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2014年12月28日15:00 地點 / 北京琉璃廠•藝融美術館
主持人/ 陳蘭(藝融美術館展覽總監、策展人):歡迎各位專家、來賓和媒體記者朋友們,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參加今天的“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藝融美術館一直致力於中青年藝術家書畫作品的宣傳和推廣,本次畫展是我們重點策劃的2014年至2015年跨年藝術大展。展覽的藝術家蔡勁松、馬良書兩位老師,是當代中國高校“學者型”藝術家群體的典型代表,這個跨年藝術展共展出了他們近幾年創作的精品佳作62幅,以山水題材為主,得到了中國文物網、藝術中國、中國國家畫廊網、文藝報、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週刊、新華社收藏投資導刊等媒體的支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和主持人,很榮幸能邀請到20多位著名學者、美術理論家和藝術家相聚在一起,以學術研討交流會的形式,為本次畫展拉開帷幕,共同探討蔡勁松、馬良書兩位老師藝術創作的啟示和意義,以及中國山水畫傳承、創新與發展等問題。下面,有請大家暢所欲言、交流研討。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導、教授、美術理論家):今天非常高興來參加蔡勁松、馬良書兩位先生的畫展。剛剛看了展出的作品,我感到展覽辦得非常成功,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很有特點。剛才主持人介紹説,藝融美術館主推中青年畫家的作品,為他們搭建平臺,展示他們的作品,使社會有一個深入了解他們的機會,可以説展覽達到了這樣良好的效果。蔡勁松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宣傳部長、藝術館館長,他一方面承擔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領導學校藝術館等大學藝術教育和文化傳播工作;一方面他自己的藝術創作涉及到國畫、雕塑和公共藝術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今天,看到蔡勁松先生展出了這麼多水墨山水畫作品,還是大吃一驚。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近兩年創作出來的,令人欣喜的是,他的水墨山水畫形成了他自己的面貌和特徵。水墨畫在中國有很長的傳統,已經超過上千年的歷史,到現在仍然處在發展之中。水墨畫從宋代以來逐步走向成熟,如北宋的李成、鄭寬等,他們的山水畫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宋代以後水墨畫已經成為主流,到明清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董其昌推崇“南北宗論”,對水墨畫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20世紀以來,中國畫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受寫實主義、古典繪畫的影響比較厚重。但我們看20世紀最有名的中國畫家,如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他們大都擅長畫水墨畫。20世紀中期人們曾批判傳統水墨畫的頹敗,尋找中國畫復興之路,結果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展,充分證明了水墨畫仍然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水墨畫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那麼水墨畫要向前發展,必然也是畫家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很多畫家都為此在不懈地探索。今天我看到蔡勁松先生的水墨山水畫作品,感覺有很大的創新,對當代水墨畫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大家看他的作品中,墨色的效果非常好,汲取和綜合了歷代山水畫大家董源、石濤以及現代山水畫家黃賓虹等人的筆墨意蘊。在創作中,勁松先生是一個善於動腦筋的畫家,他一方面注重山水畫構成和筆墨技巧的繼承與創新,同事也非常注重對材料的探索運用。比如他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手工宣紙,使用他家鄉貴州的非遺材質等等,甚至在水墨裏面添加牛奶等東西,以增強畫面的墨韻、意境和效果。所以這方面他很動腦筋,使他的作品裏面呈現出一些非常好的特質。他有一組新作是以黃色做背景的,與他的其他作品不同,圖式構成和用色很大膽,也不是寫生的,而是來源他從小生活的貴州山區的經歷與烙印,故鄉的山水已經像血脈一樣,自覺地融匯在他的山水畫創作中。剛才在看畫時我還説,這是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的“印象主義”。因此我看到這組作品,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特別要對他表示祝賀。馬良書先生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從事藝術學教學工作,他原來也畫過油畫,在清華美院讀博士時,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畫形態與結構》獲得了清華大學校級優秀博士論文獎。今天,在畫展中集中看到他的現代田園山水畫作品,我感到為之一振,這與他以前的歷史題材、水墨人物等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這組創作,應該説與他在清華美院經受的藝術渲染有關。追溯到清華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藝美院,長期以來都非常重視形式,重視色彩。現代中國工筆畫的兩位大師陳之佛、祝大年先生,也一直強調藝術創作中形式、風格和色彩探索的重要性。可以説,馬良書的田園山水畫創作,從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樣式,呈現出色彩濃郁、自然清新的詩意和氣象,同樣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徵。最後,感謝蔡勁松、馬良書兩位先生,在北京的冬天做了這麼精美的山水畫作品展。我們應該更多地做一些宣傳,也再次謝謝他們,祝賀他們。
