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繪畫與圖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7-27 13:22:1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繪畫與圖像

文/ 羅永生

  洪量學院出身,練得一手“傳移摹寫、隨類賦彩”的好功夫。所喜是,多年來,他也不曾辜負了這好手段,或是蟄伏于畫室靜物前、或是徜徉在北方的山水間。寫生,對洪量而言,如其説是藝術家的職業操守,還不如説是少年時期養成的習慣。

  看圈中同道,並不乏能畫的巧手,或縱橫恣肆、或典雅端方、或渾厚蒼潤,毫不做作地做作著。有人説“整個藝術史就是一部風格演變史”,的確如此吧。然而藝術家對風格的“自覺”往往不自覺地僅僅成就于“風格”,誠然用心良苦,但是以生命感屈就諸般好看的“繪畫性”,藝術卻又落入 “他律”的槽臼,淪為手藝的標本。我們看到,許多繪畫過多強調“我”——或為表達“主義”,或賣弄“才氣”,或為追逐利益、無限制地自我複製——對“我”的強調反而削弱了“我”的存在、造成了“我”的缺席。

  而洪量寫生,並不一味操持繪畫的技術。他所矚意的是基於個人獨立判斷上的觀看和再現的“真誠”,而不是情感和觀念的表現。他懂得是畫帶出情感和觀念、而不是把情感和觀念畫成畫,而這正是有才能的藝術家與畫匠的區別,繪畫與圖解的區別。他的作品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以自己特有的敏銳來感悟世界現象,其畫作一面把我們帶到其熟悉的風景之間,一面又十分巧妙地揭示了當代藝術關切的命題。憑其性情與天資,他能自覺區別於自然主義觀念和 “風格化”的表現論美學。所以洪量的畫不尚風格卻風流自在,不事刻畫而客觀實在。他的畫其實是我們進入審美觀照、美學判斷的途徑。

  繪畫自有其法度和規矩, 一旦理解和領悟,得法而有度,自能成氣象、出新意、開境界。洪量的《京劇人物》系列,看似與其《風景寫生》相去甚遠,但是審美趣味上的彼此呼應卻是清晰而謹然。

  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 我們的視覺被圖像洗禮,到今天,幾乎所有民族都在分享著的同一種時空觀:時間被簡化為一個“瞬間”的序列,空間被定格為一系列圖像的“片段”。時空原本所蘊涵的生活世界的意義被剔除,天時與人事之間的那種緊密的聯繫日漸消隱,一段光陰悄然失落了 。於是有人以“現代性的碎片”作為當代生活的闡釋和警示。如果説,照相術發明以前的繪畫是通過“個人化”的手藝,試圖再現現實“像”,那麼在如今讀圖時代,繪畫必須超越于這些隨手可得的圖像之上,以“異質的書寫方式”對圖像做出反映。

  當年波普藝術搬用當代生活經驗和圖像、挪用大眾文化符號和流行圖像,進行平面化組合、拼貼,同時取消“個人化”的筆觸,來實現對傳統繪畫的顛覆。但是在洪量筆下,沒有這種生硬,與波普藝術對流行圖像符號的挪用不同,金字塔圖像和京劇人物圖像等,只是洪量作畫的藉口,而他注重的是筆墨縱橫的快感、對自己視覺經驗和美學判斷的確認。洪量在波普藝術的形式上,復活了現實主義美學。

  “讀圖時代”的繪畫如何自處?在不經意間,洪量提供了一條可能性。

 

繼承與融合

 

畢洪量簡歷

 

《之間-畢洪量作品展》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印度藝術家Jitish Kallat個展
· [專稿] 中國藝術家彭磊個展
· [專稿] 楊小兵油畫個展
· [專稿] 345°—上海新銳藝術大展
· [專稿] 《之間-畢洪量作品展》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