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畫

時間:2012-12-12 13:52:47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

“境之佳者,人曰如畫”,用是否“如畫”來體會和把握我的雕塑創作方向,也許是我缺少創造性地精神而投機取巧,也許是出於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高山仰止。但無論怎樣還是很慶倖自己的選擇。中國傳統繪畫的豐富性與獨特性為我提供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和表達元素,這也是我認為最直觀最簡潔的接近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辦法之一。

我喜歡初發芙蓉之美,追求自然清新、平淡的意境,總想從以形為主的雕塑中找到一個以神寫形的自由狀態。我的《國韻——生、旦、凈、醜》系列人物的創作就是帶著這種想法産生的,雖然是想以神寫形的方式表達,但由於是四件組的形式,這就必然要考慮到中國傳統美學中的重要概念——整體意識。以整體為美是中國藝術創造的原則,這一點與西方古典美學中強調個體美、局部美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這是宋代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山水之川》中提到的關於山的表達方式。這讓我終於找到了表達整體意識的關鍵。“遠取其勢”把四個人物逐一比作遠山去追求其同一勢,又將雕塑人物頭頸胸三個空間關係全部壓縮到一個平面中,最大程度的加強整套作品的整體性和上升感。(事實證明這樣做非但沒有削弱其表現力,反而使整體的空間感更加強烈)。同時在人物輪廓的處理時則著重于弱化人物的形象感,追求超以象外、虛實相生的效果,猶如雕塑中的殘象、國畫中的留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

為了能夠“近取其質”我首先選擇了國畫造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線。以線存形,追求筆簡形具,因為“畫以簡貴為上,簡之入微,則洗盡尖滓,獨存孤迥” 。嘗試用繪畫的平面形勢與三維的雕塑藝術結合出具有中國意蘊的雕塑作品。因為線不僅是中國畫的生命線也是我們東方民族意象造形的生命線。嘗盡了“十八描”,最後選擇“鐵線描”,遒勁有力,沒有絲毫柔弱之跡,方為合作。由於人物頭頸胸被壓縮在一個空間中,所以四個人物的形象和衣飾部分幾乎全部由骨氣充溢的線條在駕馭,形成整體上的“形質相近,氣韻生動”。

在用色方面,則遵循隨類賦彩、淡乎其味的原則。李太白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複元古,垂衣貴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芙蓉的境界。我努力在用色方面呈現出一種初發芙蓉自然平淡的美,這樣也能使整套作品更為完整統一。

以上草草列舉了幾個“如畫”的例子,顯得很是粗淺,但正是因為使用了傳統繪畫的理論和方法讓我的作品對現實的物象有了超越,這種追求從“是”到“似”的觀念改變是從對“如畫”的體會中得到的。不僅如此,在對傳統繪畫精神的追求中我逐漸的發現,中國藝術精神背後蘊含著一種中國文化獨有的生活方式——藝術化的生活。作為一種審美理想和生活方式,“藝術化的生活”在過去的歲月中使古代文人墨客受益無窮,琴棋書畫、同怡情山水一樣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的理論便是這種審美的結果,因此便充滿著靈氣。以至能超越茫茫時空,至今感動著我們。從這一點看,傳統藝術的創造從來就不是孤立的、保守的。那麼回到雕塑“如畫”的主題上。雕塑的創作也可以如畫、也可以如詩、如生活、如我們藝術化的生活。這也許就會産生一種屬於當代的創新,創新的藝術,創新的生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