朱明德(北京文聯原黨組書記、藝術家):我跟勁松是多年的朋友,所以我一定要來參加這個展覽。剛才陳教授講得特別好,我們從展覽中看出來許多可貴的東西,我覺得應該好好向他們學習。我感到比較突出的一點吧,就是他們在生活的提煉上,角度特別獨特。大家看勁松的創作,主要以他家鄉貴州的山水為題材創作。另外也許是他在北航工作的緣故,他對畫面的處理總是俯視性的構成,國畫裏的這種透視關係,不是傳統的規規矩矩的透視,常常採用從上往下看的全景式鏡頭。他在技法上也不拘一格,對群山的處理很有整體感和雄渾之氣,比如有的使用“虎皮皴”畫得神形兼備,剛才還有朋友指出這幅像個老虎山。總之,就是勇於創新,北京話就是“敢招呼”。所以,國畫的創新就是要大膽地去畫,畫得多了自然就會不斷提高,創出一條新路。勁松自己本身工作比較繁多,目前我看他是在各個方面都打牢基礎,在各個方面都行的時候,將來再上一個大臺階,總體上他現在是成就很大。尤其他在大學文化研究、文化建設、大學生人文藝術教育這塊,在理工和藝術的結合以及與社會科學的結合方面,一直非常活躍,做了很多探索和嘗試,影響很廣泛。當然這些,都不是畫展能夠説清的。但是,通過他的畫能看出來,他的內心充滿了張力,充滿了一種活力、一種能量,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畫風格,所以説我要特別祝賀他。良書先生呢,我突出的感受就是他在創作中擅長用綠色,他畫的樹都有影子,非常立體。他的田園山水創作使用了很多現代構成的元素,就使他的畫區別於其他一般的作品,具有十分鮮明的藝術特色。因此,要向勁松學習、向良書學習。
丁密金(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藝術家):勁松我們都很熟悉,我們平時都生活在一起,住在一個大院裏。勁松、良書他們的畫之前也經常看,但是今天看到這個畫展感覺很震撼,我回想了一下,對我觸動很大——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怎麼有這麼大的變化?他們所有的畫,給我的感覺都有一種記憶之氣,並含著靈性和活性,這是他們倆的畫總體給我的印象,我對他們倆的畫有種敬意之感。這種活性記憶之感,在蔡勁松先生的用筆、用墨、勾勒和點線構成融合在一起,有一種生澀、鮮活之感,這正是作為一名畫家很可貴的東西。很多畫家用筆用得都很熟練,一熟練以後就容易胡畫,那些鮮活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沒有了,他畫面上的這個東西是非常可貴的。陳池瑜先生也説,勁松的創作注重描繪雲貴高原上山裏的那種特殊形態,而這種形態在勁松心裏或許並不是什麼名川大山。我平時跟他接觸就知道,他有時在出差、開會的間隙畫個小稿子,他腦子裏經常會浮現山、石、人、水、樹木的掠影,他常常隨心、隨性而畫,他的創作永遠保持著一種新鮮感。這就是一種突破,其他人通常看到的山水畫程式化的東西,在他這裡沒有,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可以想像,在當今的中國畫壇,尤其是山水畫,我平時很有感受的,即那種所謂的某門某派都畫得雷同、千人一面的,還標榜著是“什麼、什麼”的,或者那種一味臨摹古式的山水畫,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我説繪畫有靈性,是強調藝術創作中融入生命精神的參照,這方面勁松的創作給人的感受非常深刻。説實話,我自己看到他的畫,會心慌,心慌自己畫得少,會促使我也要擠時間多畫畫。這方面,我要向勁松身體力行的做法多學習,他在學校的工作那麼繁重,還有文化研究院帶著研究生,這角色是怎麼轉換的?我非常佩服他的角色轉化,又能把畫畫到這麼好的程度。馬良書的山水畫創作選擇的現代田園題材,使用濃郁的顏色,其實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中國畫裏面把顏色畫得那麼地道,那麼一片片綠的顏色,把它處理得那麼純粹,這是一種境界。畫畫的人都知道,墨的顏色處理不好是不成畫的。似乎是色不愛墨,墨不愛色,但把這個關係處理好,確實是良書這幾年在這方面的探索,有他的獨到之處。我剛才説,對他們倆的畫有敬意之感,良書的畫在處理這種田園的田野、水、房子、樹木時,常常畫得那麼平,線條畫得那麼直,點和面在整個畫面上的切割關係,借鑒了現代構成和裝飾性藝術元素。這方面,也許與清華美院的教育傳承必然的聯繫。從吳冠中先生到他的導師劉巨德教授、杜大愷教授等其他老師,整個清華學派體系裏,剛才陳池瑜教授也説過一種裝飾性,這種裝飾性指的是清華美院的特色和傳統。但在良書這裡,不再簡單地表現為裝飾性,或有裝飾性的感覺。他畫中的裝飾性是與人們通常理解的清華美院的傳統裝飾性有區別的,這就是他善於把現代構成等所用能運用的東西都揉為一體,作為一種借鑒,顏色畫得這麼漂亮,我對此感觸很深。總體上説,勁松、良書這兩位畫家有共同點,但是兩位畫家的風格又是截然不同的。風格鮮明而不同,這都是他們好的一面。對於中國畫傳承創新來講,他們對於中國畫的探索,對於整個中國畫壇都是在貢獻著自己的重要力量。應該説,他們自己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門道和路徑,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是可喜可賀的。我想他們産生這種效果,肯定是有根源的,這種根源還是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善於動腦思考,是高校裏面的學者型畫家,同時也是文化界的學者型、研究型畫家。我想,這就是他們能夠産生大量與眾不同、跟別人不一樣風格作品的原因。藝術是無止境的,也許今年是這樣的面貌,也許明年或後年,他們會在這個基礎不斷地推進藝術創作。我希望他們越畫越好,對我們經常在一起的人,也是一種促進,更是一種鞭策。謝謝勁松、謝謝良書,祝賀你們!
