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聽了很多專家主題演講,剛才我又聽了大家精彩發言,我也想了很多,“一帶一路”文化融合的論壇,這個論壇我覺得辦的非常好、也非常必要。我們都知道“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也是我們國家在新的歷史時代,經濟、文化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以後重要的轉型戰略思想的提出,實際它也帶出新的歷史時代文化的主體。我一直在想“一帶一路”提出偉大戰略,這個戰略當然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復興夢想和強國之夢這麼一個重要的時代,提出一個很具體、很有操作性戰略的思想,這個思想提出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或者“一帶一路”文化,這個文化我們現在要説究竟什麼樣文化形態?我想可能這個問題是要引起我們學界和藝術界,以及思想界和政治、經濟方面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或者海上絲綢之路,之所以在兩千多年前影響世界,也是中華民族在那個歷史時代,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文化就影響西方,西方文化因此傳到中國。
這兩條線路是不同的時代産生的,那麼這兩個時代當時這兩條路,當然講的還有草原、還有沙漠的各種路徑,當時反映一個時代強盛、國家強大、走出去政治戰略,通過這個戰略同時也帶來經濟發展一種新的基礎性的東西,所以最後隨著歷史的推移、歷史的發展,今天來説成為絲綢之路,其實稱絲綢時代最高文化結晶、文化一種形態,就是絲綢文化的形態。所以我們稱為絲綢之路,説海上絲綢之路實際某種意義説的陶瓷文化,這兩個文化在不同時期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形態,也可以説積澱一個時代、一個歷史時代、一個富強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文化的形態。我們在今天歷史時代國家提出這樣一個具有戰略性、歷史意義戰略“一帶一路”,未來要積澱什麼樣文化形態?聽了大家講了以後,我思考更多是這個問題。
一個文化的積澱它不是你設計出來的,也是你把它通過當下文化現象或者文化形式來表達的,它是隨著政治、經濟最重要的背景,我們存在的狀態而呈現出來文化樣式。我理解更多“一帶一路”文化精神和思想,可能不單純、不簡單是現有文化形態一種交融。比如美術展覽或者演出、或者音樂、或者出版各個方面,不單純是這一個方面,它也帶出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可能作為國家戰略層面來説,可能更多考慮要呈現新的文化形態,這個文化形態是什麼?大家都要拭目以待,可能在一百年、兩百年、一千年回望“一帶一路”呈現什麼文化形態?我們怎麼概括它?這個問題在深層裏邊作為經濟模式、經濟基礎是什麼樣形態?政治思想形態,當然還包括這兩個形態很重要的,它是互動的。文化最後形成生活狀態樣式,我們“一帶一路”最後帶出去是一種什麼樣文化形態,當然我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政治、經濟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模式基本大家都知道,這三十年是什麼道路?
基本經濟發展模式是以資源為代價、以環境為代價、以廉價勞動力紅利為代價推進我們經濟發展,那麼我們相應也産生這個時代文化的樣式,但是我們現在是不是能夠看清楚這個文化是什麼樣文化形態?這個文化形態可能在這個時代戰略思想裏邊,它要求最重要的一個,就是這三個層面政治經濟文化最重要轉型,這個轉型也就代表民族一種視野和情懷,經濟發展一種責任、一個政治胸懷和責任、一個大國正在崛起民族對世界包容和平、互惠互利共贏,對生態、對自然、對人這些東西都要有新的文化狀態或者文化精神,對待我們未來經濟發展模式。我想可能最重要“一帶一路”應該帶出國家在經濟轉型,文化也在轉型,它要帶出就是創新文化。
我們走出去拿給外國什麼樣東西?什麼樣文化、什麼樣文化品質和精神給世界?和世界共同一塊發展,我想可能不單純,看到現在文化形式和形態,而是呼喚新的文化形態成長,這個就是很重要的一點,“一帶一路”最重要創新文化。但這個創新文化又不是空乏的東西,不是一説創新,這個裏邊可能帶出很深層內心對民族、文化的膽識,為什麼在那個時代叫得響絲綢?當然它是禮儀交流、政治交流、外交交流,但是它帶出很重要的絲綢之路,代表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國家文化,陶瓷也一樣,最後帶出去是陶瓷,最後中國陶瓷。那麼這一輪可能帶出新的文化東西。如果這個問題我們認識清楚了,可能“一帶一路”文化發展的主流自然形成,不會最後這個時代推移看不到“一帶一路”呈現什麼文化狀態?如果這樣可能歷史不會記錄下來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徵,也不會影響世界和其他。
我想有一些疑問,我也同意鄭劍總編説的,我們對“一帶一路”這個問題、文化的融合不要把它過於推到風口浪尖,也不要把文化看著很淡漠,文化東西是自然隨著你生存狀態和基礎呈現出來的,不是我們造和做的。我只是提出我的一點疑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