影響。

長效設計在中國之「設計互聯」。“去!設計社區節”作為設計互聯學院社區營造的年度品牌活動,以深圳蛇口社區為載體,致力於激發自下而上的社區營造實踐。2019年第三屆社區節,設計互聯嘗試從“嘉年華”的組織者,轉變為基於社區的、小規模的、漸進式的社區活動連接者——希望讓設計和居民更近一些。社區公共座椅除了冰冷的石凳、單調的長椅,還有怎樣的設計可能?以“設區營造”為主題,招募了居民和不同專業背景的設計師近百人,共改造設計公共座椅四十五張。

長效設計在中國之《d設計之旅·黃山》。這是《d設計之旅》中國版的首期。黃山市包括歙縣、黟縣、祁門縣和休寧縣,以及屯溪區、徽州區和黃山區,一共四縣三區,是一個文化和歷史有較多沉澱的地方。《d設計之旅·黃山》沿襲《d設計之旅》的采編標準,以設計的眼光挖掘黃山市的獨特個性,通過實地旅行的方式,深入採訪當地的職人、店主、文化學者,捕捉當地人文、建築、美食、民藝等設計細節。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從“景觀”“美食”“選品”“咖啡”“旅店”“人物”6個領域,分別選出能夠代表黃山市“長效設計”的d mark;而“主編之旅”欄目則由主編設計旅遊路線,並親自帶領讀者遊歷他心目中黃山市的“設計之旅”。

其他欄目則將圍繞“數字”“活動”“日常”,介紹黃山市的基本資訊,並從“民藝”“美食”“影音閱讀”等方面,展現黃山市的另一種樣貌。

長效設計在中國之「naze naze」。naze naze取自獨龍語naze naze brao,意為“慢慢地織布”。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 ,分佈于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以及獨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獨龍毯是獨龍族的特有民族織物,圖案以彩色條紋為主,手工腰機織成,古時有“日為衣,夜做被”之用。2015年,由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牽頭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與保護-naze naze獨龍族”項目正式啟動。klee klee作為主要合作方,在雲南省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的協助下,參與到了前期調研、織女培訓、設計升級、生産組織、推廣銷售等各個環節。項目希望放大當地女性的勞動價值,開發出更多集合民族特色與現代都市審美的獨龍毯産品。所得收益全部返還于獨龍族社區,用於當地社區的自我持續發展。

長效設計在中國之「SUMMER WOOD」。夏木織物于2013年推出,是一個專注于手工織物的設計品牌,我們致力於以現代、獨立、專注的精神,復興「瀏陽夏布」等傳統手工織物。夏木與當地的紡紗、織布和染色工人緊密合作,通過融合現代創新和傳統工藝,生産出高 品質的有機産品。 

長效設計在中國之「engraft」。“一次性”的再思考,從感官入手,每一種材料都值得被珍視。engraft(嫁接)是一組由PLA(聚乳酸)製成的食具,這種材料來源於甘蔗、玉米、木薯等植物,通過糖化、發酵等工藝合成,廢棄後在工業堆肥條件下可以完全生物降解。


長效設計在中國之「舊好工作室」。流浪貓、舊衣、森林,一家社會企業的解決方案。2020年,舊好工作室關注到流浪貓與城市生態威脅的問題,以及迴圈經濟背後中國每年産生約2,600萬噸廢棄衣物,超過60%作為固體廢物被出口到非洲。如何不依賴社會大義通過舊衣引導消費者重新思考與物質的關係?如何聯合服裝産業和非營利組織改善流浪動物的生存狀況並推進寵物立法?以及如何推動鄉政府促進當地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和鄉村的自然教育?憑藉用舊衣和木材製作貓窩的構想,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長效設計在中國之「失物招領」。失物招領是以傢具為核心産品,為每一位熱愛生活的人提供圍繞著“家”這一主題的家居織品、日用器物、主題活動、藝術展覽等選擇的店舖活動體。沿著真實生活的脈絡出發,跨越時空與地域,在過往的文化寶藏中探尋那些似乎被遺落的生活、尚未被注視的風景、不曾被講述的故事……從中尋回珍貴的原石,打磨、淬煉、再生,用設計賦予其現代生活的意義,招領至你我的當下日常。從2008年創立以來,已設計製作兩百款傢具,其中“鐵管椅”“小明椅”“三層玻璃櫃”等是代表性單品。


特別介紹:「中國可持續設計大獎2021」。2020全球疫情激發了社會各界對於人與自然、環境保護的深入思考和公益行動。可持續社區與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産觀念正在影響著創作者們重新思考設計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如何能推動及倡導社區的可持續性?設計是否也更應該考慮環保長效、克制誠實、簡潔永恒?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秉持“文化創新、藝術公益”的宗旨,於今年2月發起年度專業大獎:“中國ECO DESIGN可持續設計大獎”,以“社區營造”為主題推動公眾各界對於可持續設計的關注與行動。展覽展示的兩組推薦作品,從可持續生物材料的角度,以設計實驗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可持續設計推動生産系統為環境做出改變的可能性。

中國可持續設計大獎作品:LSD LAB設計,鋸末源於樹木,反哺泥土。本項目對廢棄木屑進行回收並對其進行成型工藝研究、腐熟技術推進,切實地運用到城市家庭的種植中,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另外,本項目研發的應用木屑壓製成型的種植方塊使用後丟棄可三月內自然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