喬曉光(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博導、教授、藝術家):剛才兩位老師都講得挺好。我與蔡勁松部長剛結識不久,是通過做非遺傳承、做剪紙藝術傳播認識的。勁松先生多才多藝,他是一個活動家、組織者,本人也是一個藝術家,雖然接觸時間不長,但是我看他在繪畫、在雕塑、在現代公共藝術領域涉足面比較寬。我進入畫展展廳,強烈的感觸是兩個反差很大:一個是稻作文化根源的山水景色描繪,一個是現代水墨儒雅的詩性抒發;一個是山地文化的心靈反映,一個是看山地仿佛也不是山地、無拘無束地非常自由。我們看到的,是他作品中山水背後都蘊含有一種內心的東西,以及他生長的地域帶來文化氣息,這個特徵非常鮮明。我覺得陳池瑜老師剛才講得非常好。山水是中國中古時期以來的主要繪畫類型,這是跟文化的哲學性和本源性相匹配的。山水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古代心像的帶有傳統中國文化底蘊的繪畫,開始進入當代繪畫或當代水墨,其實就是從心像進入視像的歷程。那麼,發展成一個視覺為主體的圖像時代,我們參照的是什麼東西?例如,中國畫中畫黃山特別神奇。我到黃山去,我看宋元明清的畫,那麼多人畫黃山,黃山成為了美術界的試金石,黃山的圖像史是非常清晰的。那麼走到今天怎麼辦?馬良書的畫,反映了一種從圖像山水畫走向視覺開放時代的探索。他借鑒了很多東西,包括清華美院的傳統。在這樣一個圖像時代,他是具有圖像和開放意識的,他的創作像眼睛一樣把視線都調在中景了。它們專注,然後用中景視像來表現這種自然景象,或者景象的一個平面,甚至他還迷戀光影,使我們看到表現稻作文化山水的圖像,他的作品既具有轉型期的特質,又融入了來自於視覺的現代藝術構成的特徵。我覺得,良書的創作反映了最新的山水畫探索的狀態,這方面他非常自覺,也非常專注。那麼,我們應當怎麼對待自然的圖式?或者説,一個自然圖式與文化圖式,能否成為一種雙重的養分,能否影響當代水墨和圖像藝術的發展?這是一個面臨挑戰的新課題。這不僅需要做出理論的論述,還需要畫家能夠吸收進去、畫出來。以前我曾去貴州做過很多考察,貴州是蔡勁松的故鄉,我覺得也是中國山水畫的處女地。勁松出生在貴州高原這樣的風水寶地,其實他心繫貴州。如人所説15歲前他在那片山地間生長,那麼他一輩子都是攜帶著故鄉山地的文化,心間天然地面對大山和自然,他的內心和氣質也有一種獨特的東西。貴州和其他山地不一樣,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我真心希望勁松先生的內心,能夠真正回到那片大山之中,我想,他能創造更偉大的山水圖畫,我覺得這是早晚的事情。
高潤喜(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導、教授、藝術家):今天很高興參加這個具有濃郁學術和藝術氣息的兩位藝術家的展覽。他們兩位都是在高校,我們知道高校承擔的責任主要是教學和人才培養,這兩方面的責任,還有他們自身對藝術的探索,以及孜孜以求的藝術創新精神,在高校教師中並不多見。原因就在於,大家已經被教學任務壓得夠嗆了,留給自己藝術創作、思考的空間就非常有限。勁松和良書倆人的展覽給我特別深的印象,就是強烈的生活氣息。我們説傳承中國畫有兩個方面,一個要抓傳統,一個要抓生活。我覺得,生活在當代藝術中地位,應該更加凸顯出來。我們看當今很多展覽,經常看見在傳統研究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多,但是對這種走向生活、切切實實能感覺到生活美的東西特別少,因而這個展覽特別不一樣,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蔡勁松的山水畫創作,十分注重對自己故鄉貴州山水的眷戀。可以説,童年的記憶是很難忘的,貴州的山水在勁松的心裏一直回蕩著。這種情不自禁的,不用刻意什麼就能隨手畫出來的他記憶中的貴州山水,一方面表現他對家鄉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也展現了他的獨到的藝術探索精神、表現方法和藝術特徵。我們從他的畫中上可以看出,勁松的山水創作既有傳統的筆法,又有他自己帶有情感和情緒化的筆法,結合起來就能看出,他既有傳統山水裏面那種雄厚、厚重的感覺,又有他探索創新過程中寫意性、詩性抒寫的技法,我看到的是一種嶄新的山水畫創作面貌,這是尤其值得祝賀的。