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濃書有韻 情真紙留香——視覺傳達係王紅衛副教授專訪

時間:2016-10-27 11:27:06 | 來源:清華美院資訊網

藝術家>

【人物檔案】

王紅衛,陜西人,視覺傳達係副教授,南韓又松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包裝協會設計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美協版協裝幀藝術委員會會員;中國設計年鑒/書籍類評審委員;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自學考試委員會委員;CCII首都企業形象研究會名譽理事。2001年作為中日廣告交流項目成員,赴日研修廣告傳播及品牌戰略。現主授視覺傳達係字體設計、編排設計及書籍整體設計等課程。

近五年的獲獎情況:2009年第七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佳作獎(金獎)及優秀獎;2011年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中國設計事業突出貢獻獎。曾設計女足世界盃紀念郵票和李立三紀念郵票、2014賀年有獎專用馬年郵票等。

王紅衛近照

和王紅衛的採訪約在位於朝陽區的“紅衛設計”平面設計工作室進行。院子裏花兒開的歡快,貓兒四處溜達,一樹玉蘭浸染在春光裏,一切自在、愜意。

用東方審美傳達現代語言

王紅衛1985年考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書籍設計係,1989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算來在書籍設計行業也有30年,是一位資深設計師。最初選擇這個專業,純粹出於喜愛,“既可以畫畫,又可以設計,既偏點文學,又不那麼商業”,滿足了他的所有要求。因此這一路走來,王紅衛越做越喜歡,越做越深入,興趣慢慢轉變成了熱愛,熱愛成就了一番事業。

如今電子書廣泛普及,對於書籍設計的未來,王紅衛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

“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儘管電子書是現代社會的閱讀潮流,但我相信紙質書不會消失。人們只會因為它的減少而不斷提高期望值,它以後可能會是禮品、展示品、或是奢侈品,發展前景反而更好。我認為書籍設計的關鍵,在於如何準確定位設計風格,將紙質書的功能和特色最大化的發揮。”

仔細品味王紅衛的設計作品,不難發現他對東方元素的裝飾風格情有獨鍾。最近幾年熱衷於為藝術家、文學家傳記做書籍設計。無論是為《視記50年——陳漢民藝術設計作品集》、常沙娜主編的《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旅美藝術家丁紹光的傳記文學《天堂鳥》、兒童文學作家柯岩傳記《美麗的遺産》,還是為《山海經》、奧運禮品畫冊《丹青陶韻》,亦或是為《中南海紫光閣藏畫》《教育的溫度》《黃沙與藍天》畫冊、文集等做整體設計,我們均能在作品中觸摸到精緻的東方圖案,飄逸飛天、線描花草、吉祥紋樣、工筆花鳥、古典裝幀……濃郁的東方韻味,將讀者帶回那個漸行漸遠的文明世界;它簡單、質樸、含蓄,卻又余味無窮,足以讓你捧在手裏慢慢回味,捨不得放下。

“我希望通過我的書籍設計,讀者能在文學藝術的天地裏徜徉、呼吸,放鬆心靈。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我發現東方語言完全具備影響世界潮流的條件,而對中國人來説,它又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書籍重在傳播知識、啟發讀者,太過花哨的設計不符合書的功能,不能幫助讀者達到靜心的目的;唯有東方元素能完美契合強調‘意’的東方審美觀,合乎諸多邏輯關係,這也是我最基本的堅持。”

為常沙娜主編的《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做整體書籍設計

為《視記50年——陳漢民藝術設計作品集》做整體書籍設計

2014年1月1日,國家郵政總局2014年賀年有獎專用馬年生肖郵票正式發行,王紅衛和他的研究生郝望舒共同完成此項“馬上如意”郵票設計。為了尋找到最恰當的意象表達,他蒐集了諸多古代繪畫、雕塑中的馬的形象,前前後後共出了六套不同風格的方案。終版中,馬的造型源於漢代銅車馬形象,馬兒昂揚奔跑,比例勻稱、體格矯健,現代裝飾風格強烈;馬鞍以銅錢紋裝飾,並配以蓮花紋、雲勾子等吉祥紋樣;背景圓形和祥雲圖案代表天地和諧圓滿,象徵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充滿東方元素的馬年郵票一面市就頗受歡迎。王紅衛表示:“郵票雖小,但方寸之間有大空間、大語言、大世界。在反反覆復的修改過程中,我自己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考。”

