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院精神》總序

時間:2012-05-17 17:59:05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白曉剛>相關評論>

《新學院精神》匯集的是這樣一批作者,他們在世紀之交的年代裏陸續畢業,陸續開始在高等美術院校任教,年齡三十齣頭,藝術理想之火在胸中燃得正盛,現實環境的打擊也已經反覆領教。日常教學由於擴招而變得日趨艱辛,不斷強化的行政管理也變成官場的文牘。失去學術的學術單位,失去靈魂的藝術操作,這是他們不得不直面的現實。他們也會感慨自己是人微言輕無力回天,他們也會嘆息自己曾經付出的心血無人理睬,但是,歸根結底他們不會放棄,也正是他們,將以自己的作品,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的成果詮釋今天的新的學院精神。

學院,從文藝復興時代的波倫亞學院算起,或者從清末民初舉辦新學的中國時間表算起,都曾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積累了,或者説學院精神應該是久已有之了。但是,實際上,中國的情況與歐美大不相同。

如果,我們把學院精神定位為一種追求真理的態度,唯真理是從的態度,如果我們把學院精神理解為一種尊尚思想自由的精神,理解成為一種無條件地質疑成見,無條件地向權威發問,無止境地推進思想,永遠不承認終極結論的精神,那麼,我們就只能説,在中國的現實環境裏,學院精神還在萌生破土的早期階段。藝術教學,本應是特別珍視自由思想,特別愛惜獨立人格,但是恭維權貴的封建陋習,推崇體制的思維定勢恰恰在壓抑學院精神。如果説,一般的學院精神尚且處於早期階段,那麼,新的學院精神更加舉步維艱。所以,我們特別看重前述的這批作者,所有愛學院精神的人們,所有愛文明,愛科學精神的人們,都將特別的看重這批作者,因為,在經濟起飛後的中國,正是這批年輕的作者們置身於中國發展的焦點光圈之內,正是他們將會把中國的學院,中國的藝術教育真正帶進現代的文明。

戴士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