馬良書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受到傳統即清華美院的影響,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從龐熏琹、張丁、吳冠中,到劉巨德、杜大愷等等,他們都是在國內非常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所以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良書受到這樣的學脈的影響。我們從他的畫中,更多地是看到色彩,桃花盛開非常喜氣,洋溢著春意的感覺,特別是給北京現在這麼沉重的霧霾天氣,帶來了新的顏色,很美也很輕鬆。我們知道在中國畫中,顏色很難和墨去融合,這個課題大家都有很多嘗試。色彩和墨在寫意裏面完全融合,確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良書這種很抒情的、帶有煙雨的田園畫,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可以説他的這批新作帶有很好的探索性。勁松、良書倆人的這個展覽非常有意思。他們兩位的作品在同一個展廳中,風格對比起來都很鮮明,但又感到十分協調。有時兩個、三個人一起辦展覽就怕撞車,一個人辦展覽更困難。所以,藝融美術館能有這樣的創意,特別是給予兩位學院藝術家重點關注,我們要謝謝這個畫廊。今天這個座談研討的機會也非常難得,我們以後也可以繼續進行深入的探討,希望碰撞出更多藝術的火花。
王志純(北京畫院研究員、美術理論家):我對這個畫展非常重視,雖然最近特別忙,但也一定要來出席。看完展覽後感覺挺好,我都不知道蔡勁松部長、馬良書畫得這麼好,一個一個説吧。我剛剛從貴州回來,貴州的山水我以前也去過幾次。看到蔡部長的畫,感覺非常的親切。我不是特別了解他的專業學術背景,我覺得他的畫可貴在一個真,真性情、真感情、真感受。我的這種感受很深,就是覺得他對家鄉山水的眷念和投入是很感人的。他的創作不像一般的山水畫從城市到城市,一些還是在表層下工夫的畫作,像他這樣能對家鄉山水有這麼深的感情、又紮根得這麼充分的,的確很少見。我覺得,他在山水畫創作中,借鑒、弘揚了很多好畫家的技法,創作態度非常真切,自己畫得也很投入,這是當代美術界很可貴的精神。我今天看了國家畫院的一個展覽,有的作品特別大,像一面墻一樣,但是裏面看著很空、很可惜,就是表層筆墨很張揚、很宏大,但是內在是很空虛的。但是蔡部長畫裏面,給人以情真意切的感覺。他的筆墨很認真,反映出他的藝術情懷是真的,這一點特別突出。並且他還在不斷地借鑒、探索新的方法和語言,表達自己的對自然的審美感受,這種執著的追求,這樣一幅幅畫畫下來,是很不容易、很難得的。馬良書的畫也很好、很專業,帶著學院的深層的東西,這種積澱下來的學院那種非常內在的精神能反映出來,而且感覺很強烈。在創作技法的運用上,在生紙的使用上,還沒有見過他這種獨特的辦法的,色彩結構和筆墨結構都能夠用得這麼舒服,的確很少見。我覺得他的畫還是很成熟的,有他個人的鮮明特點,而且畫幅不大。其實一幅畫的畫幅不一定要那麼大,就在適合自己創作的畫幅之間就挺好,最適合自己的探索就夠了。他使用的中國畫顏料,呈現出了江南特質的東西,這種感覺就特別的好。山水畫創作首先是對地域和自然的特別感受,然後就是注重個性,使自己的畫面表達,筆法上、材料上、語言上,最後形成個人的一種風格。目前看,這也是一種鮮明的個人特色,能夠進一步形成藝術反差,在當代中國畫壇中形成自己的一個狀態,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最能打動人的。
蔡世平(中華詩詞研究院副院長,詞人、書法家):各位好,我談談個人的感想。首先是祝賀蔡勁松老師、馬良書老師的畫展成功。我覺得他們兩個人的繪畫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東西,就是呈現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使他們的生命精神,成就了他們作為藝術家的追求。他們的背景,就是他們曾經生活的地方。蔡勁松來自貴州的大山裏面,馬良書是湖北山區的。他們出來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的社會,他們將會在當代塑造一個怎樣的精神空間?現在,我們看到蔡勁松的畫又回到了他的家鄉。其實,這個家鄉和他自己的家鄉不太一樣,他的繪畫創作正是從這個家鄉出來又回去的一個過程。我現在思考一個問題是,勁松來自貴州的少數民族山區,我們通過他的畫,看到他表現出了不一樣的藝術品質和文化情懷,他在這條路上摸索著走下去,給當代中國水墨山水畫界帶來了新的氣象。馬良書的畫裏面很寧靜,畫得很美。我覺得他對中國當下的現實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對繪畫到底畫什麼和怎麼畫,是通過探索能夠很好地走出來的。我個人有一種體會,繪畫是想像中的可能而不是現實中的可能。這個想像可能是神,而藝術家則是境界。我在看他們畫作的時候,常常會想起家鄉,因為我的家鄉也在農村。這是我的家園,我想,如果這個畫面呈現出了觸及我心靈的不一樣的東西,我就覺得這幅畫成功了。在繪畫上,畫家要表達一種想像的可能,可能比文字表達更複雜更難,這個“難”需要在筆墨中、在勾畫中完成。我覺得作為藝術家,應該努力朝著這個方向走,就是你作品只有你才能達到藝術和思想的高度,而別人無法達不到。勁松和良書都是有思想、勤思考的藝術家,我覺得他們繼續堅持走下去,肯定能取得更大、更輝煌的成就。
