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從範鑄結構看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4 15:47:35 | 出版社: 中國文博網專稿

8.司母戊鼎底部的凸棱問題

在商周之際的許多小方鼎底部,鑄有X形或十字形凸棱。對於商周的先民為什麼要在鼎底鑄凸棱,有幾種觀點。有認為是加強筋,也有認為是為了提高澆鑄時銅液的充型速度。但在同時期相同形狀的方鼎中,底部沒有鑄造凸棱的方鼎更多。從出土實物的這些現象看,商周先民的工藝思想是清楚的,鑄造方鼎不在底部鑄凸棱一樣可以鑄造成功,也一樣歷經3000年沒有破損。鑄造青銅器是為當時人使用,不是為鑄給今天的人看。因此,以上兩説都不可能是商周先民鑄凸棱的目的。

仔細觀察方鼎的範鑄結構,就會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其差異是凡底部沒有鑄凸棱的方鼎,其內澆口多開設在底部一週長方形芯痕上(參看圖8),具體是開設在范與腹外芯對合的芯子立面,開設成對稱2個或4個澆口,可看到鑄件上有明顯的澆口斷茬。由於其澆口寬,所以比鑄有凸棱的一個澆口流速更快。凡底部鑄有凸棱的方鼎,其鼎底部的一週長方形芯痕都較細且規整,明顯是披縫不是澆口,其澆口多開設在凸棱的X或十字交叉處,一般只一個內澆口。這裡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不設置凸棱,直接在底部平面開設內澆口,澆鑄後,由於內澆口與平面呈垂直狀態,又是最後凝固的區域,一般會在內澆口一週及器底皮下出現整片的縮孔,當敲掉澆口棒,鼎底平面上會呈現一片縮孔。如果設置凸棱,內澆口開設在凸棱的最高處,就避免了整片的縮孔出現。這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在鼎底部中心開設一個澆口需要設置凸棱了。凡從事鑄造專業的人都知道,鑄件需要儘量避免出現內直角的幾何形狀,而將內澆口設置在平面中心,正是這樣的後果。為避免出現縮孔,在內澆口與平面之間,增加一條凸棱,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凸棱改變了內直角,並且澆口的斷茬是在凸棱的最高處,即使裏面很多縮孔,表面也看不出來。這才是凸棱的真正作用,先民應是從教訓中發明的凸棱。圖9是我們做模擬實驗澆鑄的方鼎毛坯,圖中白色箭頭所指之處是澆口斷茬,可看到密密麻麻的縮孔。設計工藝時,考慮到不開設凸棱並不影響澆鑄,本沒有計劃將澆口棒敲掉,因為是做模擬實驗,留著澆口棒更容易説明問題。由於工作人員不小心將澆口棒碰掉了,才露出了底平面的縮孔。如果在鼎底部開設凸棱,內澆口開設在凸棱上,即使碰掉了澆口棒,也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4期)

下一頁紐約佳士得、蘇富比2012年秋季中國藝術品拍賣評述上一頁解讀山東博物館藏同治粉彩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三十四期
· 讀書騎射話嘉慶—《嘉慶覓句圖》略談
· 論倪瓚不同時期的繪畫特色
· 詬病背後:當下中國藝術品市場評述
· 年度拍賣大盤點—2012
· 千絲萬縷化作千嬌百媚
· 西夏鎏金銅佛像賞析
· 日本六古窯掠影
· 解讀山東博物館藏同治粉彩瓷
· 從範鑄結構看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下)