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館藏瓷器中有兩件同治瓷,一件為粉彩盤,盤上所繪的人物故事和落款的意思均不明確,另一件為粉彩大瓶,瓶身繪畫內容為禁用題材。筆者在整理這兩件瓷器時,對上述問題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時通過對這兩件瓷器上人物畫進行比較,發現當時的瓷器人物繪畫有一些特定的模式畫法,本文將對這些問題作一闡述。 粉彩瓷盤高8.2釐米,口徑17.3釐米,底徑10.5釐米。原名“同治粉彩刀馬人物盤”,外壁繪四隻紅彩蝙蝠,內壁繪刀馬人物故事圖(圖1、2),具體故事名稱不明。盤內具體繪畫為:一段之字折墻,墻內有一手持拂塵的老者僧人和一年輕書生憑墻俯視墻外,外墻下有一虬髯兇悍的騎馬人帶領兩個手持刀盾和一個手舉“孫”字旗的士兵,其中一盾牌上有一清晰的“王”字。騎馬者頭仰向墻內兩人,同時一手上舉,一手握刀于腰間,持旗的士兵搖旗高舉,另兩士兵舉盾揮刀,頭也都仰對墻內二人。整個場景很明顯是騎馬者帶領士兵在與年輕書生和老者進行某種對話。筆者認為此盤所繪內容與元雜劇大家王實甫《西廂記》中叛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逼婚崔鶯鶯,張生和寺內的僧人用緩兵之計與之週旋的情節十分吻合。虬髯兇悍的騎馬人應為叛軍首領孫飛虎,士兵所舉“孫”字旗應為他的旗號,“王”字盾是對他反叛稱王之事的暗示,手持折扇的年輕書生即為張君瑞。因此,瓷盤的繪畫題材應為元雜劇《西廂記》中孫飛虎普救寺逼婚。此盤的另一特殊之處在於其底款難以理解,盤底落款為紅彩雙框“元記圖款”四字篆書款(圖4)。按常見的“xx年制”、堂名款、作坊款、人名款、吉語款等都理解不通。此款顯然不是表時代、名號、地點、人名意義,筆者認為此盤的落款(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