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鳴:心象與天象的交響
中國美術館館長 范迪安
變幻莫測的天空與蠕動的大地依然是劉秀鳴藝術開拓的主題,不同的是畫面空間凸向多維的延展,這些看似日益輕鬆自如實則意境更深的新作,喻示著藝術家的創作道路更加明晰。 在自然的風景裏,她找到了與自己的想像力交接的出口,而隨著這種思考的深入,原有寓意很深的符號逐漸明顯起來:那些不斷分割同時又連接了天地空間的柱子,與其説是藝術家對東西方建築的關注,不如説是她對東西方文化圖騰的衍釋。其意蘊與思考,無論在其繪製的《新的地平線》,還是《另一種空間》系列,氣勢宏恢的大院和華美古老的宮殿,都潛移默化地浮現于畫面裏。在藝術家看來,人類本是虛無中的一種短暫存在,但她更感興趣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生於自然,又在自然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成為自然風景中的一部分。這些近乎抽象的柱子成為連接天地的支撐,也成為劉秀鳴近作中一種很重要的表達方式。不可忽略的是,畫面中還注入了一些來歷不明光與影,這些隱隱約約的光線,不僅為作品平添了一層神秘的意境,還為時有出現的一兩個奔跑逃遁的人影罩上了夢幻般的迷惑,他們似是要奔向未知的遠方。這些畫面所傳達出的一種幻想寫實主義色彩,是與劉秀鳴在維也納接受的西方美學教育不無關係。在這些光的表達上,藝術家做了很重要的探索,而這種探索的原動力來自於她在中國學習中國畫時就已經開始的思考:即如何解決中國畫中多年難於處理的光線問題。柱子、光影以及天地構成了作品的多維空間,徜徉于這個空間,觀者的思緒自會不由的被帶到那宏闊的宇宙,或是人類開天闢地的鴻蒙時刻。
劉秀鳴求藝西方,在維也納那個由詩、音樂與繪畫交織起來的藝術氛圍裏熏染,養成了她的夢幻與浪漫情懷,也形成了追求精湛的藝術理想,而她在國內曾經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經歷,則使得她將中國藝術傳統中對“空”、“無”境界的理解與西方現代繪畫的抽象表達結合了起來。可以説她使用的是西方的繪畫技法,表達的仍舊是中國人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情懷。而這種情懷在當代中國可謂稀少,因為在高科技化的今天,網際網路、汽車以及各種現代化的設施在方便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使人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劉秀鳴多年旅居海外,這為她藝術的的綿想與靜思提供了另一種空間,空間和語境的的疊換,使她的靜謐、優雅以及從容不迫在中國當代顯得與眾不同,在“天人合一”這種哲思的支撐下,劉秀鳴能夠心無旁騖地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以心象的浪漫探尋與天象的變幻無羈,不僅構築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藝術宇宙,還為架上風景繪畫在中國當代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以借鑒的可能性。我想,劉秀鳴的藝術不僅僅屬於中國,同時也屬於世界。
2007 秋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