王紅衛和他的研究生郝望舒共同設計的主題為“馬上如意”郵票

專注基礎,做適合的設計

因為“紅衛設計”平面設計工作室的緣故,王紅衛得以始終站在設計的第一線,了解設計最新發展動向。“這對我的教學很有幫助,把自己置於設計大環境中,理論聯繫實踐才更有意義,很好地避免了閉門造車、紙上談兵”。

談及教學理念,王紅衛喝了口茶,想了想,緩緩説道:“我認為學生的專業基礎學習往往大於專業學習。專業基礎一定要紮實,因為它是基礎,是一切創作的根本,它會影響一個人的審美和判斷力。就好比漢字字體這門課,它不單單教學生怎麼寫字,還教審美、教做人、教如何認知這個大千世界。幾筆畫的方塊字,雖簡單,但傳達著豐富的東方人哲學觀和審美觀。”

的確,王紅衛的學生紛紛表示,老師在教學時反覆強調專業基礎的重要性,要求學生紮實地掌握好東方視覺語言,夯實基礎。專業基礎教學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基礎字體、新字體、創意字體的設計,再到編排、導視設計、綜合設計等,王紅衛的教學核心內容始終專注于基礎。在教行合一的過程中,王紅衛感慨著“老祖宗的文化裏有很多好東西,但現在同學們不了解、不喜歡,傳統文化的斷層非常嚴重。其實東方傳統審美語言具有全新的一面,我希望大家能儘早重視起來。”

王紅衛的品牌設計作品

好的設計是什麼?

——王紅衛的回答是“把握度”。

“設計到了一定程度上,就是對度的理解——尺度、深度、高度、廣度。作為設計師,你既不能太保守,也不能太超越,而應是恰到好處。在設計過程中,你需要思考委託方會想到什麼,讀者會想到什麼,還有你自己會想到什麼;對方、讀者和設計師,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三角關係,需要不斷揣摩。設計師站在對方和讀者之上,又比他們高那麼一點點,我認為那就是最好的度。找到了這個度,設計才是合適的、成功的。”

教學、設計;實驗、實踐。王紅衛如此,他的學生亦如此。紮根現實,培養思維,既為今天做設計,也為明天做設計,做有目的的設計,做適合的設計。

攝影可以啟迪設計

工作室的書桌上擺滿了王紅衛大大小小的攝影作品,黑白相片為主,最近的多是在尼泊爾照的。去了這麼多國家和地方,王紅衛還是最喜歡尼泊爾。

“攝影可以幫助我遠離現代生活的繁忙和煩擾,做設計需要天天坐著,一坐就是沒日沒夜,所以我十分渴望能自由自在地遊走于山水中,去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紅衛努力用鏡頭去捕捉每一個瞬間之美,自然、投入、認真,享受攝影過程中的各種感動。黑白影像雖説沒有彩色照片鮮艷豐富,但那光影輪廓、立體造型、情緒的醞釀和迸發往往最能打動他。最真實的並不一定是最美的,距離産生美,黑白影像的藝術奧妙也許正來源於此。

每次攝影歸來,陶醉自然、享受自然的王紅衛總會感覺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攝影其實和設計是共通的,采風幫助我從大自然中獲得視覺靈感,最終啟迪書籍設計中的視覺影像創造”,而這種重生力量,又使得王紅衛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自己喜愛的書籍設計中,用最大的熱情完成每一個項目。

尼泊爾•納家科特

德國•哈勒教堂

王紅衛是熱愛傳統文化的,中式服裝,明式桌椅、茶具陶杯、民間工藝……在他看來,設計就是生活,生活也是一種設計,生活的態度與品質直接影響了設計的風格與品位。因此,他的作品總是散發著一種質樸、自然、含蓄的美,恰到好處地傳達出書籍本身的品質和魅力;就像簡約的詩,能勝過華麗的辭藻,給生活中的人們帶去樸素溫暖的光。

附:王紅衛部分設計、攝影作品

服飾中華-網站

攝影作品--八德綱

為原院長常沙娜著作《黃沙與藍天》設計封面

為喬十光先生展覽<漆墨春秋> 設計請柬

(院學生記者團 汪悅)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