李輝(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秘書長、藝術家):首先代表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促進會,對蔡勁松先生、馬良書先生的畫展成功舉辦表示祝賀。蔡勁松先生是我們促進會的理事,他的創作一直是我們協會重點關注的對象。可以説,勁松先生是當代少數民族藝術家群體中的一個大家,像他這樣優秀人才的出現,我們從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的同仁也是很自豪的。作為一個畫家,我是畫水墨人物畫的。我進展廳的第一感受和大家一樣,就是感嘆勁松先生怎麼這麼能畫、畫得這麼好。他在大學裏事務性的工作特別多,在工作之餘能畫出這麼多好作品,非常難能可貴。我覺得勁松的山水畫作品特別有特點,一是他畫畫的狀態非常放鬆、非常自由,就是“畫隨我心”的感覺。之前我和朋友聊過,平常我們看到的畫多是展覽體、大製作的畫,少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現在看勁松的這批畫,看完不會讓人感覺累,而是感到很舒服、很享受,藝術性高、表現力強,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面貌和特點。馬良書先生的畫,今天是第一次看到,感受非常強烈。他的作品很清新、很親切、很自然,是現代田園山水畫的典型代表。我也和剛才各位專家一樣,祝願兩位藝術家今後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薛雲翔(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藝術家):我跟蔡勁松部長是老朋友了,我是本著一個學習的態度來的。進來一看,這個畫展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兩位畫家的語言感很強。因為我也是畫水墨的,水墨裏面語言感非常重要。其次,他們的筆墨情趣非常好。現在,很多畫家把筆墨畫得沒有情趣了,大量的製作、各種門派方法往裏面堆,造成語言打架。此外,就是他們的探索性很強。我覺得兩位畫家都是很傳統的,我們不要認為他們的構圖、形式感稍微一變就沒有傳統了,他們的筆墨是有出處的。高遠和平遠這種構圖,是從傳統中繼承走出來的,染的東西比較多,我是很喜歡。剛才拿手機拍了一些,我回去要好好研究研究。另外,勁松部長作為大學的職能部門負責人能畫這麼多好畫,我們“教書匠”一年也畫不了這麼多。我覺得他的筆墨情趣來源於真實和真情。都説藝術怎麼玩都可以,就是不能把真誠玩沒了。兩位藝術家都很真誠,這從畫裏我們能明顯感覺到,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他們在造物的同時,沒有忽視筆墨的鮮活性。當下很多畫家構線添染,出來之後你是麻木的。我們看得麻木,他畫得也麻木,這張畫可能就是死畫。但我覺得勁松、良書的畫,是帶有情感的,不是每個時候都可以去畫的,情感生發之前要醞釀、要同構,所以他們作品的氣韻才能豐富、生動和靈動。所以,要衷心祝賀二位畫家。
洪潮(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研究員、藝術家):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勁松先生、良書先生都是畫山水的,我也是畫山水的。今天比較早就到了,看了兩位畫家的畫,很受感動,有很多共鳴的東西。首先談談對勁松作品的看法。他的文學功底很深,還畫油畫、做雕塑,是一個多才多能專家。我感覺他的畫,就像一首敘事詩一樣,他在描寫他童年的記憶,描寫他對家鄉的眷戀。在他的畫裏,感覺形似乎是散的,而他的神是在一起的。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那種走出大山的跳躍思維。