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夏的創作記憶

時間:2014-07-17 10:21:21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

(一)

夏日裏的記憶是片斷的、飄忽的,總是能把沉積于深處的場景勾出。看著過去的作品,已是一段已逝的回憶,雖然美麗,但絕不願再觸及少許,更無法沿著過去的思維向前摸索前行一步。

二十年前記憶中的靜夏,癡迷于腦海中夏日場景的敏銳感觸。坐在靜冷的房內看著玻璃窗外烈日下凝滯的綠色,一絲微風不起,只是一隻小鳥一飛而了無了蹤影。慢慢的把這些細化在了熟宣上,一筆筆的勾勒,一片片的渲染,不知不覺中,時間已靜靜地流去了十數年。看現在還存留的一些工筆畫作品,竟不知當年是那樣的一種思緒和心境,完全不知身在何方的一種隨性和不知。現在很多朋友還在被我當時作品的記憶所觸動,一味勸我繼續追憶一下已逝的畫面意境。

後來,不知是何時開始,我在這種慵懶的不知不覺中一下子感到了不知所措,像一條長河在經過舒展大度的緩行流淌之後,需要急速的轉彎前行,需要跌蕩,需要歸入大海的潮涌。筆尖在紙上渴望找到如神經末梢通入毫端般敏銳的觸覺。水和墨隨筆端滲入生宣紙後一點點的幻化開去,如思緒漫無邊際的延伸。畫前我所設想的框架結構以及物像的造型已然忘掉了大半,都在隨遇而造中改變調整了。直覺所能感到的只剩下最基本的乾濕、濃淡、疏密、聚散、方圓對比以及對水墨交融間不確定感的無盡趣味了。所有都是在自然地調節,濕多則幹、枯則需潤、遇方則圓、遇淡則濃……一切都是自然的發生。忽然想到昨天誰説的笑話,説有個笨女兒在廚房和面,不斷問母親面加多了怎麼辦,答曰:“加水”,稀了又怎麼辦,答曰:“再加面”。最後問一袋面都加完了,還稀怎麼辦?我想也只有再買面了。

(二)

夏天更多的記憶是在畫室和畫庫之間,美院畫庫歷代的原作于我結下了諸多之緣,由於當時的原因,很多作品可以借到臨摹室的玻璃展櫃裏,今天只能在展室看到的作品可以放在畫室靜靜的與己為相伴。已經記不得是時間流淌的哪一段,墻上的明人、清人作品感覺也就是創作于上一個夏天,現在記起我曾與那麼多的古人單獨相處,深入交談而忘記了時間,就如同沉迷于虛擬的世界裏在空虛中與一個個虛無的人交換看法和意見。學習的七年間我沉溺與中樂此不疲。

美院的大門外是一片麥田草地,走過草地的盡頭就是曲折的蕨河河灘。夏風中的草灘上忽而漂過一隻笨拙的雛鳥,像是一個找不到父母的孩子在誤跑誤撞,令人心生愛憐。樹上的無名雜鳥瞪著滾圓的眼睛,就是走近也不驚飛,眼光是那麼好奇和寬信。清淺的鱗波中鴨子好以片片的落葉在河水中飄蕩,隨波起伏,竟完全不似看過的有些畫面像把野鴨用手提在眼前……

花和鳥等畫中之物是地的精髓,只有長在其中,融于其內才是一顆顆活的因子。這些看似尋常之物表現在畫裏不應是華美,不應是靈利,而是心境的觀照,是一種寬和容忍的親近。只有當你用看待孩兒的心緒去觀察之時,這些形象才能鮮活起來,才能化作生動的畫中物。此時的水墨已不是單純的畫內形式,而變為形象的一種存在狀態。用筆用線也不再是作畫的目的而化為畫境與心境溝通的語言。眼前詳熟普通而令人激動的曠景曾經吸引了多少前人畫者的目光與心緒。是在這塊地方生化出了我們熟悉的毛筆紙硯,在這塊地方古人演化出了無數的繪畫形式與語言。作畫時的皴、擦、點、染也是他們目及眼前的意境從心裏發出的顫慄與聲唱。

用自己的認知去感悟眼前,用自己的心智去體會眼前,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面前。當我們所尊重所敬仰的前人經典作品化為夏日裏的記憶時,只有眼前的自然是真實的,只有內心的感觸是珍貴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