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波:東旺的繪畫遊走在個性和時代之間

時間:2014-05-16 15:34:20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忻東旺>

記者:忻東旺老師對學院工作盡心盡職,非常投入,學院也給予了他很多的幫助和關心。如去年他的個人展覽,以及他的職稱評定等,學院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援。還有,在他生病期間,您代表學院多次探望。作為學院的領導和同事,您怎樣認識評價忻東旺老師?

魯曉波:東旺是我的同事,是美院的教授。東旺是極具個性的人,在我們的心目中,在學生的心目中,第一是他的人品。他正直、坦誠,有人文關懷的境界。另外,在藝術上他非常有天賦,而且非常勤奮,也獲得非常大的成就。第三,他在教學上嚴謹治學,言傳身教,學生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同事們對他也非常認同。從我個人來講,他是我非常敬重的同事和藝術家。談到他的為人,確實他的言語不多,我們平常很少聽到他的話語,但是通過作品能夠感覺到他的思想性。他對基層的人們的關注,這在他的藝術創作中能夠看得非常清楚。在今天,有這樣一個負有時代責任感的藝術家,而且那麼有天賦,那麼執著,我覺得是非常難得。另外,在藝術風格方面,他獨樹一幟。東旺是 2004年引進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在我們的繪畫係任教,曾經還擔任繪畫係副主任、油畫教研室主任。他是作為人才引進來的,但是我真正對他的藝術有全面的了解,是他去年在油畫院的展覽和在清華美院的展覽。通過這個展覽,我確實對他有了更系統、更全面的了解,接觸也更多了。當時,學校對他有特別的關心,我覺得這都是應該的。學校不在於大樓而在於大師,尤其在幾個展覽之後,我認為東旺將是我們學院的大師,在中國當代藝術界也可以稱之為大師。所以,當時學院給他辦展覽時,我們也深深被他的作品所感染,那麼多繪畫作品,而且關注現實社會的百態人生,真是相由心生,那種震撼力並不是多見的,我們深深為他的展覽所産生的巨大感染力所震動。東旺在藝術上的成就,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精神,以及他的人品,都作用在他的教學上。他在教學中言傳身教,激勵學生,也深受學生的愛戴。他特別強調寫生要深入生活,他跟學生談藝術的感悟性:一是對生活的感悟、另一是對歷史的感悟。東旺説過一句話:對生活的感悟能夠激勵我們的創作激情,對歷史的感悟能夠建立我們的文化意識。東旺正在做出巨大成就的時候,他身患重病了。作為學院,作為同事,對他的關心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深深為他早逝感到悲痛,我們也覺得東旺的早逝即是我們學院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的巨大損失,同時我深信這也是中國油畫界、當代藝術界的巨大損失。我們將不斷挖掘整理他的藝術遺産,我相信他的藝術遺産將是我們學院優秀的文化藝術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激勵我們的學生追求藝術理想,對藝術創作充滿激情。我想,他也是我們整個學院學科建設和發展重要的精神財富。

我們很快會組織一次全面的對他的追思,也想通過這樣的追思,對他的人格魅力、藝術成就,尤其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一種傳承,他在理解傳統、認識時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探索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承傳和創新對中國今天的藝術發展極為重要,文化自信,藝術的獨創性,其實就是來源於承傳和創新。我想這樣的追思,不僅是對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的思念和追憶,更多的是對中國藝術界、繪畫界産生積極的影響。

記者:去年在學院的展覽,前言是您寫的。您在為他寫前言的時候,有什麼感觸、感受?

魯曉波:説老實話,我在寫前言時,我覺得我沒有這個能力和水準對他的成就作出概括評價。當然,他很信任我。東旺很有才華,在寫前言時,我確實要進一步深入了解他。我去看他的繪畫作品,在中國油畫院的展覽,我很震動。可以説高朋滿座,藝術界的各方面人士都來了,尤其是一些青年藝術家、學子,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展覽喚起他們的共鳴和思考。我覺得這樣的感覺是久違的,因為現在的畫展很多,但是能夠讓人有這種感覺的很少。當時,觸發我的思考:究竟是什麼引起我們的振動。東旺的繪畫是“相由心生”的,他描繪的一些人物很普通,但是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這個時代的轉型。是社會轉型的各種百態人生,是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呈現,這實際上反映出整個時代的面貌。從個別人的肖像揭示整個這個時代的烙印,我覺得這一點很了不起。另外,是他的人文關懷境界。他以藝術家的執著去關懷社會,反映社會的問題。他的展覽能夠産生這樣的共鳴,這跟他藝術的思想性是分不開的,還跟他高超的藝術技能也是分不開的,與他個人的風格、繪畫表現力也是分不開的。

他在藝術上有突破,不是一般層面上的所謂承傳和創新。有的人為了吸引眼球去創新,為了傳承而貼上一些傳統的符號和標簽。他是非常自然的超越,這是一種天賦,同時也體現他潛心的鑽研。不僅僅是天賦,有天賦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悟性好,對生活的觀察,接觸這麼多人去挖掘他們的內心那一面,這不是一般的天賦能做到的。

東旺的繪畫遊走在個性和時代之間,傳統和現代之間。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超越,我個人覺得這是他藝術的獨特魅力所在,他在當代中國美術界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