他在筆墨上也是不拘成法,既有古人手法上的體現,就像我剛看畫時所説的虎斑紋的這個手法,又有石濤似的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再加上黃賓虹、龔賢等大家的積墨技法,有一種渾厚滋潤的感覺。從線和面的角度,在整個畫面上做了一個對比,可以感覺到他作品的構成與氣韻更加生動,既有時代感,也有傳統的文人氣息傳達給我們。此外,在勁松的作品裏,我還看到了他的生命精神是想走出大山的,從一個山頭跳過另一個山頭,山都是有靈光的,而且各處都在閃現。為什麼今天他的山水藝術走得很遠、很高?我覺得這是和他的精神理想分不開的。良書的作品,我今天看展覽之後感到特別的震撼。我們以前在一起畫過畫,當時大家都是那麼畫,這幾年沒有見了,聽説前段時間還畫過一批人物畫,非常棒。這次展出的山水畫,從色彩上説,裏面有濃濃的裝飾性,但是又不乏中國畫的韻律。水墨也是一樣,水墨裏面黑中透亮,晶瑩剔透,可以看到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墨一層一層地渲染,這裡面有很多技法,渾然一體,特別好。今天感到收穫非常大,特別要感謝兩位畫家。
韓朝(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藝術家、美術理論家):今天非常高興看到蔡勁松和馬良書兩位老師的作品,感觸也頗多。剛才,幾位老師和專家説得都特別好,我想再説一點,就是他們在藝術創作中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相同。那麼,不同在哪?首先看勁松先生,他是貴州大山裏走出來的優秀藝術家。在我的印象中,像雲貴川這樣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造就了一種別樣樣的氣質,造就了一種浪漫,一種帶有“巫術”的浪漫。在他的畫裏,我也看見了他對於家鄉特點的深刻反映。剛才有老師説,他的筆墨很自由、放縱,甚至有點野,這是他藝術創作的一個特徵,非常鮮明。良書呢,他是我的師兄,更熟悉了。他的畫剛才幾位老師也談到了,繼承了我們清華美院的傳統。結構的意識、強調現代形勢感、當代的藝術趨向,這些在他的畫裏,反應得非常強烈,個性也非常鮮明。尤其是,這次展出的作品,色不帶墨、墨不帶色,在中國畫的處理上不太容易,良書在這塊處理得非常好。而且他將畫面的構成與裝飾,中國畫傳統中的氣韻與意境,結合得非常好。這方面的轉化,都需要有足夠的藝術創作時間。他們兩位藝術家相同的地方,是他們都有深厚的人文藝術修養。勁松先生不單是藝術家,同時也是學者、詩人、作家,特別是能在百忙之中創作這麼多的藝術作品,非常難得。良書兄也是在藝術的形式探索、在理論的研究上,非常有見地。我覺得,這幾點足以讓兩位藝術家走得更高更遠,我也祝願他們!
邵軍(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藝術家、美術理論家):兩位藝術家都是我的老朋友,但來得比較匆忙,心裏其實還沒有準備好。剛才一進入展廳,就被震撼了一下,談點感想。兩位藝術家的作品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覺,用一個詞來形容,叫神韻氣足,特別是這個“足”,這是我原先沒有想到的。先談勁松部長的畫,後面的我還沒有看完,看了一多半。他的幾幅六尺的畫,首先是幾筆,山水畫上面的幾筆,筆力和氣力就給得非常的足。再看這邊的幾張,以墨色為主的——這個墨潑上去,大筆揮灑的,氣也非常的足。我剛才一直坐在這裡琢磨,勁松的畫裏面有非常強烈的文人情懷,因為他本身就是文人。我很大部分工作是在做繪畫史的研究,特別關注藝術家文人這個群體。在繪畫史上,他們反覆地變奏各種風格和主題。比如勁松的畫,在筆上非常地足,這種氣勢和膽識,是作為一個文人必須要具備的素質或品質。有這樣的素養作保證,再來看勁松的畫,就能夠深入地理解他對畫面效果的處理和選擇。特別是《望秋》這一幅,隱約地就看到王蒙的味道、王蒙的滿構圖,特別是他又營造出格致的效果,那種很好地將墨和筆結合的互動關係。所以,我覺得勁松的山水畫創作把傳統的文人情懷,在自己的畫面上又做了新的探索、新的演繹、新的發展。另外,我對勁松部長非常地欽佩。等會兒下來之後,你跟我講一講你是怎麼畫的?怎麼可以畫這麼多畫呢?而且每幅畫畫出來之後,感覺用的那些精力,是很耗費精力的!你得反覆地琢磨啊,你的精力怎麼會那麼足?幹勁這麼足,這要向你學習。然後轉過來看老同學良書的畫,色彩也保證到了,用一字來講就是“足”。馬良書是學者型的藝術家,他畫畫和他做學問一樣,都是有思考的。