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時間:2012-11-21 17:09:43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

前言

王 見(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

李曉林的畫,屬於寫實意義上的繪畫。如果要試圖言説和評介,就必然要涉及到對寫實繪畫的研究。而且,還要跳出素描或水彩的分類。假如要想直截了當地納入寫實繪畫的語境裏言説,就會遭遇到很多困難。除此之外,李曉林的畫又是一種嚴肅認真的畫,既不能連篇套話脫口而出,更不能打情罵俏地調侃。故只能採用令人沉悶的論文方式,先對寫實繪畫的問題説兩點認識。

第一,中國所謂的寫實繪畫,乃按西畫的審美法則和標準,説起來已有百年的歷史。大體上看,是在講求政治的意志形態中成長壯大,同時又經歷了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和當代藝術的大風大浪。從發展程度來看,也該到接近成熟的階段,有了研究的基礎。 

第二,長期以來我們對寫實繪畫存在著一種認識上的缺陷。往往認為“寫實”重在“形象”,“寫意”重在“精神”。因此,很容易把“寫實”和“寫意”進行二元對立的認識和比較。這是因為在有關中國藝術的評價體系中,始終對“寫意”精神性比較偏重,再加上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推波助瀾,總認為“寫實”就是具象,具象就是囿于“形象”,不如放棄“形象”,直接訴諸所謂“精神性”的抽象表現。而且,“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著力倡導的重點也是寫實繪畫 “敘事”性的“教化”功能,這就愈加妨礙了對寫實繪畫的準確認識和深入研究。

眾所週知,“寫實”是歐洲繪畫的基本特徵和傳統,而且寫實繪畫具有強大的“敘事”功能和意義。場面宏大壯觀的“敘事”被形容為“史詩”般的壯美——如《梅杜薩之筏》;場面小的敘事,則呈現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更早的寫實繪畫的敘“事”基本上是宗教的內容。諸如此類的寫實繪畫,因其敘事功能的強大,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畫家的個人思想和氣質等。到了後來,敘事場面逐漸縮小,開始出現近似局部的表現,如《馬拉之死》等,則把敘事的功能和意義減弱到最小,只剩下敘事的線索。這一類畫使畫家個人的思想、氣質、工作和意義從“敘事”中解放出來,從而變得明顯,得到直接的體現,不再受“敘事”的遮蔽。這種寫實的繪畫反映了近現代社會的現實和品味,接近了所謂的“現代性”。不過這裡所説的“現代性”是相對於古代藝術更多地體現了宗教內容的“敘事”而言,指畫家的個人精神和感受得到了更多的體現和加強,不是現代主義繪畫意義上的“現代性”。

回看中國。

近現代以來的中國寫實繪畫走的也是歐洲寫實繪畫的路線(儘管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前蘇聯繪畫的一邊倒),尤其是“敘事”的寫實繪畫,與歐洲寫實繪畫的“敘事”異曲同工。只不過“敘事”的內容多是中國革命的政治主題、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而已。直到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這種寫實繪畫的“敘事”功能才開始削弱,形成了主要是反映畫家思想和精神的寫實繪畫。李曉林的寫實繪畫大體上屬於後者。這一種寫實繪畫在中國方興未艾,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中國重“意”輕“像”的審美觀念曾持續了千年之久。但重“意”輕“像”不是中國普通百姓的審美眼光,而是古代中國士大夫階層的審美眼光。按今天社會的民眾而言,其普遍眼光是重視“形象”的,所以“寫實”的繪畫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繪畫的一段缺失(儘管有中國工筆畫)。那麼,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提倡普世價值的今天,中國普通人對西法的寫實繪畫的認識才算剛剛開始。

另外,歐洲寫實繪畫之後的現代主義繪畫已經百年,已近結束。新的寫實繪畫是否抬頭,當代藝術是否成為新的主流,不得而知。但按中國目前的文化狀況而言,歐洲寫實繪畫的傳統可能將在中國接續,而現代主義繪畫則不可能在中國重現。按照這種觀察,就還可以這樣講——寫實意義上的繪畫在中國才剛剛開始。

如按上述梳理議論李曉林的畫,就有了一點點脈絡,就可以把他的繪畫放在“寫實”繪畫的語境和體系中言説,無須特別地區分中國、外國、東方、西方、素描、水彩。因為李曉林的畫已表現出對寫實繪畫的種種要素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而中國寫實繪畫的參照本來就出自歐洲的“寫實”繪畫。所以當李曉林能熟練駕馭寫實繪畫的藝術語言,又能揮灑自如地表現中國的內容題材,就説明他把來自歐洲的寫實繪畫已經與本土文化融會貫通。

接下來,我們還要避免把“寫實”和“寫意”二元對立的認識,認清真正有深度的“寫實”繪畫,本質上同樣存在著“寫意”。不過,這種“寫意”的特徵是圍繞客觀物象,強調對客觀物象的深入感受。深入的感受之後,必然會産生取捨,取捨必然會有主觀表現的成分——“寫意”。所謂深入是一種縱向的滲透,不是橫向的發揮。所以,不一定要把“具象”改成“抽象”或者半抽象等等才算是“寫意”的精神性,更不能用在現代主義繪畫的評價標準看待寫實繪畫。就像李曉林畫的礦工,已不再從社會角色、社會道義、道德等敘事意義上表現礦工,他把礦工身上的“一身煤”視為“一身黑”,把“煤”的名詞轉換成“黑”的審美語言,他對礦工的理解和描繪也就不再停留在社會身份上的認知。就像雷諾阿畫的芭蕾演員一樣,並非讓你辨識對象的身份和角色。顯然,這種所謂的“寫實”已十分明確地注入了畫家的很多主觀感受。

因此,李曉林的畫雖然是寫實的意義,但一不借畫“敘事”,二不簡單描繪。對客觀對象有深刻之感受,有主觀之取捨,在“實”相中表現“意”象,而且畫的藝術表現力和自覺性都很強。在現階段的中國,這種有深度的寫實繪畫還不多見,李曉林當屬佼佼者之一。

限于前言,行文到此為止。最後,祝展覽成功並向李曉林老師表示衷心的謝意。

2011年11月9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