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賀丹同名個展“賀丹”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賀丹同名個展“賀丹”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

時間: 2019-11-25 14:29:32 | 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式上的嘉賓合影

2019年11月23日下午,藝術家賀丹同名個展“賀丹”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是北京民生“藝術家個案研究系列”新成果,由中國民生銀行、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西安美術學院主辦,北京民生文化藝術基金會協辦,馮博一擔任策展人,展覽集中呈現了賀丹近年來創作的二十余幅大型油畫和素描等繪畫作品。

《紅旗》200x600cm 布面油畫 2009年

賀丹,1960年生於陜西西安,1983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係並留校任教,現為西安美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賀丹作品的一大特點是將眾多的人物聚集到同一個大場面中。畫面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緊密得喘不過氣來,這是一場集體的狂歡。配上古樸的色調,一股“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十二年的旅法經歷似乎沒有直接反應在賀丹的作品上,觀者第一眼看到的是他作品根植于中國本土和社會現實的風貌。藝術家通過個人的記憶來審視過往的集體記憶,而這種文化記憶表現為對已經消逝了的、僅僅留存于個人生命記憶之中的“歸屬”和“精神故鄉”的想像形態。賀丹作品的題材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它一方面使我們了解了中國這個仍舊保留傳統文化的偏遠地區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自然形成了賀丹自己獨特的風格。

《大飛機》260x400cm 2008年

或許賀丹的創作是由中國特殊的歷史與社會處境決定的,也對應我們當下文化生態的某些屬性。作為藝術家的賀丹個人所表現的經驗性存在,折射著藝術家的價值觀和情感取向,而他的敏感和他積澱的獨特的經歷,以及反思、批判、荒誕、幽默方式等等都是值得關注的。

圓桌會議現場

展覽開幕之前,在策展人主持的圓桌會議上,彭德、王林、朱青生、魯虹、杜曦雲、馮博一等專家學者就本次展覽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彭德認為,他從賀丹的畫裏看出了中國傳統,看出了中國的國民性格以及中國人的集體表像和集體無意識。賀丹在表現這些抱團的群眾時,持中立的態度,旨在揭示和呈現一種社會現象,而非批判。

《狗熊》200x25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王林談到,賀丹的作品儘管寫實,但並不具體。與西方古典油畫的寫實性不同的是,賀丹簡化了古典繪畫的時間性,削弱了惟妙惟肖的刻畫,增加了畫法的書寫性,創造出了適應今人視覺需要的作品。他的畫面從人物動態和場景的組織上來看都充滿了荒誕性,這種荒誕的表達又具有雙重性——不容選擇的命運和異樣的超現實。

《地陷》185×225cm 布面素描 2017年

朱青生將賀丹看作一位用圖像研究社會和歷史的學者。他認為,賀丹雖然從事的是寫實繪畫,但他本身是一個當代藝術家,通過創作來調查和研究當代社會,揭示複雜的心理和社會變遷的思潮。

《蘋果》200×25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魯虹則從作品的本土性出發,指出賀丹運用中國傳統的遊觀論,賦予了作品中國身份。魯虹談到,賀丹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傳統,他結合自己的深層經驗,並通過記憶和直觀的感受來傳達一種意向。他不是把單純地把完整的素描稿轉移到畫布上,他更強調即興創作,這又具有中國文人畫的特點。此外,他還會借用影像資料,按主觀感受處理畫面。

《跳水》200x25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在裏面展廳的展墻上,幾束光線只聚焦于作品本身,帶來一種接近燈箱的效果,讓人産生觀看裝置作品的錯覺,又好像在觀看一齣舞臺劇一樣,充滿了戲劇感,仿佛觀者也即將進入到現場中。

《我們發現了美洲》200x250cm 2015年

這次展覽既是賀丹的一種重構傳統記憶和自我記憶的轉化方式,也意味著他對中國傳統資源和文化記憶的一種追認與命名。而賀丹藝術創作的價值不僅在於用視覺語言和手法表現我們共同的經驗,還在於為我們記錄了精神的和情感的歷史,折射了文化記憶對我們未來人生的潛在規約。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20日。

開幕式現場

觀眾在作品前交流

展廳現場

圓桌會議現場

展廳現場

展覽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觀眾在作品前駐足欣賞

《娛樂廣場》200x600cm 布面油畫 2019年

觀眾在作品前交流

相關文章

賀丹同名個展“賀丹”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