我覺得他畫在題材的選擇、在技法的選擇、在畫面效果的選擇等方面,是他對美術史、繪畫史經過仔細推敲和琢磨之後的一種選擇。所以,他選擇的創作道路是有思維的、科學的。這種田園式的,或者是庭院式的山水題材,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雖然很早就有,但是規模上、風格上、題材上和內容上,從來就沒有超過吳門畫派的高度。但是,今天看到馬良書的這批畫,感覺他完全是在做學問。為什麼這麼講?第一,在題材的選擇上,我猜測他通過思考,使畫面效果中有純粹的水墨,或純粹色彩,實際上是多次對這類題材在畫面中不停地尋找。特別是墨色這一部分,在語言上拉得非常開,同樣的題材在新的時代,在新的學術探索下,有了新的畫面效果。包括陰影的處理、前後的關係、留白的方法,變成了一種前後重疊,發展水墨畫的技術語言。所以,這方面的處理我覺得良書已經是非常高妙了。再加上他對色彩反覆做的一些實驗,墨和色的關係反覆地融合在一起,將庭院和田園這種山水的主題大大地擴展了,所以我説他的創作是在做學問。這次展覽我感覺收穫很大,你們將來一定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希望你們下一次展覽再把我震撼一下。
喬遷(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藝術家):我覺得看了兩位藝術家的展覽,感覺是珠聯璧合。以後再辦展覽,還是你們兩位在一起。為什麼這麼講?兩位藝術家坐我對面,我覺得他們的形象太互補了。蔡勁松部長形象很“清新”,但是作品追求滄桑的意境;馬良書形象很“滄桑”,但是作品追求一種很清新的意境。所以我説,這個展覽珠聯璧合,太好了!這樣展覽有互補性,感覺精神享受也是互補性的,這樣才完善。這就是我的感受。
趙盼超(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藝術家、美術理論家):今天非常高興,來了很多老師、專家和朋友一起交流。蔡勁松老師我剛認識不久,但應該説是久仰大名,他的故鄉是貴州山區。馬良書老師的老家是武當山區,也是風景很好的。那麼看他們的作品,不管是貴州的還是湖北的山水,我感到自然的山川對人的陶冶和影響、精神上的滋養,可以説是一輩子的東西。我覺得兩位老師的作品,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個“真”,非常地“真”。他們的作品不過分的拘泥于法,皴法、筆法,更重要的是他們把自己內在的對山川的感情,凝注到創作裏面去了,這是特別難得的。有人説,20世紀山水畫的發展,感覺基本上是窮途末路,很難往下發展了。往前推,石濤、黃賓虹們已開始到自然的山川寫生、變法,那麼對於21世紀的創作者,我們將表現怎樣的山水樣式追求?這就需要畫家對山川必須懷有敬意和真情實感。如果山水畫僅僅是一種筆墨的程式,那就必然會死去,變成一種表演。在創作的過程中,能把自己的感情和創作對象聯繫到一起,這樣的創作才有生命力。那麼,蔡勁松老師和馬良書老師創作的山水畫,是真的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畫面裏去了,他們已經將傳統對接起來,將自我的情感和自然對接起來,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和人文意境。因此,我覺得兩位老師的創作是對傳統的繼承、弘揚和創新,他們將來的作品肯定會越畫越好。
梁智龍(北京印刷學院副教授、藝術家):大家好!剛才看了兩位藝術家的作品,讓我震撼特別大。蔡勁松部長、馬良書老師,我們很多年前就非常熟悉了。我是學西畫的,專業是現代的西方繪畫,但是出於對傳統藝術的愛好和機緣,我從很早以前就很喜歡國畫,特別是山水畫。蔡勁松部長畫山水畫,我特別感興趣。我剛才好好地看了他展出的作品,首先從他的畫中看到了石濤的感覺,看到了石魯的感覺,還看到了趙望雲的感覺。那種積墨的感覺,“撞水”的感覺。雖然我不能很好地用專業詞彙去解釋、去分析,但是從畫上看到了非常精彩的大師的痕跡,特別佩服蔡勁松部長,作為大學裏這麼忙的角色,我奇怪他怎麼畫出這麼精彩的好作品,底下是否可以多給我一些經驗。別的不敢講,我特別喜歡蔡老師作品裏面那種“拙氣”,我覺得這個“拙”,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西畫還是中國畫,都是相通的。因為筆和墨在紙上畫的瞬間,心裏面那種樸素的氣質,那種從大山出來的先天的那種靈氣,實際上已經流露和出現了,沒有任何修飾、沒有任何做秀的感覺。我覺得這種內在的素養從畫上展現出來,其實就是最感人的。蔡老師本身有這麼好的修養,既是詩人、雕塑家、藝術家,又是一個出色的作家。