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éphanie Perris-Delmas
在巴黎及其紛擾幾公里之外的一個英倫田園風情小鎮,時間仿佛停止了流動。樹木染上了秋日的色彩,如火焰般絢麗繽紛。法國藝術家法比恩•維迪爾(Fabienne Verdier)從中國返回後便選擇了這裡生活和工作,在廣闊的田野間創作出一幅幅氣魄博大的畫作。時值其在Waddington Custot畫廊的展覽開幕前夕,這裡幾乎所有畫作都已被運走,剩下的最後幾個或許也將很快被發往倫敦。半是工作室、半是禮拜堂,在這一清寧的空間中,女畫家創作出一系列大型畫作,其中數幅已被納入入弗朗索瓦•皮諾(François Pinault)、于貝爾•路澤(Hubert Looser)等著名收藏。法比恩告訴我們,她會久久沉浸在書籍和給她以啟迪的物件中探索沉思。她喜歡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詩和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文字。在她書房的辦公桌上井井有條地擺放著枝條、貝殼、山石盆景和苔蘚和一尊佛像……在法比恩看來,“它們構成了世間萬象的一種詩意縮影”。
Fabienne Verdier © 法比恩工作室
中國思憶釘在墻上的一張照片記錄著法比恩在四川美術學院度過的歲月。在那些清貧的年頭,精神卻異常活躍豐富。照片中,法比恩笑如春花,身旁的中國朋友裏可以看到作品今天已價值上百萬的畫家張曉剛。法比恩是在22歲時決定背井離鄉去往中國的。那時,圖盧茲美術學院的課程已無法滿足她的需求。她渴望接觸到一種“截然不同”的繪畫技巧。在趙無極赴法幾十年後,法比恩踏上了與之方向相反的旅程。1984年,這位女畫家告別法國,到中國尋求承載著千年美學和思想、與西方完全不同的自然風景表現手法。在Albin Michel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沉默的旅客》(La Passagère du silence)一書中,她提到了與恩師黃元的相遇。近十年的時間中,後者引導她走上一條全新的抽象道路。她也從吳作人和陸儼少的指點中獲益不少。在華的長期生活使她變得堅強而從容,領悟到關照世界的真諦:窺微之間洞見乾坤,所謂一葉一菩提,萬物氤氳生。她感受著森羅萬象帶來的震顫與澎湃,自己則隱于暗處,讓這種力量在筆下化為有形:延綿不絕令其折服的群山之靈、劃破天際的雷鳴電閃、樹木枝杈的彎曲轉折抑或水面浮現的倒影。
托洛尼亞宮(Palazzo Torlonia)壁畫《作品一》(Opus I),2010,丙烯顏料和綜合材料,407 x 763釐米,羅馬托洛尼亞宮館藏。© 法比恩工作室
形中之魂一回到法國,法比恩便確定了自己的創作工具:巨大的毛筆和刷子,同時不得不構建出一套系統來平衡其浸透顏料後沉重的重量。其創作的幅度出現了改變。正是在這時,她與建築師德尼•瓦羅德(Denis Valode)一起設計出這間禮拜堂工作室,一支巨大的毛筆懸在正中央十米高處。利用重力作用,她得以豎直創作出巨幅畫作。其所用的畫筆體積巨大,有些長度一米有餘,乍看上去,宛如圍著塔夫綢裙子的非洲面具。它們平時擺在旁邊,靜靜地等著藝術家邀約起舞……近幾年來,法比恩的繪畫進入了一個新的節奏。深受2012年路澤基金會美國抽象大師作品展、2013年格羅寧格博物館弗拉芒文藝復興前名作展的啟發,其創作及其受到的關注和評價都發生了改變。此前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僅透過中國視角解讀其作品;時至今日,其多幅畫作已被納入大型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法比恩表示:“對我而言,繪畫行為是一種展示變化中世界的方式。這種變化源自運動和形成的能量。”繼受音樂體驗啟示創作的“節奏與思考”(Rhythms and Reflections)系列後,她在“行走繪畫”中繼續探索著線條的生命力。為了這個系列,她構建了一個新的工具:可以調節顏料流量的圓錐容器。隨著在畫布上游走間身體的移動和動作,墨汁流淌滴濺的畫面躍然紙上,仿佛從藝術家的內心噴涌而出。通過這種方式,法比恩•維迪爾力圖傳達出世間創造的真諦,引導觀者超越表面的無常享受詩意的棲居。
值得一看:
1, “節奏與思考”(Rhythms and Reflections),倫敦Waddington Custot畫廊,展覽持續至2017年2月4日。www.waddingtoncustot.com
2, “音景——茱莉亞實驗”(Soundscapes - The Juilliard Experiment),布魯塞爾Patrick Derom畫廊,展覽持續至2017年2月11日。 www.patrickderomgall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