我覺得他的畫上自然而然就出現了文人的氣息,那種“拙氣”其實一碰撞,畫面的氣質就提升了,特別是《故里春秋漫山麓》那幅上面的那部分“拙氣”的感覺。我非常喜歡黃賓虹先生的畫,蔡老師繼承和創新了他特別好的筆法,那種感覺有時候就是神來之筆,特別、特別的欣賞,我為蔡老師能畫出這麼多好畫感到由衷的高興。我和馬良書老師同出一個師門,他從理論基礎到藝術造詣,都遠遠超過了我,我要向他學習。良書老師對繪畫譜係的研究非常深厚。作為一個藝術家,如果不懂藝術史,不懂藝術的傳承脈絡,我相信是畫不好畫的。良書老師是站在美術史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創作,去發展自己的藝術。21世紀,中國畫進入了一個不是特別順利的階段,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突破。我覺得良書老師在這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特別在是墨和色彩的搭配方面,在將西方的構圖圖式引入中國傳統山水畫方面,他的心得要比一般人多得多。他的畫裏面有一種天真爛漫的感覺,是繪畫特有的一種樸素、平和,不是非要拉到什麼派系裏面,而是對繪畫的熱愛,對生命的一種感受,對水墨的熟識和把玩,這是畫畫起碼必備的條件,這也是我作為一個西畫畫家的感受和體驗。我相信,無論是蔡老師還是馬老師,他們的藝術之路會越來越寬、越來越廣,我期待他們下一次展覽能夠做得更好。
杜文涓(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副教授、藝術家):大家好,今天主要是來學習、來欣賞的。和蔡老師認識了很久,馬良書是我師兄。蔡老師我覺得最羨慕的就是,無論他畫畫還是做雕塑,我感覺他都是充滿了好奇心,充滿了自在的精神。我剛才看了他的很多作品,他對水墨山水畫做了很多探索和嘗試,感覺到他在這裡面“玩”得特別的愉快、特別的自在。馬良書師兄的畫,這兩年進步很大,我也非常喜歡。祝賀兩位藝術家畫得越來越好!
余洋(文化部藝術發展中心副研究員、美術理論家):今天來參加蔡勁松部長和馬良書老師的畫展,非常有收穫。我們有時説看畫展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是謙虛的用詞,但是今天的情況不同,真的是來學習的,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首先是蔡勁松部長的畫,我記得最早見他的山水畫,是幾年前和劉巨德老師等人去他的工作室。那時候就感覺他是在用才情去畫畫,並且水墨的感覺非常好。今天再看他的畫,又感覺他不僅是用才情去畫,而且很大膽,可以説膽大心細。他在筆墨上經過多年的積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自己有了很大的把握,既有對大畫面處理的才情表達,技術上又非常耐看。我覺得我非常大感受是,他在畫水墨的時候沒有條條框框,他借鑒傳統,但在借鑒的同時又善於靈活運用,他繼承的不僅是傳統的筆墨,而且是傳統的精神,把他對家鄉的感受融入到畫面創作中,令人感受很深,也非常佩服。此外,現在許多人也利用業餘時間畫畫,但是心不靜。蔡勁松老師畫畫的時間也是擠出來的,但是他能迅速地進入角色,可以把雜事都拋開,可以很好地進入藝術創作的狀態,而不是敷衍地畫。他的這種創作狀態非常好。再看馬良書師兄的畫,今天我也很震撼。我對馬良書師兄畫國畫的深刻印象,就是他的陽光感。大家都提到他的色彩很強烈,他用色彩表現陽光感。很多中國畫,其實並不太追求陽關感的,而是追求含蓄的、煙霧濛濛的感覺。但是馬師兄用色彩在突出陽光感,這非常難得。很多人用很鮮艷的綠色、黃色、紅色等色彩,會顯得顏色比較浮躁、帶有俗氣,可是他的色彩卻讓人看著很舒服,為什麼?我想,主要就是單純,馬師兄的畫有一種很單純的美,這是他在用色方面的獨到之處。我看馬師兄的畫,總有一種期待,他有時將一個景色,會畫出三張、四張或幾組來研究,然後就會有期待,他還會如何去發展這幅畫。這個畫展,兩位老師給我的啟發非常大,讓我學習到很多,他們的畫會讓大家都很期待。
主持人/ 陳蘭(藝融美術館展覽總監、策展人):感謝今天出席座談研討會的各位老師、各位嘉賓,謝謝你們的精彩發言和評價!感謝蔡勁松、馬良書兩位老師給我們帶來的精彩作品!謝謝各位對藝融美術館的支援和信任,我們會繼續努力,為大家提供一個更好的藝術創作、交流和文化傳播平臺。借此機會,衷心祝願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謝謝大家!
(根據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